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三个统一” |
范文 | 陈礼海 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使这场教育改革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新教材全面融入了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把教育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天地,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先天不足,面对新课改,我们应如何进行农村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三个统一”入手说明。 一、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统一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过程,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情感教育,诱发兴趣来与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与统一;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题——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与统一起来;教师的精神和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的统一,其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爱其所教的学科;师生关系好,学生对老师高度信任,就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的模范言行、治学精神都给学生以感染,同时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学中要和蔼亲切,自觉地实现教学中的师生统一,再次,教师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方法,与学生完美地结合统一,“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引导学生“走路”,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放”就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评”就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途径,了解学生的信息,并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二、注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形式的统一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厌烦数学,缺乏动手实践能力,这是农村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的难题,但农村有着广阔的生活空间,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重数学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我们可以结合农村生活环境中用到的数学例子,用数学知识去说明原因,如在学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以旧式的泥砖屋顶做成人字架为例,问:为什么不用平行四边形?然后进行比较,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在学完“统计学”后,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负责收集自家附近20户人家大学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学历的人数,并对此进行分析,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目前农村的教育还处在哪个发展阶段,这样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用处和乐趣,深刻体会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从而更喜欢数学,其次让学生勤动手,真正体验数学,农村学生的动手反应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弱势,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如在学习正方体图形一章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棱、顶点、面数的关系,我们可以举行一次关于正方体动手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同时要求是可以切开的,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想到可以将泥巴捏成正方体,教师再一一地进行实物指导,这样通过观察、交流后,使学生从感观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数学思想与思想品德的统一 在农村中学很长一段时间,数学教师们总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的事情,与数学无关,其实在新课标中的数学中,数学思想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联系无处不在,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在现行的新课标教材中,有许多涉及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其次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新课标教材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再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拥有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教学实践表明: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能切实把握以上的“三个统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动手的空间和探索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数学课不仅给学生传授了数学知识,教会了学习方法,更教会了学生做人的原则与高尚的品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