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操作的尝试与思考 |
范文 | 李欣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推动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内化为抽象的理性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情境化操作;课堂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92-01 在教学实践中组织情境化的操作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沦为教师指令下的“操作工”,实现数学操作实践活动效益的最大化,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真正得到落实。 一、在情境中集中注意力,在操作中观察 将操作活动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呈现操作活动的现实背景,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将学生“卷入”操作实践活动中,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更有力地推动了抽象思维活动的展开。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创设了“东方包装公司”接到一个新订单(为一个长方体零件制作包装盒)的情境,组织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观察。 师:将这个包装盒展开,你能看到哪些熟悉的图形? 生1(将包装盒沿虚线剪开):有6个长方形。 生2:这6个长方形可以分成3组,每组的长方形完全一样。 师:边观察边思考,每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师:你能算出长方体中某一个面的面积吗? 师:如果你是东方包装公司的工程師,你知道制作这样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吗? 该环节中,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到长方体的三条棱(长、宽、高)两两相乘,所得积的和的2倍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数值大小,由于充分经历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形成较为深刻、具体的认知。 二、在情境中唤起想象力,在操作中思考 想象力,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也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化操作活动中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努力发掘其中可供想象的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操作与思维的深度结合。 如教学“相遇问题”这一类问题时,可通过分层递进的形式,使得学生对于相遇问题的理解得以深入。 师:相遇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现在请几位同学为我们展示一下。 (两名同学上讲台表演相对而行) 师:让我们亲自动手,再来感受一下从出发到相遇的完整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细绳牵动两个纸人相对而行) 生1:我发现两个纸人是同时出发的。 生2:他们相遇后,也是同时停止的。 师:所以,他们行走的时间—— 生(齐):也是相同的。 师:我们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理解。一边画图,一边想象,比如刚才相遇的两位同学、两个纸人…… 从直观的真人演示到纸人模型,最后到线段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场景再现,使得学生在进行思考时,能够时刻扣住“相遇问题”中运动时间相同这一关键点,为后继学习相遇问题的其他变式打下基础。 三、在情境中激活表达力,在操作中表达 借助生动、具体的情境,能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使用数学语言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摄影师”的角色进入摄影比赛的情境化操作活动中。 师:同学们,我们来举行一个摄影竞赛。 (学生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长把玩具布狗摆好)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数码相机,用相机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拍照,然后将学生较好的照片作品输入电脑,进行投影展示) 生1:我站在小狗的后面,所以我拍出来的肯定是它的背面。 生2:这张照片拍到的是小狗的右半边头和脚,所以我肯定是站在小狗的右边拍的。 …… 在该环节中,每一个“小摄影师”都能够对他的作品进行讲解。生动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让他们在争先恐后地介绍作品的过程中提升了数学表达能力,增进了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操作融于情境,能够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真正理解,让感性与理性得以完美统一。 (责编 黄巧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