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匠心独运 尺瑜寸暇
范文

    张娇

    〔摘要〕 吴国珍的译著《<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别具一格、特色突出,是近几年出版的《论语》译本中比较优秀的译本之一。文章拟从内容特色、要点评述、商榷之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介,以供学界及广大读者参考、评鉴。

    〔关键词〕 《论语》;特色;不足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2-0088-03

    引 言

    最早出版发行的《论语》西文译本为拉丁文译本《中国的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该译本于1687年诞生于巴黎。自此之后,法文、英文、德文、俄文等西文译本便大量涌现。其中,英文译本占了很大的比例,到目前为止,《论语》的英译本数量已超过60种[1]。在译本如此众多的情况下,一个新的译本要想别具一格,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认可,并不是一件易事。不过,吴国珍先生的新作《<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特色鲜明,实为近几年出版的佳作之一。在此,我们将对该译本略作评介,以期待得到《论语》的研究者及广大读者的关注。

    一、译本的亦雅亦俗

    吴先生自2005年退休起便开始着手翻译《论语》,呕心沥血,历经数年,于2012年5月将其出版,并已印刷两次。该译本为全译本,除英译正文外,还包括序、常用词语解释、孔子生平简介、参考书目等内容。

    英译正文为该译本的主体部分,内容丰富,体例清晰。对于每一章节的翻译,除了提供原文、译文外,还附有原文注释(Notes to the original)、现代汉语译文(Modern Chinese version)、原文大意(Main idea)以及历史背景信息和作者评论(Historical facts and comments)。译本除了原文和现代汉语译文外,其他各部分采用的都是英文。以往译本中,这些附带信息多是以副文本形式出现,而在该译本中则是以正文形式呈现,编排非常清晰,没有类似于理雅各那种“学术型”译本的滞重、晦涩之感。

    译本的序言有两个,均是中英文对照,分别由著名学者陈桐生教授和潘文国教授撰写。两位教授对该译本都予以高度评价。陈教授认为该译本“融资料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一炉,亦专亦精,亦信亦达,亦雅亦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合各种层次中外读者的《论语》译本”[2](2)。潘教授的序言六页有余,内容丰富,通过与以往译本的对比指出该译本的独特之处,并对该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常用词语解释是对译本中经常出现的词语的汇总,其中包括儒家术语、人名、地名、朝代等。每一条词语都会包括原文、相应的译文,以及内涵的解释,有的词语还会有相关的背景信息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解释人名时,吴先生对古代男子的姓名字号做了详细的介绍,这在其他译本中比较少见。

    孔子生平简介是对孔子一生的简要回顾,涵盖了孟子的出身、家庭、教育、教学、弟子、思想、游历等情况,内容全面、详实,语言简洁、易懂。

    参考书目主要列有该译本所参照的以往语内、语际译本,这为我们全面了解该译本提供了参考。

    二、译本的要点评述

    以上我们对该译本的结构做了简要介绍,下面将就译本的特色予以简评。该译本特点鲜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附加内容详而不繁,趣而不俗。这里所谈的附加内容是指正文本中除了原文及译文外的其他内容。如上文所述,除了原文及语内、语际译文外,该译本还包含了原文注释、原文大意、以及和原文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和作者评论,可谓是全面、详尽。正是由于涵盖了这么多的内容,该译本才会多达560余页,确实是一本大部头译著。虽然该译本包含了如此多的内容,但却一点也不显得繁琐。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体例编排清晰、合理,便于读者阅读。在其他译本中,类似的内容经常是以脚注、尾注、夹注的形式出现,字号一般都非常小,排版不够精心,如果注释很长,就更显得芜杂、累赘,读者读起来也难免吃力、滞涩。然而,该译本则是将这些内容与原文、译文一起呈现在正文本之中,字号大小一致,每一项内容都由清晰的字体标识,视觉效果非常好。二是译者对呈现的内容取舍恰当,语言简明扼要。例如,对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的“思无邪”(2.2),理雅各在注释中首先说明了它的出处,然后解释说“The sentence there is indicative, and in praise of the duke His, who had no depraved thoughts”[3](146)。显然,理雅各的注解偏重这个句子在《诗经》中的意义,忽略它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然而,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他们大多数并未读过《诗经》,更不知道duke His(鲁僖公)是谁,也就不容易把握孔子所说的这句话的含义。吴先生在“原文注释”中则将其解释为“pure thought; with no evil thoughts”[2](70),比较精炼、得当。另外,在“历史背景信息和作者评论”中只是简要地说明该句的出处,以及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而像“in praise of the duke His(歌颂鲁僖公)”这样的信息则只字未提。另外,附加内容,尤其是“历史背景信息和作者评论”,比较生动、有趣,而又不落俗套。例如,《公冶长篇第五》中的第一章(5.1)讲述的是孔子高度评价公冶长并把女儿许配给他的事情。译者在“历史背景信息和作者评论”中讲述了“公冶长识鸟语而入狱”的故事,语言很生动,趣味性很强。然而,译者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在故事之后还记述了公冶长的品格成就,以此说明孔子肯把女儿嫁给他的原因。

    其次,儒家术语阐释清晰,方法独特。总体来看,吴先生采用的是语境化翻译方法。例如,“礼”在不同的语境下被翻译成不同的词:在“礼之用”(1.12)中被译作“the rules of propriety”[2](63);在“人而不仁,如礼何”(3.3)中被译成“etiquette”[2](93);在“林放问礼之本”(3.4)中被译为“ceremony”[2](94);在“麻冕,禮也”(9.3)中被译成“rites”[2](255),等等。语境化的翻译方法并非该译本所独有,其他译本,如理雅各、韦利、刘殿爵等的译本,都采用的是这种方法,但区别在于对这类术语的阐释方法上。其他译本对儒家术语的阐释比较粗泛,有的会在前言中简要论及,如韦利译本;有的会在译本正文的注解中做粗略说明,如理雅各译本。然而,吴先生的译本对儒家术语的阐释则较为详尽、清晰。首先,译者在“常用词语解释”中对多数术语做了解释,尤其是对重要的术语,如“仁”、“礼”等,解释得比较全面,包括术语的含义、内容、影响、发展以及其他译本的翻译方法等方面内容;其次,译者还在“原文注释”中对一些术语做进一步解释,例如,译者在翻译“礼之用”(1.12)时对“礼”作了如下注释:

    They were a se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guide members of the upper class in conducting themselves or associating with each other courteously, appropriately and, above all, in accordance with each ones social status. They were regarded as the topmost code of conduct in Confucius time. [2](63)

    该注释比较具体、清晰,相信通过这样的阐释,以及“常用词语解释”中对“仁”的解释,读者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这些儒家术语的哲学内涵,并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文化。

    三、译本的商榷之处

    尽管该译本较之其他译本有其独特之处,但事实上,没有哪个译本能做到完美无缺,该译本也不例外。

    首先,篇名的翻译不够恰当。《论语》的篇名一般取自每一篇中第一章的前面两、三个字,如《学而》是根据第一篇中第一章的“学而时习之……”而得名。以往译者有的采用音译法来译篇名,如理雅各把“《学而》”音译为“Hsio R”[3](137);有的索性不译,如刘殿爵译本;还有的译者根据一篇中的主要内容自拟题目,如苏慧廉的“Concern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4](118)。该译本则根据篇名的字面意思译作一个不完整的小句,如“《学而》”被译为“To learn and ...”。这种译法有两个不妥之处。首先,《论语》的篇名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篇名,并不能概括一篇中所有章节的内容,而该译本将篇名意译出来很可能会误导读者。例如,看到篇名是“To learn and ...”,读者可能会以为该篇整篇都是关于学习的;其次,以不完整小句作为题目比较怪异,不大符合常规,可能不会受目的语读者的欢迎。对于篇名的翻译,黄国文认为不需要翻译出来[5],我们比较认同这一观点。

    此外,该译本误译较少,但也确实存在。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在数字“三”的翻译上出现了语内、语际翻译不一致的情况。在《论语》中,“三”有时是确数,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8.4)、“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16.4)、“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16.7)、“古者民有三疾”(17.16)、“殷有三仁焉”(18.1)、“君子有三变”(19.9)。而在有些语境下,“三”则是概数,表示“几”或“多”,如“吾日三省吾身”(1.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三以天下讓”(8.1)、“三嗅而作”(10.27)、“南容三复白圭”(11.6)、“柳下惠为士师, 三黜”(18.2)。在该译本中,多数情况下,“三”的语内、语际翻译是一致的,但偶尔会出现语际译文译为确数,而语内译文为概数的情况。例如,“三已之, 无愠色”(5.19)中的“三”在语内译本中译为“几”,而在语际译本中则是“three”[2](157)。类似的还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11)[2](62)、“其心三月不违仁”(6.7)[2](175)、“三以天下让”(8.1)[2](231)、“三嗅而作”(10.27)[2](299)。事实上,与其说它们是误译,不如说它们是疏误。我们着实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疏误,不管怎么样,我们认为这种疏误会给通晓英汉两种语言的读者造成困扰,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四、结语

    以上我们简要评述了吴国珍先生的《论语》译本,我们认为该译本的附加内容详尽、精炼、生动、有趣,儒家术语的翻译阐释清晰,独具匠心。总体来看,整个译本优点突出,通俗流畅,简练易懂,尽管还存在一些缺陷,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上乘之作,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当然也可为专业学者提供参照。此外,该译本的体例编排、儒家术语的阐释、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可以使读者对儒家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也可以为我们在今后传统文化典籍的译介中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参照。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 典籍翻译: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J]. 中国外语,2012,(6):64-71.

    [2] 吴国珍. 《论语》最新英文全译全注本 [T].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 Legge, J. Confucius: 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71.

    [4] Soothill, W.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 Yokohama: The Fukuin Printing Company, 1910.

    [5] 黄国文. 《论语》的篇章结构及英语翻译的几个问题 [J]. 中国外语,2011,(6):88-95.

    (责任编辑:高生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