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古文观止》选文看古人的家风文化
范文

    摘要: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部古代私塾授课开蒙所用的文集,《古文观止》中蕴含着古人丰富的关于家风方面的智慧,有对子孙后代修身立德的要求,有体现儒家尊礼的孝慈观念,以及在宗法血缘纽带和传统官本位思想共同影响下,家风文化中对后辈传授如何为官的原则与经验。古人通过对家风文化的称颂,颂扬先人的德行功业,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其中以《马援戒兄子严敦书》《三槐堂铭》《泷冈阡表》《敬姜论劳逸》等为典型,从不同角度为众人展示了古人的家风文化,真实再现了古人对家庭、家族的重视。

    关键词:《古文观止》;家族;家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5-0084-03

    《古文观止》是我国流传十分广泛的一部古代散文选本,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编选,初刻于康熙三十四年,供私塾教学使用。从古文观止》的选文来看,实用性文体的数量占了绝大部分,而纯粹文学作品数量不多,从选文的内容和特点也能看出吴氏叔侄的编选初衷及教育理念。《古文观止》选文的内容题材丰富多样,有的揭露统治者荒淫无耻,有的劝诫统治者纳谏,有悲凉感人至深的哀悼,也有对底层小人物的赞扬,在这些众彩纷呈的文章中,以《马援戒兄子严敦书》《三槐堂铭》《泷冈阡表》等为代表的一部分文章蕴含着古人关于家风家德的思想,让人们得以从其中窥见古人对家族风气、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风,就是以家庭为依托表现出的一种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形式,传统的家风文化早在古代人类部落产生时便初露形态,到了封建社会,人们更是极为重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很多高门望族都善于使用家训书写劝勉文章,通过刻录碑文、赠送书信言传身教等方式来告诫后代、传递家族文化,目的是希望后辈能守住祖先家业,振兴家族,光耀门楣。

    一、《古文观止》中家风文化的内容

    《古文观止》的选文中有的是全篇直接书写家风文化的重要意义,有的是在说明其他道理时,间接反映出古人对家风的重视,根据选文的内容与主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身立德的要求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许多高门士族家风文化的核心理想,中国古代家训便常常围绕着“修齐治平”而展开。其中,修身就是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有好的规范,修身乃君子立世之本。《古文观止》选文《马援戒兄子严敦书》便记录了马援对同族侄子的训诫及对二人的道德素养提出的要求。马援侄子马严、马敦好议论人是非,结交行事张扬的侠客,马援便用两个身边人物的事例来阐释立身处世的原则,希望能够以此来规范后辈的言与行,这从侧面反映了马援对家族风气的重视。文章首先批评了侄子们的错误言行,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496他希望侄子不要妄自非议、讥评他人,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是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可以听但不可以议论,也不要随意褒贬国家的法制。其次,通过马援自己“重之、爱之”的两个人物的事例教育侄子,何种立身原则才是应该效仿的。马援评价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评价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1496虽然对二者皆是持“爱之重之”的态度,但是他却希望侄子们效仿龙伯高而不效仿杜季良,因为“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马援情深意切,反复叮咛,将自己立身处世的经验之道告诫后辈。

    欧阳修在为父母亲作的墓表文《泷冈阡表》中,记叙了其父母对他个人修身立德的要求,并且分别从言行多方面表现了父母的美好品德对自己有着积极影响。其母传达其父志日:“汝其勉之,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1838欧阳修父亲要求他要做有利别人的事,即使不能广济博施,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而欧阳修之母则以自身为典范,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一治其家以简约,其后常不使过之。不管是在最初的艰难困苦时期,还是在欧阳修加官进爵之后,他的母亲都能俭约治家,始终如一。即使在欧阳修被贬时,也能安然自若的安慰他:“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古人对人的道德品行极为重视,故在许多家族的家风文化中,关于规劝后辈修身立德,提升品德修养内容比比皆是,如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认为人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的,父母的教育极为重要。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也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思想及儒家传统仁爱礼义道德规范写入家训,《古文观止》中有关家风文化的内容中也有着许多对个人品德素养的规范要求,通过以上文中所提及的例文我们便可清楚地了解。

    (二)尊礼的孝慈观念

    最早将“孝慈”作为一个道德伦理概念来阐释的应是《论语·为政》篇,“孝、慈,则忠”,出自孔子与季康子(鲁哀公时正卿)在探讨在位者如何获得百姓尊敬时的对话。孔子言:当为政者对父母孝、对子弟慈时,百姓就会尽忠于他,将孝与慈并列置于重要地位。古人极为珍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在长辈对后辈的约束告诫或祝愿中,也蕴含着非常多的关于亲情伦常的思考,这种尊礼的孝慈观念在《古文观止》中也有大量体现。家风文化中的孝慈观念分为慈与孝两个部分,分别有着不同的对象及意义。

    所谓“慈”,通常是指父母、长辈对后辈的关爱与教导,《古文观止》中收录的《石醋谏宠州吁》一文,记錄了石错用环环相扣逻辑感极强的语言,劝谏卫庄公匡正家风,约束其子公子州吁的故事。首先,石醋直言“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叫,认为爱子一定要用正确的礼法来约束他,这样才能家庭和睦。随后提出“六顺说”,除了“君义”“臣行”二顺是讲君臣关系,其他四顺即“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则都与家庭有着紧密的关系,对话的目的虽是劝谏庄公要用正确的方式爱子,对话的内容却也体现着石错对家族风貌的整体要求。

    所谓“孝”,通常是指子女对父母思想上尊敬与行为上尽心奉养。以欧阳修《泷冈阡表》为例,“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这一段记录了欧阳修之母郑氏向自己转述其欺欧阳观思念亡母时的情真意切,郑氏教导欧阳修要有尽孝之心,希望他能将父亲尊亲重孝的品质继承并发扬。欧阳修也的确秉承其先父的遗志,悉心且恭敬地奉养母亲郑氏,并位列朝官,使得先祖、父等亲属得到诰封,光耀门楣。

    (三)为官的原则与经验

    古人学而优则仕,从政为官能维持生存,又能扬名显亲,“为官”便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的重要的价值理想。一人为官不足为人称道,传统的血脉纽带关系让古代为官者更加重视家族的兴衰,如魏晋时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几代家族成员入朝为官,功业显著,文采风流,才使得王谢成为当时显赫一方的望族,所以为官之道自然在古代家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古文观止》与家风有关的选文内容体现的是忠君报国、济世安民的为官之道。

    钱公辅的《义田记》赞美了范仲淹为官一方却不忘族人,乐善好施、不谋私利的品格和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范仲淹祖上世代为官,他自己也为北宋名臣,才兼文武,曾任秘阁校理,也曾为“西帅,及参大政”,如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爱国忧民、济世安民的思想。《义田记》一文中提到“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义田,是用来赡养救济同族人的田地,范仲淹购置义田的举动首先足以看出范仲淹对家族的重视。另外,范仲淹虽有高官厚禄,最终“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他将钱财全都用在了救济族人上,没有一分一毫留给子孙,只将乐善好施的大爱大义传承下去。其次,文中提到“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作者用简单的文字交代了范仲淹的后代子孙,虽然语句短少,塑造的形象也并不丰满,但寥寥数语便足以得知范仲淹为官爱民的美好品质被其子孙后世所继承发扬。

    《古文观止》中除了这一篇选文外,《泷冈阡表》中的“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敬姜论劳逸冲敬姜教育其子鲁大夫公父歜:“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167皆是传统家族对于后代如何为官提出的要求与希望。从世袭、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官本位的思想逐渐确立,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世人读书之一大理想便是科考做官,累积财富,使家族荣誉代代延续。

    二、《古文观止》中家风文化的作用

    我国古代家风文化多记录家族和家庭的源流变迁,使子孙后代饮水思源,知道自己由何而来,不会感到无根无依,还有很多大族、望族,世世代代都有族人取得过不菲的功绩,所以会将族人的辉煌成就也记录在家规家训,或是具有与家规家训有着类似作用的文书、墓表、悼文中,以彰祖宗功业。家风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家规家仪,用以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古文观止》有关家风文化的选文中,根据不同的作用分为以下两种。

    (一)颂扬先人的德行功业

    在家风文化中多有对祖先德行及取得成就的记录,目的是颂扬先祖的德行功业,表达后辈们的尊敬与骄傲,这些记载也是让子孙后代能够总结前人宝贵经验、学习美好品质的一个较为直接的途径。在《古文观止》中颂扬先祖德行功业的内容多通过祭文、铭文、墓表文等形式呈现。

    苏轼的《三槐堂铭》是苏轼应王巩之请,为其曾祖、北宋宰相王祜所作的一篇铭文,文章盛赞王祜的功绩与美德。王氏一族的祖先于后汉后周时期便显扬,但是却因过于正直的性格不被朝廷容纳,文武兼具、忠君爱国却没有得到厚待,铭文强调了王氏祖先虽未有过多的财富和爵位留给后代,但因为美好德行的流传,才最终在宋代时出现了位列三公的优秀的子孙。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深刻地阐释了为祖先撰写铭文的警世作用,文章言:“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这篇感谢信表达了欧阳修为自己去世的祖父所作墓碑名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一位后辈想要追怀仰慕祖先的高尚道德、希望家族的美德流传后世教化后代的真挚情感。

    正如曾巩所言,作为父亲、祖父,都想使子孙得到好的教养;作为子孙,都想让父祖荣耀显扬。家风文化让后辈了解先辈的德行功业,体会祖先的不易,又能以此敦促自己不断超越前人,让自己的功业也得以扬名后世,被子孙铭记与颂扬。

    (二)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

    传统的家风文化具有引导家族成员正确思考,规范家族成员行为的作用。家族成员,不仅仅指自己的直系子孙,古人的家族谱系极为庞大,本家的子侄旁系的成员都可以算作自己氏族的一部分。如前文提到的《泷冈阡表》《敬姜论劳逸》,都是父母亲对儿子提出的要求,而《马援戒见子严敦书》则是东汉光武帝时的名将马援对侄子的训诫。值得重视的是,虽然书信的目的是训诫与要求侄子,但是马援并没有用严厉的批评与苛责的话语,而是苦口婆心、殷切教导二人:“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没有命令式的话语,却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信中也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用自己身边的真实的例子来教育侄子,可以看出马援对子侄的关爱、对家族的重视,以及在管理家族时的大智慧。

    从《古文观止》中的例文可以见得,家风文化首先可以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感化,它将长辈带有经验性的理念与示范性的行为渗透到家族成员的思想中,在这种基础上外化为符合家族家风思想的行动;其次,家风文化还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功能,通过文字形式的规定或口头上的训导,约束家族成员,凝聚家族力量,对传统社会的家族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结语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族家庭、家教、家风的培育和弘扬,家庭不仅是人伦的根本,还是国家社会的基本构成。《古文观止》选文中体现的家风文化在今天也依旧有值得我们效仿的内容,对于传统的家风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符合当代价值观念的,我们依旧可以含英咀华、借鉴吸收,从中获得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3](宋)朱熹.朱子家训[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5.

    [4]邵丹.《古文观止》对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5]梁嘉铭.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及当代启示[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7.

    [6]樊荣.论《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J].文学界(理论版),2012(6).

    [7]王常柱.孝慈精神與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3).

    [8]于俊如,史佳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与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9]胡彩霞,许春玲.《论语》中有关“仁”的思想及现实意义[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简介:谢梦琳(199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单位为聊城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