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巧设问题情境,让低段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范文 陈清
摘 要:问题是一切教与学活动存在的根源,小学低中段数学教学应当紧紧围绕这个原始助推器,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搭载活动快车,并将既定教学内容渗透其中,引导学生以探究、合作等形式展开学习,既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又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原理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体验学习
数学学习论认为,问题情境是指外部所能引起认知冲突的环境与内部知识经验结构所形成的系统总和。数学是一门以问题为核心线索的课程,没有问题的生成与助推,数学课程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根基,而教与学的活动又必须依赖一定的情境而进行,所以,问题情境便成为数学教学的必然载体。但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遵循严格的规律和程序,不仅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基本特质,而且还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问题情境的创设最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从小学数学教学论出发,合理的问题情境应当是所构筑的外部刺激环境与学生内部知识经验系统产生恰当程度的冲突。然而,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低中段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大多呈现出随意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不仅没有充分考虑低中段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征,而且很多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实质性,数学“味道”淡薄,不能引发学生真正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小学低中段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应当基于小学生偏爱活动和问题探索的特点出发,渗透活动、探究、思考三大元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问题情境要搭载活动快车
活动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根本载体,人的一切心理和意识结构都必然要经过各种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心理学表明,活动又可分为游戏、学习和动作,幼儿阶段大多以游戏活动为主,而一旦进入学龄期,这三种活动形式便开始活跃起来,轮番作用,或相互作用,共同为小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提供坚定的基础。但小学低中段学生受制于年龄的影响,其活动形式仍然表现出对游戏的极大偏爱,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是处于游戏期向学习期的过渡。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必然要搭载活动快车,寓问题与认知冲突于活动形式之中,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体验中慢慢发现问题,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激发自身求知、问解的强烈动机和行为。所以,小学低中段数学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仍可以游戏活动形式为主,实现游戏和学习活动的完美融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畅玩,真正发挥出问题情境的导学作用。
例如,学习“1-4的乘法口诀”,教师创设了一个联想性的游戏情境:
游乐场好玩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都很想去玩,那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到游乐场尽情玩一番。(接下来,教师在PPT上出示相应图片和短视频)
情境一:碰碰车大作战(教师出示几张孩子畅玩碰碰车的图片,每个学生看完都显露出极大的兴趣)。
每辆碰碰车都有一个小朋友亲自驾驶,他们玩得真开心!
问:每辆碰碰车上有几个小朋友呢?(1个)那这个“1”如果我们要用乘法算式表达出来,你会怎么来表达呢?
引导学生从玩中归纳出“1×1=1”这个结论。
情境二:欢乐跷跷板(出示示意图,并让学生说说玩跷跷板时的感受)。
问:每个跷跷板上有几个小朋友呢?(1×2)我们想要用乘法算式来表达“这一个跷跷板上的2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上一个情境的迁移,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1×2=2”这个口诀。
情境三:一起荡秋千(出示一个简短的视频,引领学生沉浸在嘻嘻哈哈的游玩情境中)。
问:我们发现,游乐园里那个漂亮的秋千坐着红红、小凡、东东3个人,那我们要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达这个秋千上的“3”个小朋友呢?
……
整个问题情境都渗透在活动氛围中,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也依靠活动这个载体而进行,摆脱了以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这个僵化腐朽的教学范式,学生学得开心,教师也教得放心。
二、问题情境要富含探究元素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探索的关键词。探究,通俗而言,就是发现学习,即让学生们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想等方式,自主发现问题,并以合作的形式尝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开发中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他们观察的思维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团体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颇有益处。可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笔者不能简单地“打上问号”就草草了事,而应该在问题的设置与情境的设计上多做一些思考,让问题环环相扣,让情境引人入胜,充满探究的味道。那么,探究元素要从何处来?笔者认为,既然是问题情境,那么我们就要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织相融,以情境为线索,给予学生们问题的提示,激发学生们发现与探索的渴望,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们明确深入探究的方向,让小组成员们有一探究竟的挑战欲。另外,在问题情境中,我们要给出充分的实践空间,鼓励各个小组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全面地动起来,让探究落实到实处。
例如,学习“平均分”这一个知识点时,为了引导学生从具体物体的分发探究中真正领会“平均分”的含义,并懂得如何按照“一份几个”的要求来平分某一物体,教师根据学生们都喜欢观看的动画片“熊出没”,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情境:
一天,熊二出去找吃的,它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棵苹果树,上面刚好还有6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这时,熊大刚好经过这里,要求熊二要把苹果分给它,熊二便拿了2个苹果给熊大,但熊大很不开心,说这样不公平。
问1:请小朋友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苹果卡片分一分,看怎样分,熊大和熊二拿到的苹果数才是公平的。
这个问题情境创设既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极具探究意义,需要学生们动手实践探究后,才能慢慢发现“公平”二字的奥秘。而待学生探究完毕后,教师还可以追加一个探究情境,以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升华。
问2:如果这时吉吉国王也来了,它也要求把苹果分它一份,你会怎样分呢?
三、问题情境要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是开启问题的关键。中低段学生思维简单,天真直率,不少学生看到问题,就“情绪激动”,不假思索,想说什么说什么。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们先思考再行动的良好思维习惯,开拓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的大脑快速地运转起来。然而,观摩不少数学课堂,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本身的考量,以及学生们接受能力与发展需求的考虑,导致有些问题,过于简单,问题还未说完整,答案早已经脱口而出,学生自然没有亲历学习的机会了。而有些问题,又远远超出低中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无论我们怎么引导、如何提示,他们还是一脸茫然,实践自然是开展不起来了。可见,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紧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既关注整体,也尊重差异,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们的主体思考,让他们通过一定的思考,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例如,学习“年、月、日”,当教学开展到“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时,为了引导学生学好这个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教师结合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情境:
情境一:哼哈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代表大月,女生代表小月,教师随意说出一个月份,是大月的组喊“哼”,是小月的则喊“哈”。
教师先从大月和小月中各抽取了几个进行游戏,最后说出的“2月份”却引来各种结果,有的喊“哼”,有的喊“哈”,有的默不作声。此时的情境便达到了教师所预设的结果,因此,教师便顺水推舟,及时反问:“为什么2月份会出现各种结果呢?”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情境。
情境二:我们经常会听到大人说“一年有365天”,那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如果此时你是一名小科学家,你会如何来验证这句话呢?
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学会在思考中运用对比、计算等方法进行求证,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再次领会“2月份”的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存在,小学数学是一门围绕“问题”而生成的学科,要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并领会不断生成的问题的内容和要旨,必须要让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的体验、感知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方法或经验的真实形成过程。所以,小学低中段数学教学应当充分考虑低中段学生对活动的依赖,对探究的渴望,以及对问题强烈的好奇心等特征,科学设置各种适切的问题情境,让外部的问题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结构形成合理的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的解决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