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
范文 | 季建梅 [摘 要]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以说,自主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对学习者有效投入学习的最好证明. 个体的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深研,挑拣出一些自己疑惑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遵从了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使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呈现出来,并实现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愿望.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意识;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知识学习链条上的三个连接点,缺少一个,知识学习链条就会折断,其余的两个连接点自身的力量也会被削弱.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学生常常以解答者的身份出现,很少有一个平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三者的“断档”导致学生问题意识较为薄弱. 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诸多影响,教师不敢让学生自主尝试,怕浪费时间,且学生学不懂. 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不问只答的学习习惯. 问题意识的磨灭使创新意识也相继消失,这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 由此,教师必须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在问题的提出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肌理. 我们总会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问题总是活动的主导者才有资格提出的”,其实,问题的提出不分等级,它是提问题者对事物知或不知的行为性表现.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常不以为自己占据着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多数情况下受“生要从师”这种阶级概念的约束,不敢质疑教师的讲解,不敢主动提出问题,每节数学课都战战兢兢,想说不敢说,想表现不敢表现. “尊师重道”的传统确实重要,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度,不可将“尊”变成“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要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破除“生从师”的思想,独立、自主,有胆量、有见解地提出问题. 在这里,教师可以用一些鼓励的话增强学生敢于尝试的决心,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可以将学生组成小组,用激励法促使小组之间通过提问竞争. 而对于错误、不合理的提问,教师不应予以责怪或是冷对,应着重评好,兼之评坏,逐一引导. 但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学生主体意识及问题意识培养的双重体现. 代数中的最大值、最小值这一问题常常令学生咂舌,不知所措. 由于麻烦难解,教师常常会把握住这短短的课上时间,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紧自己的每一步进行分析求解,学生失去自主性,一旦有一步产生疑问,疑云就会弥漫整个跟学环节. 有效的分析求解被瓦解. 所以,这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很认真地学,但还是跟不上.教学实质上已经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重视起来,看到他们认知的差异性,给他们机会和时间说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 如:已知x≥0,y≥0,且x+2y=1,求x2+y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道题如果单纯地用代数方法进行解答,需将x2+y2变为一元二次函数,这就要用到消元法,比较麻烦,还容易导致求解错误. 所以,一般会利用直角坐标系求解,这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做法,相对较为易解. 在这里,教师可以在讲解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主地来做这道题,并让首先完成求解的学生将求解过程写到黑板上. 该学生用代数法进行求解. 教师可先不进行对错评析,当全体学生都完成对该题的解答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 学生甲:这道题能否用数形结合法去解? 学生乙:该题用图形怎样表示? 学生丙:y与x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丁:x2+y2用图形怎么表示?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 教师可针对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并帮助学生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其由于问题积压、基础不牢产生的厌学、弃学等心理问题. 当然,问题意识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不能小觑.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再予以补充或是改错. 对于一眼望穿的事情,我们一般不会生出多少疑问,而对于那些存在诸多悬念、诸多谜一样的事情,我们会被好奇心牵引,被强烈问的欲望牵引,想探探究竟或是证明一下自己的想法. 对于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情境化的悬念创设,激发学生强烈“问”的欲望. 数学知识因为悬念的创设变得丰富诡秘,吸引学生生出问题,随着问题的一个个破解,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更明确的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地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问的欲望,教师需要利用学生这种心理,进行情境化悬念的创设. 在这里,教师可利用实物的可感、可实践性及多媒体的动态画面效果进行悬念创设. 如在进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讲解时,要涉及用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如图1、图2). 关于这道题,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出两个图示,面对这两个图示,学生在心里画出无数个问号:“这道题给出的两个图作为条件,教师要问怎样的问题?我该如何应答”等等. 两个图作为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悬念,激发学生“问”的欲望.教师依据这两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 师:当这两个图展现在你的面前,联系题干,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学生甲:直线l与☉O相交,d与r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乙:直线l与☉O相切,d与r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丙:直线l与☉O相离,d与r是怎样的关系?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分别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找学生回答. 学生丁:相交时d 数学知识浩如烟海,教材上的习题都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在向教材及课外练习册寻找教学依据和材料内容的同时,还要挖掘学生思维下所产生的知识财富,让其以自编的形式进行作业习题练习,进而强化其问题意识. 学生在自编作业的过程中,会对学过的章节知识进行梳理、集合,无意中便会在心底建立起知识系统,这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对涉及的知识有所巩固. 除此之外,自编作业习题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自主选题欲望,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对数学丰富肌理的抚摸,这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对他们的创新思维也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当然,自编作业,强化问题意识的同时,还要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对这些反馈上来的自编习题做抽样精编,整理出一张试卷,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 由于这张试卷是从学生自编的习题中抽取出来的,所以学生会很兴奋和主动,这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参与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乐于提问题,敢于提问题,提出的问题具有效用性.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试卷中的题必须囊括所有学生的自编题,而且不能实名注释. 例如,“中心对称图形”这章,教师可以将自编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分别编出5个填空题,5个选择题,10个判断题,3个简答题,2个解答题.然后教师再将这些反馈上来的自编问题做一下分析、整理,将其精编成集中五个题型的数学试卷,并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去习作. 在讲解时,教师也可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编的题进行讲解,其他学生有不明白之处,可以向该学生提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不但是对学生是否投入学习的考核,还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次提升.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及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徜徉在数学的学习天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