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民政协理论中的传统文化 |
范文 | 赵连稳+王静 〔摘要〕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它来源于中国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政协理论中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以民为本”“协和万邦”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人民政协应深刻领会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为指导,努力做好政协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关键词〕人民政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5-0092-06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里的“中国实际”就包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65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回顾人民政协6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1]总书记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深刻领会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我们认为,人民政协理论中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以民为本”“协和万邦”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 “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和合文化 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不同的民主形式,人民政協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对人民政协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和合”文化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认为“和合” 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说:“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3]总书记认为,“和合”文化具备“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 梳理历史上“和合”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和合”一词起源很早,“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国语》、《管子》也都明确使用过“和合”二字,先秦诸子中墨子、荀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秦汉以后,“和合”概念更是被广泛流传,为儒家、道家、佛家所通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和”,就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则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如果从哲学角度看,“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同”则是完全一致,“和而不同”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完全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所以说“和合”不是等同,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通过矛盾的克服,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正如习近平同志曾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和合就是指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处于最佳状态的统一,对立的双方没有离开对方而突出自己。” [4] “和合”文化贯穿于人民政协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组织,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囊括一切”的理念,承接了和合文化的传统,汲取了和合文化的精华,统一战线、政治协商、协商民主无不贯彻着“和合”文化于其中。 (二) “和而不同”的内涵和政协实践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5]。“和”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可以拥有自己的观点;小人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和别人相同,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追求和谐。“和”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解释为和谐、统一,更多的时候是表示在社会群体中,“君子们”有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共同的奋斗目标。“不同”也表现出多样性的特质,是指要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即所谓求同存异。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其创建与发展都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和”代表团结,“不同”代表民主,体现了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辩证统一,目的是促进各方利益主体的共存、共生、共赢。人民政协是在汲取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而不同”,创建了人民政协组织,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参加人民政协的“君子”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但是因为社会经历与背景不同,各位政协委员们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是处理问题的途径也不会相同,人民政协承认差异,承认矛盾,通过协商,求同存异,在根本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且尽最大努力化解矛盾,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索,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界别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和睦。 (三) “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政协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6]可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兼容并蓄这个成语出自明代方孝孺的《复郑好义书》,原文为:“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将“兼容并蓄”作为君子的重要品德,可见其重要性。“兼容并蓄”作为固定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其所体现的文化包容性却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兼容并蓄的过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道百家争鸣,到战国晚期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杂家出现,再到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看似是文化逐渐统一,其实不然,此时的儒学早已兼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学派的思想精华,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早已有所不同。 这种“兼容并蓄”的包容特征,同样体现在我国对于外来文化问题上。从历史上看,我国对于外来文化,包括宗教、哲学、科学技术等,大多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典型的是对于印度佛教、西方基督教的接纳,最能说明问题。 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吸纳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界别的精英人才,其中既有政治家、专家学者,也有商业奇才和艺术家,还有社会实践家等等,体现了兼容并蓄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构成了人民政协的重要特征,也集中反映了人民政协的宏伟气度和博大胸襟。人民政协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既体现在组织构成上,更体现于处理问题时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方面,具有组织上最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 人民政协“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日常工作中要加強与党派、团体、工商联、民族、宗教等传统统战人士的联系沟通。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载体,坚持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兼容并蓄、体谅包容,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鼓励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各种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诉求,以“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原则凝聚社会共识,以底线思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要健全同各民主党派经常性联系沟通机制,为民主党派在政协履职中创造便利条件。要加强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联系,把反映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意见,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加强和爱国爱港爱澳社团组织与代表人物的联系,加强同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联络,促进内地同港澳台的交流合作,汇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二、 “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的民本文化 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7]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原文出自《管子·牧民·四顺》,意思是说国家政事之所以兴旺,在于顺应民心;国家政事之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总书记要求人民政协站在国家兴亡、民心相背的高度谋划工作,要以人为本,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一)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民本思想 中华民族的民本文化由来已久,渊源有自。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8]的记载,大意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宁,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心向背对于维护统治的重要性。《尚书·皐陶谟》又云:“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9],是说天的视听取决于百姓的视听,天的赏罚取决于百姓的意志。历数我国数千年的朝代更迭,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人民的力量才是国家稳定、发展的源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西汉贾谊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11],都说明,在所有社会关系中,百姓是最尊贵的,儒家先圣孟子认为,在百姓、国家和君主三者之间,百姓最为尊贵。西汉政论家贾谊认为,国家安危以民为本,君之威侮以民为本,吏之贵贱以民为本,国家、君王、官吏都以民为本,就是说,“民无不为本也”,为政最关键的就是要关注民生问题。唐太宗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12],元史中记载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3]”,说明历史上的明君都认为国家社稷要以民为本,要关心百姓的生活。到明末清初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继承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将民本思想进行升华,通过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进一步彰显对民生的关照。 中国的“民本”主义思想一直相沿相承,从未中断,体现了爱民、惜民、安民、富民等民本文化。如今我们更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有机的融合起来,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创新。 (二) 人民政协是民本文化的继承者 人民政协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履职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作为重要职责,这种为民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也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文化,将其发展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自己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还是国家机关施政,都必须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14]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讲话回答了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就是因为它来自于人民、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群众当主人、视群众为亲人,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推动实现广泛有效的人民民主,并且善于把自己的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倾听人民呼声,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各级人民政协要坚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榜样,他“以百姓之心为心”,心中时刻牵挂着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扶贫是他费心最多的事情,曾经冒着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走近贫瘠困苦的老区,察民情、听民意、问冷暖。 (三) 人民政协要做民本文化的实践者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人民政协要主动吸收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精髓,在日常的履职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履职为民,关注社会民生问题,通过提案、委员视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照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关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也传承了我国传统的民本文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要关注群众期待,努力推进民生改善,要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扣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醫务人员薪酬制度、构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等,通过重点调研和专题协商会集中议政建言;要关注就业问题,就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等提出建议;要持续关注区域性整体脱贫问题,围绕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宁夏、贵州和秦巴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展进行跟踪调研,开展协商座谈;要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减负提质、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高校办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发展特殊教育、推进西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等进行调研座谈,积极为构建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环境献计出力。总之,人民政协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开展在线访谈、网评帖文、网络评论等,反映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为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不懈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的原文取自《尚书·泰誓》,是周武王对群臣发的一番感慨,大意是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老百姓所听到的,也就是说,人在做,天在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民生的持续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 “协和万邦”的和平文化 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时,列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一些至今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思想,其中就有“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一) “协和万邦”的涵义 “协和万邦”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应该把握的原则。《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15]”。中华民族的祖先帝尧,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他首先处理好自己宗族内部的关系,把自己的宗族事务治理好,然后就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和各国团结起来,和睦相处,和谐共生,这就是“协和万邦”。 《墨子·兼爱中》亦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16],对待别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墨子·天志上》又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17]”,大国不攻打小国,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待,我们认为,这是“协和万邦”的另外一种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维护世界和平,前提是在思想上确立和平的理念,我国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理念依旧是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就奉行大不欺小、强不凌弱的“协和万邦”的理念,坚持平等、和睦的原则,通过协商、协同、协作,达到各个国家之间合作共赢,和睦相处,最后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 (二) 对“协和万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平等一员,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互助,国家之间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演讲中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8]我国奉行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文化基因决定的,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2014 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时第一次引用了“协和万邦”一语,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9]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是我国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时秉持的重要理念,目标是实现天下太平。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上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珍惜和平,愿意同世界各国一起来共享、共护、共谋和平,带动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的意愿。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协和万邦”的实践者,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三) 人民政协要践行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人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民政协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人民政协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外交工作总体部署》,制定加强和规范全国政协对外交往工作意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交往,加强同各国人民、政治组织、媒体智库等友好往来和合作,围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开展重要涉外问题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要参加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大会,参加亚洲宗教和平会议有关活动,加强与国际性、区域性宗教和平组织的友好交流,客观介绍中国国情和发展成就,增进了解、深化互信。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问题深入调研,对沿线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国际产能合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提出建议,为区域协调外交做贡献。要就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做好对外交往工作等建言献策,为给我国改革开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崇尚‘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思想。”[20]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人民政协开展更加广阔的对外交往指明了方向。 四、 结 语 人民政协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独特性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人民政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1]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历史证明,什么时候两者结合地好,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亦然。人民政协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团结凝聚海内外广大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和美好愿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传播正能量、凝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1(02). [2]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0. [4]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2006:295-296.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1-262. [6]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7]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1(02). [8]李民,王建.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3. [9]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400. [10](战国)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324. [11]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两汉之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2:16. [12](唐)吴兢,裴汝诚等译注.贞观政要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 [13](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63. [1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1(02). [15]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壁[M].湖南:岳麓书社,2006:2. [16](清)孙治让.墨子闲诂[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65. [17](清)孙治让.墨子闲诂[M].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122. [18]习近平.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N].人民日报,2014-03-30(01). [19]习近平.在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 60 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5-16 (02). [20]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3-29(02).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156. (责任编辑:成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