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 |
范文 | 王涛 马海群 [摘要]高校主动公开信息是指高校依据自身职责和义务向社会或校内主动提供的公开信息,不包括已申请公开的信息。本文通过对构建维度、构建原则、构建方法和构建要素的分析和确定,从而实现了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主动公开信息;分类体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3.004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3-0018-05 O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Active Open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Wang Tao Ma Haiqun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 150080,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e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active open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information that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its duties and obligations provides society or campus with initiatively,not 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that needs application to be public.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etermination of building dimensions,principles,methods and elements,consequently,this paper achieved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building of active open information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Keywords〕university;information disclosure;active open information;classification system 1 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维度及原则 借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经验,对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以下简称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刻画,可以通过多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描述。例如,可以通过以下4个维度进行,即主题分类、体裁分类、机构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 ①主题分类,即依据公开信息的内容属性——主题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②体裁分类,即依据公开信息的外部属性——文体体裁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③机构(部门)分类,即依据公开信息的负责单位——部门或机构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④服务对象分类,即依据公开信息所针对的特定群体——信息公开受众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以上4个维度的分类,相应地产生以主题分类为核心,以体裁分类、机构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为辅助而构成的有机分类体系。主题分类反映了高校主动公开信息在内容方面的属性或特征;体裁分类体现了高校主动公开信息在表现形式与体裁上的不同;机构分类则体现了高校部门机构与职能的特点;服务对象分类体现了高校公开信息在适用对象和受众上的不同。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体系需要遵循信息分类的基本原则,做到科学、系统、可延、兼容和关联。 科学性即稳定性: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分类体系,至关重要的是要在确定分类对象时,选准信息的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此乃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系统性即合理的顺序排列:为了便于对信息进行适时的收集、处理以及查询、检索,在完成了对信息的分类之后,就要将它们进行系统化,即将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使其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分类体系,每一个分类对象在这个体系里占有一个惟一的位置,既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反映出彼此之间的联系。 可延性即具有足够的空位:是指信息分类体系的建立应满足事物或概念不断出现或变化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建立信息分类体系时,应留有足够的空位,以便安置新出现的信息,而不致于打乱已建立的分类体系或推倒重来。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到低层级子系统的延拓、细化的可能性。 兼容性即可协调:兼容性是指相关的信息分类体系间的协调性问题。 关联性即可映射:使用中若采用了主题分类以外的其他分类,应建立这些分类的类目表与主题分类的双向映射关系。 2 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方法 通常使用的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也称层级分类法)、面分类法和混合分类法。对于这3种基本信息分类方法的具体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3种分类方法的具体比较分析 方法定义原则优点缺点线分类法将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级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同位类类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下位类与上位类存在着隶属关系;同位类不重复,不交叉。1)由某一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类目的总范围应与其上位类类目范围相等;2)当某一个上位类类目划分成若干个下位类目时,应选择一个划分标准;3)同位类目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并只对应于一个上位类;4)分类要依次进行,不应有空层或加层。1)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概念逻辑关系;2)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1)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经确定,不易改动;2)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面分类法按分类对象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视为若干个“面”,每个“面”中又可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合类目。1)选择分类对象本质的属性或特征作为各个“面”;2)不同“面”内的类目不应相互交叉,不能重复出现;3)每个“面”有严格的固定位置;4)“面”的选择以及位置的确定,根据需要而定。1)有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他“面”;2)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3)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1)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2)难于手工处理信息。混合分类法混合分类法是将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组合使用,以其中一种分类法为主,另一种作补充的信息分类方法[1]。确定线分类法与面分类法的主次关系。1)能够良好地解决客观事务的复杂性;2)综合了线分类法与面分类法的优点,使分类体系具有互补性。有可能导致分类体系过于庞杂。 上文已经提及,主题分类是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核心和基础。一般情况下,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至少要采用主题分类这个最基本的分类。体裁分类、机构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可以作为辅助补充分类,但不是绝对必要的。这4种分类的主次性体现了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复杂性,因此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体系构建适于采用混合分类法。由于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概念逻辑关系,同时又能满足分类体系的知识组织要求,所以主题分类宜采用线分类法为核心,体裁分类、机构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宜采用面分类法为补充。 3 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要素 由于采用混合分类法的高校主动公开信息分类体系是以主题分类为核心,其余3种分类为补充,因此本文对于信息分类体系构建要素的讨论立足点就落在了采用线分类法的主题分类上。这样的处理满足了当今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体系构建的现实需要,又为日后关于采用面分类法的体裁分类、机构分类和服务对象分类的分类体系构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1 信息分类体系构建的公式化描述 人们通常根据信息特征取值情况对信息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可以用逻辑树把类别和信息组织在一起,逻辑树这样的结构就是分类体系[2]。信息分类时,要考虑到特征取值粒度的粗细,如类目名称取值“学校基建工程管理”还是取“基建工程”。分类体系层次的多少与分类时选取粒度的粗细有关,层次观点即是粒度观点。 结合以上分析,可用公式(1)~(9)描述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体系构建问题。 Xi′=X\F(1) x=〈x1,x2,…,xj…,xn〉,x∈X;0<j<F,xj=∏Fjx(2) F=(F1,…,F,i…,F璵)(3) xi′q∈Xi′;0<q<Xi′(4) Xi=Xi′\G(5) xip∈X;i?0<p<Xi(6) x′iqj?xipj;0<q<Xi′,0<p<Xi,0<j<F(7) C=Name(Xi)(8) T=Structure(C)(9) 其中,集合玐表示主动公开的全部信息;F是信息特征集合,如公式(3)所示;X中元素(即信息)x可用特征值向量〈x1,x2,…,x,j…,xn〉表示,xj表示x关于特征Fj的取值(用“Е蔼А北硎),如公式(2)所示;獸、Xi、Xi′分别表示集合F、Xi、Xi′中元素个数;G表示粒度关系;公式(1)表示Xi′是根据F对X划分(用“\”表示)的结果;公式(5)表示Xi是根据G对Xi′划分的结果;xipj是x′iqj根据特征Fj取粒度后的结果,如公式(4~7)所示;公式(8)表示对类别的命名;公式(9)表示设计分类体系结构。 构建信息公开的分类体系时,先要确定特征、粒度等关系,并据此完成对X的划分形成类别,再给每个类别命名、设计体系结构,然后实现该体系。 3.2 信息分类特征的确定 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实施指引》拟定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一级类目22个,二级目录124个[3]。可见,国家层面上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分类体系只规定至二级分类,而相关政府部门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职能特点对三级及以下类目进行适当的设置和调整。借鉴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分类体系的编制经验,以统一的国家层面标准为立足点,我们对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只讨论至二级分类。 3.2.1 一级分类特征的确定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简称《办法》)第二章第七条,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范畴为高校的宏观管理信息与高校下属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信息。 高校的宏观管理信息包括第七条的第一款至第三款的内容。第一款至第三款的内容涉及高校的办学、组织、统计数据、制度、规划,共5大类宏观管理信息。高校宏观管理信息的公开目的是为了使校内和社会的信息受众能够了解高校的整体概况。第一款至第三款的信息特征可以确定为“宏观管理”。 高校下属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信息包括第七条的第四款至第十一款的内容。第四款至第十一款的内容涉及学生工作、教学、科研、人事、收费、财务、资产、设备、基建、事件处置、国际交流、监督、后勤,共13大类具体工作信息。高校下属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信息的公开是为了使校内外的信息受众能够了解到与自身实际信息需求相符的高校某一具体方面的信息。这些多类别的具体工作信息实际上体现了高校日常工作中的多个部门的不同分工。与高校宏观管理信息相对,这些具体工作的信息带有“微观”层次的内涵,所以第四款至第十一款的信息特征确定为“微观分工”。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办法》中规定的高校主动公开的信息含有两个在概念外延上有一定对立关系的特征——“宏观管理”与“微观分工”。我们将其作为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一级分类的特征。 3.2.2 二级分类特征的确定 高校平日里的管理活动与工作分工构成了高校日常的组织运作[4]。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质就是要将高校日常组织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有限度地传递给外界,使校内外的信息公开受众能够及时了解到高校的日常动态与发展趋势,从而满足信息公开受众某些方面的信息需求,同时又能使信息公开受众以某种角色(比如监督者、研究者)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高校日常组织运作中。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二级分类信息必是高校日常组织运作的具体信息。通过对高校日常组织运作的观察与调研,我们得出高校日常组织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可以从如下7个角度进行分类: 内容角度——包括政务、财务、文体、科技等。 活动角度——包括规范(改革、评估、审计、奖惩)、调度、安全等。 性质角度——包括工作、事业、产业等。 环节角度——包括设置、建设、配置、整序、共享、利用等环节。 对象角度——运作过程所涉及的相关对象、包括客体、主体、过程、环境等。 要素角度——参与运作的相关要素,包括人、制度、技术、设备、物资、机构等。 职能角度——包括运作计划、运作组织、运作协调和运作控制等。 依据高校日常组织运作的信息的7种角度分类,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二级分类信息也可以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我们将内容、活动、性质、环节、对象、要素共7种分类角度作为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二级分类特征。 3.3 信息分类粒度的设定 3.3.1 信息分类粒度的设置意义 信息分类结果详细程度与级别可称为信息分类粒度。从门类到大类再到小类,信息分类粒度逐渐变细,结果产生的信息类别也随之增加,信息类型丰度越高。因此,信息分类粒度越小,信息语义越详细,级别就越低;信息粒度越大,信息含义越高,级别就越高,由此可见,分类体系层次的多少与分类时选取粒度的粗细程度有关[5]。 信息分类粒度的设置是为了解决信息分类体系构建中“以有限驾驭无限”的问题。纵向上,信息分类体系层级数只是有限的几个,在横向上,由于进行了有限的类别划分,化零为整,对于具体的类来说对象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以有限的类别和层级就能够驾驭冗长而庞大的信息分类体系。 3.3.2 信息分类粒度的设定依据 现有关于信息分类粒度研究大多偏向于计算机检索技术,对于信息分类体系构建中的信息分类粒度问题较少涉及,而且对于信息分类粒度的设定和把握在学术上过于抽象,并不便于标准化的相关研究。出于信息分类粒度研究的现实需要,我们引入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相关知识作为信息分类粒度的设定依据。 义素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用来描写语义的最小单位,也叫区别性语义特征。它是义项(现代语义学上一般也称为“义位”,义项是词的意义的分项说明,是最基本的语义单位)的组成部分。义素的密度与层级的观点认为,义位含有义素的多少,就是义素的密度。一个义位最少含有两个义素,密度最小。多的含有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义素,含的义素越多,其密度越大,因而义素层级越多[6]。 义素层级可以分为高层义素(即概括性强的上位义素)和低层义素(即比较具体的下位义素),具体分为: 第一层级:概括整个词类的上位语法义素。如动词的“动作或行为、变化”,名词的“事物”,形容词的“性质、状态”。 第二层级:概括一个词类之中一部分词的“语义·语法义素”,是词类次范畴的语义特征。如名词“事物”之下的“具体”和“抽象”,“生物”和“非生物”等;形容词的“形状”、“感觉”等;动词的“及物/不及物”、“状态”、“心理”副词的“表程度”、“表时间”、“表范围”等。 第三层级:一般的上位共性语义义素,或称“类素”。如名词类义位的类素是较高的事物范畴,如“客体、动物、植物、人”等;动词类的上位范畴,如“移动”。 第四层级:下位语义义素中的主要个性义素,是义素常量,主义素,是义位的核心义素,主要的区别特征。如动作发出的“方向”、“速度”。 第五层级:下位语义义素之中的次要个性义素,是义素变量、辅义素,是义位的边缘义素,次要的区别性特征。 第六层级:附属义素,如“形象义”、“语体义”。 3.3.3 高校主动公开信息分类体系的信息分类粒度设定 综合结构语义学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把信息粒度的粗细量化为每一级分类类目名称所含有相关义项的多少,同时,分类级别的层次可以用每一级分类类目名称所含有的相关义项所体现的义素层级表示。 义项构成上,一级分类的类目名称含有两个义项,如“办学情况”含有义项“办学”和义项“情况”,“制度条例”含有义项“制度”和义项“条例”。二级分类的类目名称含有2个或3个义项,如“整体工作”含有义项“整体”和义项“工作”,“重大建设项目”含有义项“重大”、义项“建设”和义项“项目”。 义素层级上,一级分类类目名称的每个义项在义素层级上体现的是高层义素;二级分类类目名称的义项构成为一个体现高层义素的义项和1~2个体现低层义素的义项。 表现形式上,一级分类类目名称字数限定4字;二级分类类目名称字数限定在4~6字。 至此,我们从义项构成,义素层级和表现形式上完成了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粒度的设定。 4 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实现 参照信息分类体系的构建原则,依据所选取的信息分类体系构建方法,根据得出的高校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的信息分类特征与信息分类粒度,我们将高校主动公开信息划分为20个一级分类和74个二级分类,并设置了每一个分类类目名称。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分类体系构建的实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校信息公开中主动公开信息的信息分类体系构建的实现结果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1.办学情况①学校名称;②办学地点;③办学性质;④办学宗旨;⑤办学层次;⑥办学规模2.组织情况①内部管理体制;②机构设置;③学校领导3.综合事务①整体工作;②统计数据4.制度条例①学校章程;②学校规章5.决策部署①发展规划;②年度工作计划;③重大改革决策;④重大建设项目 续表2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6.学生工作①学生招生;②学生管理;③学生就业7.教学管理①学科专业情况;②学生培养;③师资队伍;④教学研究;⑤教学评估;⑥教学改革;⑦实验室管理;⑧教学硬件8.科研管理①科研项目;②科研学术活动;③科研奖励;④科研成果;⑤科研基地9.人事管理①人员概况;②岗位设置;③聘用引进办法;④任免调配政策;⑤培训选拨规定;⑥考核奖惩措施;⑦工资福利;⑧评优评奖;⑨职称评审;⑩廉政监督;。拢保豹@胪诵莅仓10.学校收费①收费项目;②标准依据;③收费程序;④投诉方式11.财务管理①决算方案;②计划与审计;③报销程序;④捐赠收支;⑤经费管理;⑥数据公示12.学校资产①资产管理;②产业管理13.物资设备①采购与管理;②招投标14.基建工程①管理与维修;②招投标15.突发事件①应急预案;②情况通报;③处理结果公示16.国际交流①合作制度;②合作项目;③合作情况17.监督工作①制度规范;②情况公示18.校园安全①事件处置;②安全保卫19.后勤保障①福利保障;②后勤管理20.其他事项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参考文献 [1]刘植婷.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综述[J].高新技术标准化,2004,(4):50. [2]吴胜,张智光,张长江.网站信息分类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6):58-59. [3]陈剑波.地方政府公开信息分类及核心元数据研究[J].情报杂志,2009,6(S1):275-276. [4]喻小琴.校务公开的现状及改进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6:14. [5]何建邦,李新通.对地理信息分类编码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3):3-4. [6]林进展.试论汉语词义系统的类别层次性及其实现[D].厦门大学,2007:42-4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