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引入生活元素,构建魅力小学数学课堂
范文 顾全周
摘 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谓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数学服务于生活,生活又滋养数学。我们引导学生注重联系生活,巧妙地引入生活元素,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感受学习数学的文化价值和生活魅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引入生活;魅力课堂;小学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适时地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能够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问题,以间接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展生活游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如何快乐学习,是教师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学生生活中常玩的游戏活动引入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生活游戏,让学生有机会边玩边学,从学习中寻找乐趣,更好地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圆”时,教师将生活中的游戏带到课堂中:“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生活中常玩的游戏――套圈游戏。我已经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并且在这个圆中心放上一本书,你们每个人一个圈。现在要求你们站成一排,看谁能最先套到这本书。”学生立即按照教师的游戏规则,开始了套圈游戏。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对教师抱怨说:“不公平,我们站成一排后,这本书正对着的那位同学离这本书是最近的。越往两边走,离书的距离越远,这样一来对大家非常不公平。我们需要重新设计队形,使得每个学生离书的距离都相等。”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此时,教师让学生站在自己设计的这个圆的边缘上,重新围成一个圈,之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做游戏。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感受到其公平性。由此,教师引出圆的知识内容,学生也通过做游戏,很好地了解了半径的概念。
教师将生活中的游戏引入到课堂中,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乐趣。这种教学方法,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形中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有效地活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两者相通而且紧密相连。小学生刚接触数学不久,对数学还是有一定的陌生感,由此,也就存在一定的抵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具体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方向。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菜市场情境。教师用一些物品当作生活中的蔬菜,并标上相应的价格,让学生来买菜。教师将这些蔬菜摆放在讲台前,黄瓜:1.5元/斤;西红柿:1.8元/斤;芹菜:0.9元/斤;土豆0.75元/斤。随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进行买卖交易活动。这时,有学生说:“我想要买3斤黄瓜,2斤西红柿。”教师问该学生:“到底需要付多少钱呢?”学生短暂思考后,列出相应的算式:1.5×3+1.8×2=4.5+3.6=8.1(元)。又有学生走过,想要买4斤芹菜,并列出算式:0.9×4=3.6(元)。教师也适时地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学生在这一生活情境中,很主动地学习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
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将陌生枯燥的数学计算,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变得乐于计算,无形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
三、开展调查活动,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流中,如今的教学,教师更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好地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时,教師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统计表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同学们,你们现在做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一下我们班中有多少人是戴眼镜的,其中戴眼镜的有多少个女生,有多少个男生。”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都很兴奋,立即投身于调查活动中。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都很认真、主动。这时,有学生给出结果:“我们班里一共是40人,其中戴眼镜的一共有20人,男生11人,女生9人。”这时,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相应的统计表。在绘制统计表的过程中,学生便很自然地开始学习有关统计表的知识内容,了解到什么是表头,如何从统计表中提炼出一些数据,对统计表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调查活动的开展,很好地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体验学习。
四、设计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数学对生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数学几乎随处可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教学材料,从生活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真实地体验、感受数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实现高效率课堂学习。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教师选择让学生走进生活,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而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重量单位的价值意义。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引入了一个电子秤,还搬进了一袋10千克的大米、一小把挂面,以及一桶5千克的食用油。之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亲自感受“千克”这一单位的意义。学生首先用电子秤称量了一桶食用油的重量,上面显示着“5”,也就是所谓的5千克。在称量之后,又亲自感受了这5千克的重量,随后学生又相继称量了大米、挂面的重量,并都一一放在手中感受。随后,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称量工具——托盘天平,并让学生自己去称量身边的一些物品,从中体验到“克”的知识生成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到实践操作中。有的学生选择称量一根粉笔的重量,有的学生选择称量自己所用橡皮的重量,还有学生选择称量铅笔的重量。在经过一系列的称量后,学生对“克”这一概念有了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之后,教师又继续引导学生操作学习,认识“千克”与“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实践操作活动的开展,将死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功地推进学生有效参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 五、引入生活元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现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教师教学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教学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点缀数学课堂,促进学生理解,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自己生活中常用的水杯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猜想这个杯子大概能盛多少水。学生的好奇心被教师这一问题激活。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想到了一个问题:哪个单位名称可以用来表示水的体积呢?这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新课题――升和毫升。教师并没有选择直接将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测量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量筒与充足的自来水。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体验到了1升水的量,感受到了1毫升水的体积。这时,有学生想要知道老师的杯子到底能盛多少体积的水。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估计了一个值为450毫升。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又利用量筒这一工具,进行了测量。
生活元素的引入,丰富了学生课堂学习内容,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生活元素的引入,让数学内容有了模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总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巧妙地引入生活元素。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 1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