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范文

    闫帅乾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生,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指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只有建立一个综合防护体系,才能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成因 综合防护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071-01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和现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在界定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之前,有必要区分“未成年人”、“少年”、“青少年”等几个概念。《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现代汉语词典》对“少年”的诠释是:指人在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是未成年人中特定的一个年龄段。而“青少年”既包括未成年人,也包括成年人。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有广义说和狭义说。广义说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包括其实施的触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还包括触犯社会治安管理法规的违法行为,以及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从刑法惩罚的角度来界定,应采狭义说,即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形态越来越复杂,主要有犯罪团伙化、手段成人化、罪行多元化三个特点。并且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的涉案人数逐年增大。其犯罪成因排在前五位的是: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未成年人侵犯财产类案件相对突出,实施抢劫、盗窃的犯罪占较大比例。近些年,其犯罪出现了低龄化、手段残忍化和趋向智能化的新特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认识能力低,辨别能力差。有学者认为未成年人犯罪产生有其心理机制、生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心理机制在团伙犯罪中表现为意识的趋同性,主要有价值取向的趋同与情绪上的趋同。生理机制指主体在生理上处于相同的发育期,具备共同的生理特征,并由此产生相互吸引的作用。自身素质上的不足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内因。

    (二)家庭因素

    家庭机制存在问题,往往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伏笔。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两千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其中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家庭成员或者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未成年人走向犯罪,家庭的责任不可推卸。有人将其划分为失和的家庭、失教的家庭和失德的家庭。失和的家庭指家庭结构不完整,如父母离异或者再婚;失教的家庭指家庭教育的失败,如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过于溺爱,造成未成年人任性、虚荣心强;失德的家庭指父母自身素质低下,品行较差,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坏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正是家庭教育失败造成了未成年人扭曲的价值取向,一旦受到外界的诱惑,便易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三)学校教育

    目前一部分学校尚未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学校依然只关心升学率,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老师只关注尖子生,而忽视普通生、抛弃落后生。这样容易使学习差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冷漠的心理态度逐渐形成。

    (四)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面对媒体对暴力、凶杀、色情的过度渲染,未成年人无法进行不良信息的过滤。一些电影对犯罪的细致描写,为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提供了模版。他们模仿电影里的动作开展犯罪活动,甚至有了反侦查的意识。另外开在学校附近的网吧、歌舞厅等场所也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为了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的预防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家庭预防

    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中,家庭预防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的榜样来熏陶孩子,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品格。据国外的一项调查,成年犯罪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幼年时有虐待动物的行为。父母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要从小事抓起,绝不能“放野马”。父母还要学会关注孩子,因为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反映出他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如果这些变化显示异样,父母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孩子走出成长的困境。

    (二)学校预防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据此,学校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增设法制教育课堂,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形成守法的行为习惯。老师要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一名学生。班主任要定期组织家长会并进行家访,密切同每个家庭的沟通,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社会预防

    全社会要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有关部门要严厉禁止有害精神产品的生产、制作、销售和使用,要严厉查处播放、出售淫秽录像带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要取缔其经营资格。对学校的周边环境要进行整治,建立未成年人犯罪的“隔离带”。有关部门还要增加投入,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我们国家日益严重,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做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符合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的综合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连举.论未成年人犯罪之预防.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8(4).

    [2]陈嘉卉.浅谈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法制与社会.2008(10).

    [3]钟俊,林晓梅.再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对策.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3).

    [4]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