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
范文 | 崔美娜 张平 摘 要:全球化丰富了政治生态样式,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历史分辨力和现实获得感,但也使主流政治文化受到冲击、政治认同面临弱化倾向。高校是培育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来影响和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发展,从丰富政治认知、凝聚政治情感、坚定政治态度、强化政治参与等层面帮助青年学生识别错误的思潮和舆论并抵制其影响。 关键词:政治认同;全球化;青年学生 中图分类号:D4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2-0017-04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重要性。学习践行报告精神,就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培育和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增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和方法。 一、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状况 为了掌握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笔者于2016年9月牵头成立了调研小组,在上海市面向一些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13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青年学生整体上政治意识较强、政治信仰坚定,但在政治认同的具体层面上存在个体差异。 1.政治认知层面:对政治系统的运行状况比较满意,但对其发展前途不够自信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①。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赖以形成的起点和基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状况不仅制约其政治认同的发展,还影响乃至决定其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对我国现行政治制度、政治运行环境及公共政策执行效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青年学生占被调查者人数的90%以上,但一些青年学生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等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缺乏坚定的认同。全球化在释放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红利的同时,也加剧和放大了政治认同方面的问题。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但如果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乏力、贫困、失业、收入鸿沟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就很容易对我国政治价值体系产生心理上的疏离感,就会对我国政治系统表现出既对其发展现状予以肯定又对其发展前途予以质疑的状况。 2.政治情感层面: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認识存在偏差 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完成政治认知过程时,对认知对象会自然而然产生某种心理体验和感受”②。青年学生的政治情感就是其对看到和听到的政治发展状况的感受。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信心,能够比较理性地表达爱国爱人民等政治情感;不过,也有一些青年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弱化、制度认同不强等问题。在笔者的调研中,当问及“你相信马克思主义吗”,有3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相信,5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相信,约7%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不相信,约3%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可见,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我国当前政治文化所主导的政治信仰有着坚定的自信,但也有少数人对此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3.政治态度层面:由于政治参与不足,政治评价标准存在感性化、碎片化倾向 政治态度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反对的倾向状态”③。在笔者的调研中,当问及“你是否赞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有65.27%的受访者选择“非常赞同”“赞同”;问及“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的现实作用有何看法”,有32.48%的受访者选择“有很大作用”,54.67%的受访者选择“有一定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评价是积极肯定的,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的评价比较高。对于“你如何看待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有34.19%的受访者表示相信党和政府能够处理好这类问题,22.4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工作质量不会因此受到太大影响,38.41%的受访者认为腐败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4.92%的受访者对党和政府能否根除腐败表示担忧。总体而言,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受个人所了解和参与的政治生活范围限制,往往基于感性体验和碎片化认知而不够坚定。 4.政治行为层面:对政治生活热情参与,但更关注个人利益实现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更加丰富,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手机通信、发电子邮件、参加网络论坛、看博客、上社交网站、发布微博”六种形式。④近年来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使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加多元、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丰富,政治参与热情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7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心或比较关注时政大事,21.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关注,14%的受访者表示不关注。总体而言,青年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较高。当代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网络影响较大,他们更愿意选择网络参与的方式表达政治主张。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青年学生通常选择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表达和交流对政治问题的看法。有3883%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国内外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看法,59.17%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发表对国内外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两者之和高达98%。这启示我们,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为了将来的生计,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更加关注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对于“自身缺乏政治参与的原因是什么”,有37.9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主观愿望和动力”,44.73%的受访者表示“所处环境没有提供机会和条件”,15.93%的受访者表示“参加后发现对自身没有实际意义”。分析发现,青年学生对政治生活中的宏观议题兴趣不大,部分青年学生在政治参与中存在被动、盲从、功利性倾向。 二、全球化背景下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 全球化推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开拓了青年学生的视野。但不可否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上“90后”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传统约束较少,他们对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更敢于求证、勇于质疑,从而更难以形成政治认同。 1.经济全球化弱化了政治认同的地域基础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调节和制约生产力发展,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被证实。2017年,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G20)“三驾马车”成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并用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6.9%的数据再次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势头。⑤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是青年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起点,有利于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客观认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判。同时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极大地跨越了国家之间的地域疆界,削弱了青年学生形成政治认同的地域基础,容易使青年学生忽视甚至漠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青年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政治认同的疏离感。 2.政治多极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极”政治力量都在寻求自己在国际政治社会中的定位。政治多极化使竞争与合作相伴,使市场、资源、技术等领域释放“开放红利”,但也使环境、安全等国内问题蔓延发展为区域性、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国家间关系呈现出休戚相关、命运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传统国际关系思维模式下的“朋友”“敌人”“对手”等分类方式已经不能准确定位新型国家间关系。政治多极化丰富了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使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还应看到,一些西方国家基于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质疑声不断,借全球化之名,裹挟着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方面的普世价值,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辩护并向外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我们要高度警惕各种错误思潮和舆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解和侵蚀,使青年学生认识到:全球化浪潮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明样式,任何一种理论和制度都必须同一国的现实相适应;如果一个国家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而照搬国外的某种理论或制度,对推动本国社会发展而言就会造成南辕北辙的后果。⑥ 3.文化多元化对主流政治文化认同提出挑战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品以书籍、报刊、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等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文化多元化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使青年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去粗取精,吸取不同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核并结合时代需求将之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判断力。但是,文化全球化使我国文化领域呈现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的局面。受多元文化冲击,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的选择上产生困惑,这不利于其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 4.信息全球化使社会政治认同面临弱化倾向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其私密性、便捷性等特征契合青年学生进行政治表达的需求。较之传统的政治认知获得、政治情感表达、政治态度形成路径,网络为青年学生提供了一种时尚且实用的政治参与路径。需要注意的是,大众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视听优势提供更具形象性、娱乐性的内容,挤占了主流媒体进行政治认同宣传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无疑会影响主流媒体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从而使政治认同的严肃性、政治权威的影响力受到挑战,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 三、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就要向青年学生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感,并使他们将主观上的政治情感内化为正确、稳定的政治态度,外化为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行为。 1.融汇古今政治文明成果,丰富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的内容 在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中,要挖掘中国历史文化宝藏,继承和发扬中国社会政治认同的传统基因。古代中国有博大精深的政治文化,如儒家“崇礼尚仁”的政治伦理观,道家为政若水、顺乎民情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以法治国、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墨家追求平等、“尚贤尚同”的政治观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引领青年思想发展的重大议题。党提出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使命感的“中国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思想理论,都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体现。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使这些文明成果“进教材、进教室、进头脑”,不断丰富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时代内容和实践形式,用史实和事实来消解、矫正青年学生在政治认知上的疑虑、偏差。 2.建构健康有序的政治生态,凝聚青年学生的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的凝聚有利于政治认同的培养。在青年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中,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特点,从目标设立、计划制订、内容实施等环节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集聚优势。同时,要重视青年学生同侪群体的影响。同侪群体是指年龄、地位等相近,兴趣、认知等相似的平辈群体。青年学生的年龄相仿,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相似,极易形成相近的精神气质和政治情感倾向。因此,可以依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题团日”“党支部主题生活”等集体活动,发挥青年学生的群体协同效应,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可以依托大学生就业引导工程、社会实践等职业发展项目,让青年学生尝试扮演社会角色、发挥社会人的功能,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可以依托志愿者服务等制度化措施,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总之,要通过多个层面打造科学合理、公正有序的政治环境,使青年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充分释放政治认同的群体效应,从而坚定政治信仰,凝聚对国家、民族和黨的政治情感。 3.激发青年学生的实践动能,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 有学者提出“社会互构论”,认为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建构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中主体与群体的地位可以互换、转变、多向度关联。⑦坚定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就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政治认同中作为互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政治认同的输出主体兼输入主体。也就是说,要把外部教育的立足点放置到青年学生自身的需求上来,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其既自觉增强自身的政治认同,又推动形成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政治认同的良好环境。 4.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 网络的易获得性、便利性和低成本性,使青年学生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的概率大幅上升。网络政治参与能够部分地弥补现实政治表达的不足,其直接、快捷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聚焦问题、形成舆论、产生压力,所提出的观点更容易走进决策层的视野。但是,网络的虚拟性深刻影响着人际交往方式,进而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顺应时代发展,提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政治教育内容,整合其政治参与的线上力量;又要教育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虚拟网络中,也不能只关注理论层面,还要走到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第一线,亲身感受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注释 ①②③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53、254、255页。 ④参见曾凡斌:《论网络政治参与的九种方式》,《中州学刊》2013年第3期。 ⑤参见王志远:《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闭幕 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经济日报》2017年3月20日。 ⑥参见柴宝勇:《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⑦参见郑杭生、尹雷:《“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浩 淼 邓 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