标题 | 传兰造物设计美学研究 |
范文 | 何怡露 摘要:研究传统挑具扁担的造物设计美学,探讨其给予现代设计的启示。选取用于挑、抬重物的运输工具扁担,从其材料、形态、功能3个设计角度进行分析,突出扁担作为“终极设计”经典案例的造物价值体现。中国传统器具有着其独特的设计审美与特征,扁担的“极简”美学在解决现代设计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如设计应该考虑材料低廉、功能实用省力、操作简单方便。 关键词:传统造物 扁担 设计美学 功能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137-03 引言 创造器物是人类造物活动的主要活动。中国传统的民间造物发明都是围绕着人们日常生活需求而进行。造物首先强调器物的实际使用性,无论是实用功能还是精神功能都显得格外重要。扁担就是民间传统器物领域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实用案例,认真研究分析其材料造型、功能结构和造物思想,不仅让我们以前人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机巧实用的器物,而且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其设计精髓融合到当今的设计之中,形成可持续的设计新生态。 一、扁担的概述 (一)扁担的概念 扁担,《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一种扁而长的挑物工具,用竹或木制成”。在中国农耕社会时期,个人体力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主体力量,只有节省个人体力,才能促进劳动的高效率。为此,人们在农事方面开始使用畜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样,挑具的出现解决了人们费时费力搬运重物的难题。扁担最明显的三个特征:一是由竹木制成,二是整体形态呈现“一”字型,三是使用时一勾、一托、一扭转便可挑起重物。 (二)扁担的溯源 扁担作为中国传统民间用具,历史悠久。早在宁夏泾源宋墓出土的砖雕上(图1)以及山西沁水县宋墓雕砖上(图2)皆出现了扁担的早期造型,但它是细长的圆棍型,类似于重庆的“棒棒军”,一根棒棒就可以挑起重物。扁担的造型简洁,材料低廉易得,加上使用起来很好上手,服务对象更多的是普通大众,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都能找到多处商贩使用挑具的画面。除此之外,南宋李嵩绘制了多幅《货郎图》皆描绘了货郎儿担着货郎架的场景(图3)。 扁担也因所挑重物的性质不同,在造型细节上的定义也存在差异。扁担一开始因为生活需求进行挑水挑柴,之后也演化为商业运输的工具,如河南尉氏县张氏镇宋墓墓室西壁上的一幅商贸图也出现了挑具(图4)。如今,扁担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只有一些偏远地区依旧在使用扁担。虽然其流传度在空间范围上减少,但扁担能够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从时间维度上就证明了其设计方式的合理性。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去思考,如何将传统造物的物用观与安全、便捷,材料易得的优点融合在当今的设计中,展现中国人民的造物巧思和生活智慧。 二、扁担的设计美学分析 (一)自然朴素的材料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就造就了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直接利用自然界中的事物去代替自己的肢体完成劳作。其中,扁担使用的就是较为经济实用的竹木材料,在扁担的材料选择环节中,体现了如下三个考虑因素:1.品质因素;2.技术因素;3.成本因素。 首先,品质因素。《考工记》中对制造器物材料的要求有三:“一者,以为媺也;二者,以为久也;三者,以为利也。”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古代造物者对于器物选材的要求有着其固有的标准。(1)木头的纹理要均匀,没有伤痕和结节。扁担在对毛竹的挑选上尽可能地选择结节少且均衡的部分作为制作的原料,对木质的材料也要保证其纹理均匀美观,利用材质的视觉美来体现器物的使用品质;(2)材质要牢固坚韧,能够保证使用时间的长久性。扁担的结实、耐用、好用一定是造物者首先考虑的因素。造物者会在砍削好的竹木扁担上涂上桐油,从耐用性上考察了材料的品质;(3)材料之间的结合要无违和感,便于很好地融合进行制作。扁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和其他材料和事物进行互动才能发挥其功效,对内扁担接触到的是使用者,材质选择一定要从适人性的角度去考虑,保证扁担结实的前提下也要斟酌使用者的身体是否接受。对外扁担需要连接绳索、铁链等材料实现重物的搬运,竹木材质又有很好的可塑性,能够通过物理方式很好地将其连接起来。由此可见,这个评价标准在扁担对材质的选择上明显体现出来了。 其次,技术因素。扁担的制作,不管是进行简单的砍削,或细致的打磨,还是涂上桐油进行保护都是非常简单的工序。扁担制作的流程大致如下:(1)造物者先将一根毛竹从中一分为二的劈开,通过测量其使用的长度。(2)用刀标注扁担各部分的位置,大致地制作出扁担的各个部分,形成扁担的最初造型。(3)再利用工具将各个粗糙部分进行打磨直到光滑不刺手。(4)最后,涂上桐油或者漆层延长扁担的使用周期,这样一根扁担就基本形成。 最后,成本因素。扁担成本廉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对于材料的价格角度来说,扁担通常使用竹木材料,仅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加工,并无添加其他物质,故成本低廉;(2)从操作性的角度来说,扁担的结构简单,无需学习成本。操作时也无需他人帮助,—人便可独自完成,无需其他能源的消耗;(3)從使用周期角度来说,由于坚实的结构和机巧的杠杆原理原,使得扁担经久耐用。即使是有了磨损,也可以很方便地就地取材重新制作。 (二)简洁机巧的形态功能 1.形态 中国古代所用的挑具与我们当今所能看到的扁担在形制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其形制并不具有唯一性。受到材质的限制,几乎没有遗留下来可供参考的古代实物,只能从一些石雕、绘画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经过分析,扬之水先生就曾以货郎图为视角考究了扁担的形制问题,从其搜集到的各时期绘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挑具所呈现出的样式有传统的“一”字型,以及比较罕见的“U”字牛角型。 如今扁担的整体造型依旧保持对称简洁的“一”字型长条样式,中间的枝节距离最宽,两边枝节的宽度依次递减,在视觉上呈弯曲的弧线造型。为了符合使用者的身高和手臂的尺寸,扁担长度基本为竹子的九个枝节。为了保证正常使用,扁担的长度减去肩挑范围(扁担的中心点到两端的距离)后的距离,一定要在使用者手臂伸展的范围之内。随着扁担使用时间变长,扁担的颜色会由原来的竹青色逐渐转变为淡黄色。加上使用过程中扁担与人身体的反复接触、摩擦,扁担的表面变得越发光滑,使得扁担握在使用者的手中获得一种舒适的触感。 2.功能 扁担的形态应符合为人服务的功能内容,其功能的表现实质是对人一物一环境关系的合理体现上。使用者利用扁担连接了物体,并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劳动环境变得和谐。扁担设计美的规律不仅仅指其形态、尺度的规律,而且同时指人的创造活动、合理行为方式的规律。 扁担的功能特性大致体现在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上。从物质功能的角度分析:一件器物的核心价值是解决人们的需求以达到实现使用功能,作为最原始的运输工具,扁担是人们肩膀和手臂功能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减轻劳作负担,以达到运输重物的目的。在运输时,如果你累了,还可以把重物放在地下,将扁担放置在重物上方,这时扁担就可充当板凳进行休息。假使你遇到了危险,还可以用扁担充当武器进行防身。 从精神功能的角度分析:除了_上述的实用性功能外,扁担还被赋予了抽象的精神功能,扁担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同时也体现出吃苦耐劳的品格。如在井冈山革命博物t宫里陈列的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在实用功能的智慧之外,当下更想表现的是在那个年代他们肩上所挑起的中国人民的“扁担精神”。除此之外,扁担的适人功能还体现在人们使用扁担过程中的“手持”和“肩挑”,这是“体感”需求的一部分,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尺度设计。 (三)高效省力的“人力动能”与“杠杆原理” 1.“人力动能” 对于人口数量丰富的中国社会来说,每个劳动者都是一个人力动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耕社会,针对日常生产生活,必然会想尽一切方法去设计工具来节约劳动力,保障在有限的条件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劳动效率。 扁担的使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挑、运、卸:(1)挑:当使用者在准备挑物之前,会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将要运输的货物进行捆绑、固定。并制作一个连接点,将捆绑后剩余的绳子在重物的上端系上一个结实的绳圈,把绳圈放置在扁担两端。使用者通常会采用半蹲的姿势进行第一步,这样会让扁担的中心点落在使用者的肩膀上。当他起身站立时,身体的力量也会带动扁担挑起重物(2)运:在运输货物的过程中使用者会依据自身的劳累程度,路途的长短,物体的轻重,采用换肩的挑物方式来缓解运输中劳累程度。使用者主要通过两手抓住扁担两边的重物,先压低前面的重物,通过低头抬头之间,旋转货物在肩膀上的位置,适当缓解运输中肩膀的劳损。(3)卸:卸物时的动作与挑物时的动作正好是相反的,也需要人先蹲下来,让重物先着地,把重量从肩膀释放到地面后,再将扁担从肩上拿下,最后解开固定重物的绳子。这样就完成了操作扁担运输重物的一系列过程。 扁担的人力动能主要表现在运输重物这一过程,由于竹木材质的韧性,扁擔会因为两端的重物引力与人体的肩部产生“副体运动”。正是利用扁担这_上—下的“弹性”起伏,达到减轻负重的效果。使用者通过振幅过程中的振幅间隙,产生反向的推力,这个推力在扁担与肩部的接触点处抵消了部分地心引力,暂时缓解了重物的压力,获得舒缓。因此,“副体运动”的幅度越大,扁担的振动频率也越大,获得舒缓的感觉就会越强烈。扁担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运动时的整个动能,从而达到了减负省力的效果。 2.“杠杆原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熟练的掌握了杠杆原理,从扁担到杆秤甚至脚碓等器具都是利用了杠杆原理来设计制作。杠杆原理在物理学中是一种力学原理,其平衡公式是:(F1).(F2)=(U).(L2)。 扁担就巧妙地利用了力的平衡作用,具体为以下几个部分:(1)人在挑起重物的时候:以扁担与肩部的接触点为支点(o)到扁担两端的点为动力臂( L1)和阻力臂(L2),所担重物为(F1)和(F2)。(2)当人们肩挑重物时:如果( F1)的重量大于(F2),只有给另一端(F2)添加重量或者减少( L1)的长度才会使整个杠杆达到平衡,即Fl> F2时Ll 正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总结了造物的技术范式和使用过程中的机巧原理,并在此过程中结合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理的需求后,从材料、结构、形态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试验、斟酌和推敲,创造出既能适应重物运输需求又符合人生理需求满足人体机能的扁担。 三、扁担的造物设计美学特点 几乎在人们开始造物的阶段就开始了造美的历程,但凡跟造物造美有关,木作器物就一定囊括其中。而我们只有对既有事物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总结其中的造物设计美学才能对我们当下的设计进行了更好的改良和传承。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挑具扁担的造物设计设计审美,笔者认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采椽不斫 扁担朴素的材料美,彰显了中国传统造物所蕴含的见素抱朴的思想,从中可以体会到穿越时空的最纯粹的最质朴的造物设计思想。在选材上不仅做到简单易得,而且也遵循了“道法自然”的原则,元代《齐民要术》载“凡伐木,四月、七月,则不虫而坚韧。凡木有子实者,候其子实将熟,皆其时也”,这告诉我们材料的选取必须遵循其固有的自然规律。 传统的民间造物是源自普通人民的生活经验与道德精神,扁担的出现是大众生活中造物思想所折射的朴素世界观,是实践经验逐渐积累所形成的一种实践科学知识。扁担之美具有其本原特征,是实践意义下的巧,是精神文化中的韧,不仅把握了造物过程中的生命内核,而且延续着质朴又蓬勃有力的气质,并以身体为媒介的方式传播着劳动轨迹。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什么性质的材料会决定你整个器物展现出来的效果。上文从品质因素、技术因素、成本因素对扁担的选材进行分析,其高品质、低技术、低成本的选材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顺天时,应地气的造物观念,为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二)大道至简 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的无形并不是我们观念中的没有形态,所谓的虚无也并不是一无所有。扁担的虚无是指一种“简”,而虚无之处又皆为实用之道。我国传统的筷子也体现出大道至简的造物理念,其造型是由两根细长的木棍组成,顶端呈方形,底端呈圆形。看似极简的造型,使用过程中时却蕴含着古代造物者无尽的生活智慧。 扁担简洁的外形特征,体现的伞是造物制用的实用原则。其构造极为简单只需一个支点、一个杠杆,挑上重物就可以轻松挑起重物,动力来源只需给予杠杆其中一方一个初始力,使其另一力臂发生改变,并依靠重物自身重力的左右平衡调节即可挑起重物。扁担简便的使用美,处处体现了中国人因势利导的哲学观念。在如今社会中,“极简”的设计特点,正是当下设计审美的重要特征之一。简约的设计产品更能突出功能的第一性,我们提倡简洁的设计观念来获取产品在使用时最大的功能需求,以期达到简朴实用的产品设计。 (三)致用利人 日本工艺美学家柳宗悦认为民用造物需满足五个特点:“其一,是为了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作;其二,以实用性为第一目的;其三,为了满足众多需要而大量准备:其四,生产的宗旨是价廉物美:其五,作者多为匠人。”扁担属于中国地道的原创性设计,属于民用造物,而这一“终极设计”的核心要务就是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在适人功能设计上,劳作负载的承受感、肌肤接触的附着感、重量平衡的把持感都从使用扁担的过程中表现出致用利人的造物理念。 庄子提出“物物而不物于物”的问题,认为物是为人所用,而人为事物的主体,不应为物所控制。所谓的“人”,既是指一个完整生命个体的身体,也是指这个生命的精神思想,而扁担完成了作为肢体工具延伸的劳动使命。人作为器物的使用者具有主觀能动性,使用者走动的步伐节奏与扁担上下颤动的节奏相一致,让扁担发挥最大的功能效用。 小结 在人们设计器物的过程中,满足设计产品的实用功能是现今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扁担在材料的选择上,古人顺应自然条件就地取材,选择经济实用、物美价廉的竹木材料,这是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在扁担的造型工艺上,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匠心独具,将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这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扁担作为中国传统造物“终极设计”之一的器物,主张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处处体现了“大道至简”,“致用利人的设计特征。.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9964 [2]王琥.何晓佑.李立新.夏燕靖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卷三)[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236-244 [3]闻人军.译注考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9-27. [4]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9: 107-109. [5]陈筱;戴端,周连超器以载茸蕴情契形——从器与道的关系探讨产品设计的方式[J]设计2014.195(9): 13-14 [6](日)柳宗悦著徐艺乙泽工艺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9 [7]王瑞芹从—根扁担管窥传统民间造物设计之善[J]中国美术研究201912(1): 145-149 [8]王彬雪.程琳.传统造物思想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 2016.197(18): 126-12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