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浅析 |
范文 | 摘要:本文介绍了城市滨河绿道的相关概念及构成,并对国内滨河绿道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总结当前城市滨河绿道存在的问题如缺乏生态保护、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绿道流线延续性差等问题。通过总结并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综合考生态、地域文化、连续性、通达性等多种因素,提出彰显地域特色和多元化的人文活动空间、软化硬质驳岸以及绿道网络优化的观点,以期实现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固有价值。 关键词:城市滨河绿道;绿道;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河道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大量的城市河道被侵占、填埋、污染,城市与水的关系由共生转变为排斥。这无疑是一种违背可持续发展下作茧自缚的行为。 滨河区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城市功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及人民生活质量上有重要意义;同时绿道建设依附于河道景观形成复合型景观空间,其改造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好坏还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城市滨河绿道景观概述 1、滨河绿道概念 城市绿道从区域层次上讲,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它往往互相交错形成网状结构解决城市中相邻空间的“孤岛”状态;从地方层次上讲,可以把它理解成满足区域居民休闲散步功能的带状线型公园或道路。 其中滨河绿道是较为突出且重要的一种绿道类型,涉及“绿道”、“滨水区”研究领域。根据地理类型可分为自然生态型绿道、综合型绿道以及城市河流型绿道,其中城市河流型绿道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宝贵资源,具有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空间、供人休闲娱乐的作用。 2、滨河绿道景观功能 城市滨河绿道具有休闲游憩、美化环境、调整城市微气候、功能连接等功能。同时从宏观范围来看,城市河流作为“线”可以改善由建筑单位形成的“面”造成的的单调、同质化问题,从而转变成由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融合统一的点、线、面关系。同时滨河绿道景观可以通过绿道的线性空间属性连接城市不同的块状空间,延续城市地域文化、因水的自然属性还具有调节沿河两岸的城市微气候功能。 3、國内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的发展 早期国内关于绿道的研究多属于国外概念的引入及案例的分析。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民对宜居生活的追求,城市滨河景观设计开始发展的十分活跃。在理论上,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设计”、“可持续景观”等理论思想的运用以及北京建筑大学提出的“海绵城市”、营造生态河岸等为近年来我国滨河绿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我国早期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对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强调防风固土、美化环境等功能,实现了小尺度简单绿化和美化,与现代意义上的多功能性滨河绿道有着较大的差别。但近年来,由于理论层次的提高,我国在实践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外,全国各地城市在此类滨河绿道景观的建设中都显现出较强的重视度。 二、我国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现状问题 由于早期相关理论上的缺乏,多数已建成的滨河绿道景观存在一定问题,出现不能够满足当下城市居民需要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生态景观的保护 城市的快速扩张让生态环境被大量占用,其中城市河流及沿岸方面表现较为严重。我国城市段河流护岸多采用耐久性好的混凝土,改变了原始相对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导致河流自我调节功能减弱。对河床挖沙取石让河道蓄洪功能大打折扣,雨季一来极容易造成洪涝灾害,而垂直护岸又让河流沿岸植被大量缺失,造成洪涝后的路面积满淤泥杂质等。同时对河道日常保护的疏忽又让河流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其结果往往在于不断的恶性循环,让当地生态景观日趋恶化。 2、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我国早期的滨河绿道景观设计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设计的实践大都直接套用国外思想。造就今天的滨河绿道景观形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表现在没有独具特色魅力的区域识别性,缺乏对城市文化和居民生活需求的理解,仅仅是简单的美化及通行功能,让整体景观显得生硬呆板,缺乏互动。同时城市家具方面如景观座椅、灯具、护栏等大多存在千篇一律、虽然美观但似曾相识的情况。 3、生硬的绿道连接功能 早期的滨河绿道景观还存在延续性差、过渡性弱的问题。常出现同段流域出现分层现象如风格的分层、文化的分层等,没有良好的衔接与过渡。虽然绿道的基本功能已实现,但总体上无论是与城市绿地的联系还是与建筑、人的融合联系,依然显得比较生硬。 三、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研究 1、城市绿道网络的伸展连接 城市滨河绿道是城市绿道网络系统下的重要部分,滨河绿道依托河流将城市中现有的分散绿地进行更具亲和力的串联,从而形成更具整体性、生态性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中,因以区域绿道网络整体规划为主导,在滨河绿道路段中设置次级绿道节点垂直河岸延申连接区域其他绿道及绿地,形成以滨河区为核心的辐射型生态空间并引导人们的流向。以期实现滨河绿道的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 2、生态安全的亲水驳岸 较大高差的垂直驳岸及其暴露的混泥土阻挡了人们的亲水参与性,同时也一定层度影响了环境美观度。在城市滨河绿道景观中,由于河流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元素,其驳岸设计更应亲近而非隔离,在原有保障安全的垂直驳岸下构建由草皮、芦苇等水生植物构成的生态护坡,通过斜坡改善原有驳岸的美观度和生态性并提升河流的调节能力。同时综合汛期、枯水期、平流期的平均流量高度构造不同时节性的亲水平台,满足居民的功能需求,提供丰富的游憩方式。 3、彰显地域特色和多元化的人文活动空间 城市滨河绿道景观作为连接城市功能区块和满足市民游憩活动的重要空间,在表现城市独具一格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上有重要作用。在专项设计中应充分理解当地历史文化与发展,提炼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及图案并通过“差异化”设计应用于道路铺装、构筑物、景观小品中,通过文化符号的元素叠加强化人们的记忆,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空间,从而增加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传承城市文化并良好的发扬。在可达性设计中,将周边相连的城市公园、旅游景区、重要建筑等地进行相对应的出入口设计,并在宏观区域范围中梳理文化等级关系,寻找整体文化价值并对不同功能地块的“卡口”区域通过道路铺装的变化、小品形变等进行过渡化设计,从而形成大范围内统一且有序过渡的景观空间。 此外,在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该区域与周边环境、建筑的呼应关系。根据周边环境与建筑功能的不同从而规划相应的功能分区,合理的弱化景观边线。同时基于人天性亲水的行为特征,设计大量的亲水景点如亲水栈道、亲水广场、内地景观池等。沿河道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设计用于骑行慢跑的绿道、活动展演中心等突出滨河绿道的游憩功能,凸显亲水魅力。 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都是依水而居,其中滨河区作为城市亲水地段,具有承载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功能。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提升,滨河绿道景观也逐渐展现出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地域特色,成为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设计中,要综合考生态、地域文化、连续性、通达性等多种因素,通过合理设计,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态,休闲场所、为城市增添极具魅力的形象名片。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发展的景观化思路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7(7):11-14 [2]杜春兰,代劼.滨水景观设计[J].时代建筑,2002(1):28-31 [3]俞孔坚,城市绿道规划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66-80 [4]成捷.城市滨水空间人文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及要点[J].居舍,2018(36):106-107. 作者简介:陈柏宇(1995),男,汉族,四川成都,硕士,研究方向:景观?西南民族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