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民法解释方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阎其华 摘要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型驱动战略的实施,民法教學存在教学方法滞后、法律语言晦涩难懂等问题,严重制约民法教学效果,为适应社会发展,本文认为需要在民法教学中科学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将民法教学与民法解释方法有效融合,提高大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民法教学效果提升。 关键词 民法解释方法 法学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332 法学教育是高校培育法律实务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民法教学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法条文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知识体系庞杂,在民法实践中通过民法解释方法将晦涩的民法内容体系化,将民法解释方法融入民法教学实践,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民法知识讲授,提高民法教学效果,构建大学生民法理论知识框架,培育大学生法治精神,推进高校法律应用型实务人才的培养。 一、民法解释方法的内涵 法律解释是法律学之开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行。是维持法律生命力的心脏。法律解释属于实践行为。在具体内涵上,法律解释具体是指法律解释主体对法律文本的解释和说明。法律解释学以民法等法律部门为解释对象,在内容上包括民法解释学、刑法解释学、行政法解释学等种类,其具体是对法律和法规条文进行解释和说明。法律解释是法律的精髓,社会现实极为复杂,法律在实践中具有超越立法的预设,这样就需要法律进行解释,提现出法律解释的重要性。同时法律在具体解释过程中,要注意明晰性、目的性和客观性,真正凸显法律解释的价值。 民法解释学与民法解释方法休戚相关,民法解释学注重研究民法解释的规律及方法,是关于民法解释方法的理论,属于法学研究理论范畴。民法解释方法是通过法律解释的逻辑、方式和程序,对民法进行准确阐释和说明的方法。民法解释方法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民法解释方法包含狭义民法解释方法的内容。民法解释方法在广义上,具有补充法律漏洞,解释抽象民法概念和民法条文的功能;在狭义上,民法解释方法是指法官对待决案件,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案件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的解释说明。本文研究采用狭义的民法解释方法。在民法解释中,包括诸多具体的解释方法,即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等民法解释方法,上述民法解释方法具有解释和说明民法条文的功能。 二、民法解释方法应用于民法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民法解释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具有清晰民法教学实践内容,推进民法教学实践的实施。民法解释方法为民法教学实践提供新视角,将民法解释方法应用于民法教学实践有利于改革民法教学方法,推进将民法解释方法应用于民法教学实践,提高民法教学实践效果。 (一)促进民法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民法教学实践中采用“填鸭式”授课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实行“概念一原则一规则一事实”传统模式,缺少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不佳,阻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民法教学实践效果,促进民法教学实践模式改革,笔者提出在民法教学实践中运用民法解释方法,推进传统民法教学模式改变,建立“事实一法律”思维模式,建立民法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因此,在民法教学实践中,为促进抽象的民法概念具体化,授课教师在授课环节就通过案例引入,将民法知识与具体案例相融合,通过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分析民事法律关系,引导学生将案例与法理知识相结合,教师通过民法解释方法分析讲解民法实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与教师互动,通过民法解释学知识和民法解释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探索高效的民法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 关于法律思维的概念,学者们仁者见仁。例如王泽鉴指出,法律思维是法律人运用法律逻辑解释法律的方式。学者郑成良指出,法律思维就是按照法律逻辑,通过法律规范解决社会问题的逻辑方式。通过对法律思维概念的梳理和归纳,笔者认为,法律是法律思维运用的前提,运用法律思维解决具体的法律事件,需要以法律逻辑和法律解释为基础。在民法教学实践中,将民法解释方法运用于授课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法律案情出发,将法律案件与法律概念和原则有机融合,通过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分析和解决民事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培育学生养成严谨的法律逻辑推理能力,建立系统性法律知识体系,实现法律为社会稳定服务的目的。 三、民法解释方法在民法教学实践中应用 传统民法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民法知识复杂,理论晦涩难懂,将民法解释方法运用于民法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事法律思维方式,探究法律的解释方法,实现民法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民法教学的实践效果。 (一)民法解释方法在民法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 法律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民法》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提高民法课程服务社会的功能。传统民法教学模式效果局限,授课教师对学生实行“满堂灌”,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忽视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接受程度,教学效果受到严重限制。为提高《民法》课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民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民法解释方法对民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民法教学模式效果。(1)突出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法学类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民法教学实践中突出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为本位,将民法解释方法引入民法教学实践环节,将民法理论知识与民法教学实践相融合,通过民法解释方法将枯燥的民法知识具体化,并在法学实践中进行灵活贯通,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2)培养具有民法解释学知识的学者型教师。具有民法解释学知识的学者型教师擅长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教师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民法知识服务社会的技能。同时,也可以聘任法律实务部门人员担任兼职法学教师,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3)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具有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等特征。民法解释方法作为民法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在民法教学实践中,特别是教师在讲授民法规范和案件事实环节,要积极利用新兴媒体的特征,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授课过程学会分析和推理,以案件事实为基础,找到法律依据,综合进行分析和判断,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 (二)民法解释方法在民法模拟法庭中的应用 “模拟法庭”作为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属于船舶品。在美国法学院,普遍设置“moot court”课程。20世纪30年代,我国引入“moot court”课程,并将其翻译为“模拟法庭”。当前,我国诸多法学院校高度重视将“模拟法庭”,并将其作为法学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积极推进民法解释方法在民法模拟法庭中应用。(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模拟法庭”在法学类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法庭模拟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案情角色,还原案件事实真相,调动学生参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根据法律案情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和技能。(2)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对案件进行综合评价。是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法学院要根据其学生培养方案情况以及学生培养课程设置情况进行选定。在案件分析环节,教师要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分析案件的程序性问题及实体性问题,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对案件进行逻辑推理,让学生通过案件分析了解模糊的法律概念,消解法律歧义,强化学生对民法知识的全面和深刻了解,通过案情分析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民法及民诉法规定,同时学生通过民法解释方法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育应用型的人才。 (三)民法解释方法在法律诊所中的应用 法律诊所,在美国被称为“临床法律教育”,是一种突出实践性特色,培养具有法律实践技能和实务能力的法学教育模式。(1)民法解釋方法在法律诊所中的应用,打破传统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律诊所中的应用,民法解释方法注重应用法学知识解决法学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案件分析中实现师生互动,深化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法律诊所突出实践性特色,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法律诊所实践性突出,通过法律诊所实践,加强学生对法学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并促进法学理论在实践中运用,培养法律实务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3)真实案件是“法律诊所”课程的“教材”。“法律诊所”教学具体研究真实案件,围绕具体案件,通过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全面理解学生对案件事实和法律知识的判断,促进学生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件融合,在实践中提高法学教育成效。(4)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分析案件。指导教师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具体分析案件,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激励学生形成团队解决案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四)民法解释方法在法学毕业生实习中的应用 对法学毕业生而言,建立完善的法学学科知识体系和全面掌握法律条文至关重要,但是学以致用,通过法学方法学会分析解决法学案例更为重要。因此,对法学毕业生而言,从事法学实践或法学实习非常重要,这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路径,具有将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相融合的特征,是法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从事法学专业工作必经的手段。(1)建立疑难案件研讨机制。疑难案件研讨是民法解释方法应用的重要途径。法学毕业生实习对法学毕业生非常重要,它是法学毕业生运用法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进法学毕业生学以致用,因此法学毕业生要高度重视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学习,通过疑难案件研讨机制,积极向实习导师请教,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疑难案件,在实习中更深入更透彻了解民法知识,促进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学实践融合。(2)搭建良好的沟通机制。法学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要积极通过搭建良好的沟通机制与导师进行沟通,将民法解释方法运用于法律事件案例,通过沟通培育学生养成“情-理-法”思维模式,解决现实法律问题。(3)建立健全的法学实习监督机制。健全的法学实习监督机制旨在提高实习效果,让学生通过实习达到相应的实习目的。在实习中,高校与实习单位要建立健全的实习监督机制,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和方案,将民法解释方法运用于案件中,让学生积极接触案件,参与案件审理,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解决案件,加深在实践案例中对民法知识的理解,培养法学实践型人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