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语类竞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
范文 | 黄莉 甘玲 罗艾琼 罗斌
摘 要:本研究在当前国内“以赛促学”的教育背景下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探讨了英语类竞赛对个人英语应用及就业能力的影响。以川南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问卷收集得到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22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英语类竞赛与参与者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英语类竞赛;就业能力;以赛促学 一、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本科毕业生,其缺失的英文应用能力与当下需求存在着不平衡性,部分高校探索出 “以赛促学”的新模式,目前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已在外语教学中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其效果、影响的研究则较少,其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则更少。 本研究旨在研究“以赛促学”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参与英语竞赛的类型和次数与学生就业能力间的关系。研究小组借鉴相关文献结合当前川南片区部分高校实际情况,将大学生英语类竞赛按照组织单位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的大学生英语竞赛;[1]第二种是主要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各高校承办,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合办的竞赛;第三种是各高校在其校内或本专业内组织和开展的各类竞赛。其中大学生英语竞赛分A、B、C、D四个类别, 本研究仅涉及B、C、D三类。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从西方早期研究得出,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职业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如劳动力市场信息、面试技巧和简历书写能力等;第二,一系列个人品质,如分析、批判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国内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2002),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国内其他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为此基于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本研究最终将其定义为: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其个性特质等一系列个人发展成果的组合,能够使个体较快找到工作、适应工作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的能力。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川南片区部分高校应、往届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通过探讨英语类竞赛次数和类型与参与竞赛后学生就业力间的关系,得知英语类竞赛对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并为今后的英语职业应用提供经济、可行的参考性发展策略。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课题组依据就业能力定义通过文献资料的相互补充和印证,以川南片区部分高校应往届本科大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初次施测,基于其有效数据进行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效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得正式施测量表(就业力变量共28题)。正式量表线上线下发放200余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65份。基于有效数据检验得其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进行相关分析得项目间呈显著相关,维度间显著相关,变量间显著相关。 (二)样本特征 最终正式问卷施测的回收数据中,工科占比8.68%,文科占比80.82%,理科占比10.5%,其中女生占比78.08%男生占比21.92%。 在有效数据中,英语专业占比76.6%,非英语专业占比23.4%,专业比例失调,部分原因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此类竞赛的消息较为敏感,获得的渠道更多,且能满足个人专业锻炼要求,因此较工科或理科类学生对竞赛更为了解,在报名过程当中的表现也更为积极。对于提问“您的参与动机是什么?”,其中“以个人爱好”、“丰富大学生活”、“提高能力为就業做准备”、“利于评优评奖”、“为了学有所用”五项皆超过半数,分别占比63.03%、70.3%、52.12%、65.45%和51.52%。参与次数当中,以“参与两次”的最多,有30.91%;“参与四次及以上”的则有23.03%。参与方式中“以个人赛参赛”最多,占比79.39%,以“竞赛成员身份参与”次之为36.97%。在多选参与类型当中,参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占比为63.47%,参与高校自主举办竞赛的占比为71.62%,参与省级竞赛的占比为37.02%。 三、测量方法的检验及结果 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即信度和结构效度,主要检测实际测量结果与理论上的维度结构是否具有一致性并且评估测量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探讨变量间是否相关及相关程度等等。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就业力自评,将就业力的28个测项随机编排,要求被访者针对每个测项按照参加完竞赛后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水平、个性特质等以Liket五点量尺进行打分。(2)人口统计变量,如性别、年级(16-19级)专业类型(工科、文科、理科)。(3)参与英语类竞赛的情况(是否参与过、是否为英语专业、参与次数、类型、动机以及方式)。 (一)信度检验 信度即可靠度,本研究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其α系数为0.959(如下图表1所示)。已删除的Cronbachs α值与原α值相比并无明显提高。故本测验拥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二)效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其结构效度,首先已知经内部一致性分析得该测验拥有高信度,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效度分析。在此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结果如下图: 因子分析,通过球形检验和KMO统计检验进行测量。由上图得:KMO统计分析值为0.830(大于0.8),表明该问卷的效度较好,且球形检验结果显著。两种方法都验证了本问卷适用于因子分析可以进行结构效度检验。 (三)因子分析 结构效度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萃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并以正交旋转最大差变异法找到共同因子。第一次主成分分析根据因子载荷,依次删除无效项目,然后进行第二次主成份分析(KMO值为0.830,Bartletts检验为0.000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共抽取出4个因子,全部28个测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累计解释65.739%的总体方差表示提炼出的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的65.739%,基本上可以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量信息。据此,我们将提取出的这4个因子来归纳概括原来总体的 28 个变量。因子分析总方差解释具体如下图,表3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具体四个因子对应项目旋转后的矩阵如下图,表4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 a. 旋转在 7 次迭代后已收敛。 结合既有研究,我们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社会应对能力”,共10个测项;第二个因子对应“就业人格取向”,有7个测项;第三个因子对应“专业就业能力”,有7个测项;第四个因子对应“就业发展能力”,有4个测项。其中社会应对能力主要包含: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就业人格取向包含: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积极乐观;社会应对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就业发展能力包含:信息收集能力、自我展现能力和就业决策能力[3]。 (四)相关分析 最后对四个维度内部做相关检验,结果表明维度间两两显著相关。并将其分别与竞赛类型和参与次数做相关,其相关程度如上表所示:参与竞赛的类型与参与者参与后的就业力之间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参与次数与参与者参与后的就业力间除社会应对能力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外,其余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此外就参与次数与就业力间单独做相关检验得,参与4次及以上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656在0.01水平上的双侧检验值为0.065,表明随着参与次数增多两者相关程度增高,即参与竞赛的次数越多对参与者的就业力影响越大。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述结果显示,就业能力主要包含:社会应对能力、专业就业能力、就业发展能力和就业人格取向。同时表明通过参与英语竞赛能够对大学生自身就业力產生正向、积极性影响且参与次数越多影响越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越显著。此外,大 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其毕业后的实际就业结果有着较大的积极影响。故我们可以得出:参与英语类竞赛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即英语类竞赛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帮助其更好择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此外竞赛的促学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竞赛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而英语竞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也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据调查显示,英语竞赛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有较大影响, 并能转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5]因此,不论是从何种角度出发,当前高校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竞赛参与积极性的培养。由参与类型的差异不显著性得,不论何种类型或形式的竞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对参与者的就业力产生影响,故而当前教育者应当积极拓展竞赛形式丰富竞赛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提高学生学习成效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参与者今后进入社会走进职场积累一定的能力储备,帮助其在毕业时理性择业、从容竞业、成功就业、顺利从业。 同时针对本研究中,在专业占比方面,有效数据当中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为英语专业,且文科专业占比较工科和理科占比大。对此,在今后的相关研究当中,可以注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此外,调查对象占比失调表明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对各类竞赛信息的关注方面意识较为淡薄,呈现出本专业学生只关心自己专业相关的竞赛,而忽略其他方面的竞赛,从而导致其思维和能力的局限性发展。因此部分高校、学院单位应当加强竞赛相关知识的普及力度,转变学生的参与动机,并且拓宽其可以搜集到竞赛通知的渠道,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将竞赛所得转化为可应用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输送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柳悦.从大学生英语竞赛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8):118-119.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 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3]郭欣,陈跃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实证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04):34-40. [4]杨梅,高朝阳.以赛促学在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攀枝花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S1):180-183. [5]徐衍洁.英语竞赛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06):281-283. 作者简介:甘玲(1980年10月),女,汉族,四川自贡,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想政治教育,为本文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该文系2019年度四川轻化工大学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英语类竞赛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S201910622067)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