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融合新闻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 |
范文 | 刘骏瑶 彭兰 调查性报道通常是以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为报道对象,更为注重挖掘业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在的、隐秘的联系,并向公众解释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调查性报道通常以文字、照片、视频三种形式出现,但这三种媒介形式各有侧重:文字重于分析,照片重于展现事件某个切片,视频重于记录。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方式,使其更准确地展示一个庞大事件的全局,成为国内外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探索领域。 美国在本世纪初出现融合新闻的尝试。我国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以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为主的学者将融合新闻理论引进国内,并展开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了多样化的视角,以至于融合新闻的具体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美国“背包记者”先驱人物、学者简·史蒂文斯(Jane Stevens),他指出:“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段落、音响、图表和互动性的集合体,它以非线性结构呈现在网站上,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而不重复。……媒体在制作融合新闻时要充分利用网络新闻的两大特征提供背景和保持传播的延续性,为其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即融合新闻能够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最有效地报道新闻。 本文尝试通过案例研究法,以《卫报》“解密国安局档案”(NSA files:Decoded)为例,观察融合新闻手段在调查性报道中的应用。 一、“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简介 2013年6月,原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员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以下简称NSA)关于“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该计划监控互联网活动、秘密手机电话记录。6月21日,斯诺登通过《卫报》再次曝光英国“颞颥”(Tempora)秘密情报监视项目。 六个月后,《卫报》作为第一个得知并披露文件的媒体,发表了“解密国安局档案”这个总结性专题,内容是由斯诺登案引发的对政府监控的报道和反思。通过视频、信息图表等多种形式的互相配合,本专题取得了较大成功。Twitter用户直接1)2#Snowdenfall来表达他们对这个作品的肯定,认为这个作品可与《纽约时报》获得普利策奖的“雪崩”(Snowfall)专题相比。 “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涵盖范围广、信息量大,凭借大量第一手资料,内容涉及NSA的监控行为、政府监控的原因和方法、NSA文件曝光之后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等,对政府监控这一话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报道,是一个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设计者通过文本、视频、信息图表、插入文档等不同媒介形式将专题内容串联起来,在保证严肃性同时,又做得易于阅读、容易理解。正如“解密国安局档案”的设计者之一加布里埃尔·丹斯(Gabriel Dance)所说:“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个互动式报道。这个报道用所有网络叙述技巧(视频、互动方式、地图、图表、文本、信息图表),以一种易于理解而又贴切的方式来解释关于NSA文件的事件。” 整个专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 专题以一段30秒的视频作为开头。视频内容为6个来自不同领域的受访者以一句话的形式表达他们对政府监控的看法。人物之间的切换方式简洁迅速,为专题定下形式上严肃、内容上平衡的基调。另外,与文中其他视频略有区别的是,本视频与页面等宽,加上自动播放和人物近景拍摄的方式,迅速吸引读者注意。 第一部分,NSA文件(the NSA files) 本节首先介绍了各国政党领袖对斯诺登泄密事件发表的看法,宏观上说明该事件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另外通过对NSA监控流程的介绍,微观上说明NSA正在侵犯普通民众的隐私,这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 第二部分,关于你数据的数据(all the dataabout your data) NSA声称它所监视的信息类型为“元数据”,不会对人们的隐私产生侵犯。事实是否如此?本节通过对“元数据”概念的解释,以及它所涉及的信息的范围,说明元数据的监控同样会侵犯个人隐私。 第三部分,数字革命(a digital revolution) 借助数字革命,NSA可以通过英美合作,以及与网络公司合作来获得民众信息,但这种做法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本节介绍了这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说明NSA这样的做法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也伤害了这些所谓“特别合作方”的信誉。 第四部分,你的信息安全吗?(are yourdetails secure?) 在NSA面前,大部分数据的加密手段都是不可靠的。本节介绍了NSA采用的破解方式,说明NSA的做法也给网络黑客打开了方便之门。此外,本节还介绍了在这种环境下,两种相对更加安全的加密手段。 第五部分,谁来监管?(whos watching?) 通过前面几节,可知NSA的权力越来越不受约束。本节解释了会产生这种情况的政治、法律原因,说明对NSA的监管缺失正在威胁到普通民众的隐私安全。 第六部分,现在呢?(whats now) 斯诺登的泄密,在新闻事业、普通民众、企业、政治上产生了多方面影响。本节提供了相关数据说明在泄密事件之后,各方对隐私安全的重视都在加强。尤其在政策方面,正在考虑约束NSA的行为。文章最后,卫报给出了斯诺登之前曝光的NSA文件的链接,供读者进行深一步阅读。 二、融合在专题中是如何实现的? 通过对专题6个部分的梳理,可见专题在内容方面有如下特点:既满足传统对优秀调查性报道的要求,又凭借融合新闻的形式有所突破。 1.用内在逻辑组织多媒体素材 整体来看,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NSA的运作方式、NSA的监管、报道的影响。具体而言,专题先总体回顾文件泄露事件,再说明NSA在监控谁,想要获得什么数据,这些数据从何处得来,得来之后如何破解,为什么NSA权力可以这么大,最后说明NSA文件的曝光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整个专题由斯诺登泄密事件到政府监控,既有微观上的监控方式方法,也有宏观上对社会运作的思考,符合专题“总结性”的特点,严密清晰的逻辑也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 专题顶部设有快速导航栏,点击可直达各个章节。虽然专题篇幅长,但读者可以在不同章节之间迅速切换。快速导航栏便于读者回顾以及跳读,把握专题的行文逻辑。 图1是Chris Soghoian的采访视频截图。从视频元素来看,当页面拖到某个视频窗口所在的位置时,视频就会自动播放,播放结束后自动跳入下方文字,增加了阅读连贯性。另外,把采访视频按要点进行分割,做了提炼,分散在需要出现的位置,与文字有机融合,而不是一个采访的视频独立存在。从引言中的视频可知,受访者的采访时间都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但在正文部分的每个视频,仅有30秒左右的时间。这样的做法有以下优点:首先,以一两句话表现受访者针对专题这一部分的观点,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其次,简短的视频时间符合读者阅读连贯性的要求,避免打断专题阅读思路;最后,简短精炼的视频采访符合整个文章的极简的设计风格。 在内容上,视频取代了传统新闻中的引言作用,更加真实、直观地表达信源的意见,将视频直接融入于专题报道中;其次,多个单人视频相近放置,结合近景拍摄和自动播放的特点,营造了辩论的氛围,多方观点直接碰撞,增强专题内容的吸引力。 2.信息图表配合文字全方位揭示与解读事实 专题中的信息图表都采用了极简的设计风格,以红、黑、灰为主,底色以白色为主。 本专题中的信息图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提供原始文档 图2是斯诺登泄露给《卫报》的机密材料之一,NSA通过Verizon(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获取民众电话信息的法庭判令,直观回应了文中所说的NSAt在和运营商、科技公司合作来获取民众隐私。原始文档的出现极大提高了专题内容的可信度。 2)解释型图表 图3意在说明TOR技术加密信息的过程。TOR网络是一个设在用户和网络之间的保护层,提供了一条连接用户和被访问地址的匿名路径。 解释型图表重点在解释文中出现的概念或论述。文中受访者以及文字中都提到TOR是一种比较好的加密技术,于是专题及时对TOR技术做了解释。 如果采用文字解释的话。首先难以描述清晰;其次,大篇幅的解释容易打断整篇文章的逻辑思路。而信息图表的出现,既使概念解释易于理解,减轻了阅读压力,也在形式上天然地区分出了主干和辅助内容,使全文叙述逻辑不受干扰,这正是融合新闻中多种媒体各自发挥其优势的体现。 3)互动型图表 图4出现的位置在第二节提到NSA的“三级监控”部分:如果NSA将要监控你,那他同时会监控你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以及你朋友的朋友。 那这意味着什么?这张信息图表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读者对NSA的监控方式有感性的理解。 读者可以在拉动红色按钮,选择任意朋友数量,也可以登陆脸书,直接导人自己的朋友数量。此时,下方的三个栏目将分别显示NSAm会监视的三级好友的数量,并赋予数字实际意义。这样的图表回应了文中对NSA正在大范围监控民众的论述。 以图中数据为例,当选择有70名好友,那第一级“我的朋友”受到监控的将会有70人,超过所有美国总统的数量;第二级“我朋友”的朋友将会有11438人,超过所有纽约消防员的数量;第三级“我朋友的朋友”受到监控的将会有1868969人,超过西弗吉尼亚州的人数。 倾向感性理解的信息图表,既加强读者对某一概念或某一论述的理解,也通过互动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政府监控行为和我有关。 总之,通过对信息图表的分析,可知要将信息图表融合运用于传统调查性新闻,将除了在设计时注意风格上统一之外,在内容上有几种方法: 第一,用信息图表提供内容。相比于通过传统静态图片方式,信息图表可以引入统计数据、地理信息、时间流动、人物关系、时间变动等抽象概念,所提供的内容可以是用文字或照片难以表现出权威性和真实性的,也可以是用文字难以描述的复杂事物。信息图表的使用允许专题在较小篇幅内呈现大量事实数据而不显得拖沓,扩大了调查性报道中可呈现的数据量,进一步增强专题可信度。信息图表使新闻报道更有表现力,成为报道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利用信息图表进行互动。信息图表可以结合声音、互动等特征,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式,拉进读者对复杂信息的心理距离,更容易从感性角度进行劝服。相比于传统报道时期,融合新闻满足了读者参与报道的需求。互动带来的乐趣也可以更长久地维持他们在阅读报道上的注意力。 3.多方视频采访提供权威观点和翔实证据统计全文中以视频形式出现过的受访者如下: 由上表可见,受访者所回答的问题恰好在他的专业领域或者职务范围内,或恰是该领域的权威。 得益于《卫报》之前披露的秘密文件,本专题在说明NSA确实在进行监控以及如何监控方面显得有理有据。如提供一份秘密法庭令,该命令允许NSA获取Verizon(全美最大的通信商之一)手上百万的民众通话记录。这些证据直接暴露NSA正在监视普通民众的通讯行为,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自己的隐私安全正在受到威胁。 如前所述,融合新闻扩大了调查性报道中可呈现的信息量。如此数量众多的视频在传统报道中是没有办法一一呈现的。而在“解密国安局档案”中,读者对于不感兴趣的视频可以选择跳过,在呈现内容的同时也赋予读者阅读上的主动权。同理,传统报道中也不能展示这份秘密文件的原格式,只能采用引述或者照片的方式,相比之下说服力和震撼力会降低。 三、本专题的启发 (一)用多媒体手段“粘住”读者 调查性报道通常篇幅长、信息量大,与网络读者盛行的“浅阅读”相矛盾,本文在此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专题在内容逻辑上有条不紊,适时运用视频、信息图表的优势及时对文中论述进行解释或论证,降低阅读难度;在风格上统一采用极简的设计风格,符合调查性报道严肃、端庄的要求,也符合当下优秀设计的审美趋势。读者在阅读大量文字之余,也可通过视频、互动型信息图表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放松,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手段还增加了专题的趣味性,有利于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二)多媒体要为“深度”服务 本文采用的视频,从形式上来说非常简单:受访者面对镜头以一句话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信息图表也并不算复杂。但正是这些多媒体形式配以恰到好处的文字,清晰而不花哨地传达了《卫报》对读者的警示:政府监控的行为正在侵犯我作为一个人的权力。 视频、信息图表在形式上与文字差异较大,这一方面可以使读者转换阅读方式,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多媒体元素会使读者注意力被分散,难以集中于内容本身。在融合新闻中,应当让多媒体形式为凭借自身优势参与新闻报道,而不是为单纯展示技术而使形式大于内容。 (三)思路可借鉴、模式不能照搬 在设计之初,本专题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视觉元素。因此,设计者通过研究已有的专题,设计出以文字为基础,视频、图片、文档等内容为注解的专题框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先用文字定下专题框架,然后对每一部分进行观察,判断视频、文字、信息图表等哪种形式最适合说明这一点。 由此可知,本专题中多媒体元素在设计之初就处于辅助功能,文字与多媒体元素的“融合”程度有限。例如,专题中视频的作用仅仅是引用专家意见,阅读全文时就算跳过全部视频也不影响理解。 但未来以“融合”方式呈现调查性报道时,是不是都应该将文字作为主体,视频和信息图表作为辅助信息?“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的成功并不能证明这一点。呈现方式应当根据已有内容专门设计。若另一个报道拥有更多故事性的视觉线索,那么视频和信息图表在新闻中的地位可能就会上升。 总之,调查性报道中多媒体元素的使用远远没有形成模式。虽然“解密国安局档案”专题提供了一种充满创意的手段和编排技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为模板,直接将另一个调查性报道套入其中。后来设计者可以参考已被证明可行的技术以及思路,但仍需根据自身报道内容特点重新进行融合设计。 参考文献 [1]王金红.“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关系研究[D].渤海大学.2011. [2]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5):29. [3][4]Gabriel Dance.How we made“NSA files:Decoded”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