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
供给学派的经济思想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二战后,美国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到70年代,经济中出现“滞胀”现象,对此凯恩斯主义既无法解释,也无力解决。供给学派应运而生。着重从供给方面来考察经济的现状和寻求对策。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尔、吉尔特、拉弗等。 1981年吉尔特出版的《财富与贫困》一书,是供给学派阐述其主张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用刺激需求来带动生产的理论是产生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根源,只有用增加供应的办法才能解决物价上涨问题。供应学派在理论上主张“回到萨伊那里去”,即主张恢复萨伊的“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定律。他们认为供给决定需求,美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需求不足,而是需求过度和相对供给不足,应抑制需求,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认为,供给的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为了增加投入和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就必须采取各种刺激措施并消除障碍。他们主张实行以下的经济政策: ❶大幅度减税。对于个人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来说,降低税率是刺激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的最有效的手段。而高税率会减少个人和企业的储蓄,引起利息率上升,企业投资萎缩,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商品供给不足,这时再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的加剧就不可避免了。通货膨胀的加剧又会使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停滞。因此,应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 ❷削减政府开支,争取预算平衡。只减税而不削减政府开支,势必形成政府预算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如果不用增加货币发行的办法,就要向信贷市场举债,这会促使利息率上升,从而影响私人投资的增加。由于政府一切支出都具有排挤私人生产开支的性质,所以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 ❸减少政府的干预和限制。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只有企业本身有了经营积极性,才能搞好社会生产,即企业活力大,经济活动的效率才高。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原因,因此政府应放松对企业的管制,一切由企业在自由竞争中解决,一切由市场决定。 ❹控制货币发行量。物价变动是货币现象,货币数量超过经济活动的需要导致了物价上涨;而通货膨胀又进一步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供给不足的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应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 80年代中,美国政府在解决经济“滞胀”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采取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是分不开的。在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下,英、法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实施了供给学派以抑制总需求和通货膨胀为重点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