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论语》中的治国安邦思想
范文

    周晓波

    摘 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论语》阐述了他深刻的“德政”观念,虽然在他处的时代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今天,这种理念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治理国家的人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浅谈;论语;治国思想

    后世流传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中的治世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之大。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儒家的政治理想,总而言之就是“德政”。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环境特殊,没有现代的法律制度,而是用礼乐制度来维系整个社会秩序。可孔子却提出要用非常美好的道德伦理思想来维系社会秩序。孔子奔波大半生,周游列国推销他的这种治世理念,却处处碰壁,最后不得不回到老家教书育人,向他的三千学生继续灌输这种思想,而他的“学而优则仕”的学生在为官理事的过程中却不断的践行这种治世观念,获取了不少的成功。那么,《论语》中究竟包含了哪些治国的政治思想呢?本文略作探讨。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德政

    孔子对于如何为政,有精辟的阐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就是说,治理国家,如果仅仅用政令来诱导,以刑法来约束,那就只能达到一个底线,就是老百姓暂时规规矩矩地生活,免去很多刑罚。但是这样会留下后遗症,不足以树立 他们的廉耻之心。即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因此,就要用道德来诱导,用礼制来统一人们的言行。那么老百姓就不仅 有羞耻之心,而且能一直遵守正道,人心归服。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实行的 “以德治国”的思想。但在孔子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都在为权利、利益、甚至生存不息的争斗,这种思想注定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罢了。

    怎样实行德政呢?“季康子问政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康子说,我杀了那些无道德人,亲近有道的人,怎么样?惩恶扬善,我做的不错吧?孔子不以为然,反问季康子:“你治理这个国家,为什么一定要用杀戮的办法呢?如果你心向善,你倡导美好善良的风气,那么老百姓自然会人心向善的。”他说,君子的道德好像风,小人的道德好想草,草遇到风,必定会倒下来。也就是说,有官职的人,能够领导社会的人,比如季康子这样的高官,你的道德就好像风,而小人呢,他的道德好像草,风从草上过,草肯定跟着风倒,执政者的道德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长产生影响。意思是执政者只要善理政事,具有良好的道德,百姓们也就会跟着有道德,就不会去做坏人。如果执政者能够做到这一点,那有何必去杀人呢?孔子还谈到了许多具体的内容。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这就是说,只要你尊重这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怎样的人才能更好的实行德政。孔子提出要举贤任能,要提拔一些能够实现德政理想的人。“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所以,孔子认为他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冉球虽然性格不同,但他们都有优点,都有长处,治世需要丰富的心灵,需要不同的人才,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他说的担当的职责上把长项发挥出来,那么它就可以从政,他就是最好的。

    二、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三、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

    四、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

    五、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两千多年以来,诸如陶侃、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家、诗人无不是在文学上成为大家,在从政上全心踐行了孔子的德政思想,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从政都深受百姓的喜爱。现在,国家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我们更应该更好的发挥孔子的以德治国的思想,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不得不说,《论语》中的德政思想将继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3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