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活用教师用书 激活数学课堂 |
范文 | 俞莉丽 【摘要】“用教材教,非教教材”逐渐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基本理念.但仍有不少教师仍唯书,不唯实,对于教材(教师用书)研究不深,一味地生搬硬套,从而束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这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长期发展.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师用书为例,结合实际教学,探讨了小学数学要不尽唯书,要唯实,要学会灵活运用教师用书,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课堂、创新课堂,从而扫除教师用书对教学的障碍. 【关键词】质疑;创新;小学数学;教师用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这是我们创新使用教材(教师用书)的指导理念.活用教材(教师用书)、深挖教材,这是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更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设计教学、创新课堂模式、激发课堂活力的必备素质.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束缚教学的,我们应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灵活使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不做教材的奴隶. 一、数学教材(教师用书)的地位和使用现状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主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数学教材(教师用书)是数学教学活动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它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最主要的来源,它是实现小學数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基本材料,是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之间连接的桥梁. 作为教师,要灵活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排体系及定位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但很多青年教师忙于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考试等事宜,对教材的钻研程度不深,备课不细,吃不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更是凤毛麟角,其后果往往是教学实际效果与教学目标的脱节. 教师用的教材包含着教师用书(教参),例如,教师用书在每一节课前都编排了“教材说明”“教学建议”等栏目内容.三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关于“间隔排列(探索规律)”编排中有如下内容,应着重引导学生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地进行分组,并按要求一组一组地圈一圈,结合操作进一步明确:把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一组一组地圈一圈,最后多余的是哪种物体,该物体的个数就比另一种物体多1. 我多次听评过本节课,大多数教师是按照上述要求归纳间隔排列数量的规律.当提出“为什么每排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问题后,学生往往一头雾水.教师用书提到用“画圈”方法来探索相关规律,但没有说明如何在画圈过程中体现间隔排列的“一一对应”数学思想,这往往造成按照教学建议教学的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出现教与学不和谐的现象. 另外,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师用书关于“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单元除法试商“教学建议”中指出,例3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算理,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实际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再比较“96÷32”与前面学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接着说明可以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并让学生想一想:32比较接近几十?可以把32看作几十来试商?然后让学生试着完成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认识到:当除数不是整十数时,可以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若按照上述步骤教学,学生自主探索中也能掌握除法试商的方法,但从学生一般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他们并未真正体会到除法试商时把除数(非整十数)视为相近整十数计算的需求本质.主要原因是大多教师视教师用书为权威,不敢质疑权威,不敢创新教法,照本宣科、死搬硬套,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 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深挖教材(教师用书)出成效 既然上述教师用书中涉及的两个教学案例束缚我们教学的手脚,那么,如何摆脱束缚,创造性教学呢?这就需要心怀质疑精神,学会换位思考,敢于创新教法,深入挖掘教师用书的点点滴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例如,针对“间隔排列”教学,在学生依照排列特点圈出每组物体后,要及时追问学生“每一组里谁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什么物体”“第几只小兔后面没有蘑菇与它对应呢”“谁的数量多,多几个”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余几,即可推算最后剩下的物体,以及是否存在相应物体与之构建成组.从而在操作交流、师生问答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达成课标中“数学思考”的要求. 而“除法试商”的教学,学生独自初步列出竖式“96÷32”后,就提出问题:“把除数32看作30试商,一个30是多少?”“两个30又是多少呢?”(学生齐答30乘2等于60)“那么三个30呢”“四个30是多少?行不行?”如果学生迅速准确口算出,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们一共思考了几步?”(共思考四步)相继提问:“直接用除数32试商,一个32是多少?两个32又是多少?”学生依然能快速回答.追问到“三个32是多少?行不行”的时候,由于四年级学生接触两三位数乘法笔算不久,对此类乘法口算尚未达到熟练程度,仅为数不多可以准确快速得出乘积.此时追问他们这次一共思考了几步?(共思考三步)最终引出问题:“这次只思考了三步就完成了,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除数32直接试商呢?”触发学生讨论比较“计算的难易程度由计算的步骤所决定吗”,在交流中明确:计算的难易程度只与我们计算时思考的难易程度有关.让试商的本质需求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感悟试商的真谛及数学价值.如果学生整体素养较好,口算“96÷32”无困难,可呈现试一试中竖式“192÷39”,依照上述流程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用书尽管是我们教学的基本参考资料,但其也仅仅是参考而已,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以“实”为主,学会灵活运用,创新教法,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扫除教师用书对教学的障碍,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