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协同视角下要素融合与发展动能的转换
范文 摘要:协同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中常见的一种客观现象,在经济运行中也处处存在。协同造就的有序状态可以明显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因此,以产业为核心,推动创新、信息、资本、政策和人才等要素的协同,以链条化的方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的“六链融合”,是优化要素布局,增强要素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以要素协同发展的理念为基础,深刻审视河北省在六大要素融合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借鉴他省的有益做法,对于加快河北省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协同;河北省;六链;融合;动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2-0030-06
随着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方案的推行,2016年河北省GDP被湖北超过,排名降到了全国第八位,以产业为核心的要素链条融合不紧密、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是重要原因。从协同的视角推动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借鉴其他省份经验,推动河北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的“六链融合”,是聚集资本要素,放大科技效能,助推创新驱动战略深化,使创新成为河北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突破口。一、协同视角下的要素链条融合
协同现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中常见的一种客观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认识并系统概括,形成了协同学理论。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要义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协同论是由原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1971年,哈肯(Hermann Haken)和他的学生格若汉姆(R.Graham)合作发表了《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阐述了协同学的思想和主要概念。1977年,哈肯发表了他的专著《协同学》。随后,《协同学引论》《高等协同学》《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等一系列著作的问世,标志着协同学理论框架的建立。
在这些著作里,哈肯系统阐述了协同思想。他认为协同学即“协同合作之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协同学看作是一门在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他强调研究的是“集体行为”,是“人们的那些似乎是相互约定的行动”。“做出决定的并非是好意或恶意,而是集体形成的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在协同理论中,集体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协同学就是要解决集体行为里各子系统调节彼此客观价值关系,使之从无序到有序,并不断趋于平衡的理论。
(二)协同视角下要素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
事实上,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创新、产业、资本、信息、政策、人才等六大要素共同构成了它的主体框架。根据协同理論可知,协同造就有序状态,不协同只能导致无序状态。从要素协同发展的视角出发,以链条化的方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的“六链融合”,促进各要素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协同发展,使各个要素、各个链条形成高度的一致性或和谐性,协同致力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升级与有序运行,实现1+1>2的效果,是获取协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其实,上述六个链条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他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
如图所示,在上述六大要素链条中,核心是产业链。无论是创新链、资本链和信息链,还是人才链和政策链,都要作用在产业链,通过它来架构起经济社会运行的“脊梁”。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前,振兴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旋律。坚持工业立国、制造强国,防止产业的空心化,依然是我国在工业化中后期创造就业、积累国民财富、缩小收入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渠道。脱离产业链的创新链与信息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体现出为经济社会运行服务、造福人类的价值所在;同样的,没有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内容的政策链和资本链、人才链既会造成政策的“隔靴搔痒”,无效运行,也会造成资本和人才等稀缺资源的错配和浪费。因此,理顺产业链在经济系统中的基础性地位,推动其他各要素围绕其展开布局配置,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六链融合”的前提。
在确保产业链为核心的前提下,还要积极促进创新链、信息链、资本链、人才链和政策链的不断嵌入。
第一,促进信息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实施了一系列以“制造业回归”为核心内容的再工业化战略。这既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传统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其抢占新一轮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意图和决心。因此,在强化产业链在“六链融合”中基础性核心地位的同时,实现信息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变革传统的制造业制造模式,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
第二,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创新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衡量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创新作为动态的系统工程,包括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创新能力的改善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强扩散效应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崛起。从技术上看,创新能促使区域内的企业产出增长率和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同类企业,并激励周边地区其他企业学习和效仿;从社会结构上看,创新能够促使区域增长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革新,更易于适应创新结果,并为下一次创新提供基础条件;从社会心理上看,创新强化了区域增长极社会群体的积极进取意识,并能够激励和推动周边地区人们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创新的需要。因此,对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正是基于创新的引领性特性,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政策链、人才链“六链融合”过程中,要将创新链的内生驱动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以创新引领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激发新动能,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第三,促进政策链、资本链和人才链的积极嵌入。如果说创新链是“六链融合”中的内生动力,那么政策链的完善到位则是实现“六链”协同发展的外部保障。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信息链、人才链,找准各自的侧重点和需求目标,以多元化的政策工具和作用方式,构建完善的政策链,打造覆盖经济系统“全链条”的政策体系,为要素的协同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是政策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任务纳入地方政府实绩考核;再如制定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正能量,等。
第四,充分重视“资本链”和“人才链”的保障功能。要素链条融合过程中的“钱从哪来”和“人从哪来”的问题,要靠“资本链”和“人才链”来解决。如果把创新链比喻为引领产业协同升级的动力,那么资本链就是其中的“血液”,人才链则是它的“骨架”。资本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无论是产业链的自我发展,还是信息链和创新链的自我运行和积极嵌入,既要有政策链的宏观环境做保障,也需要有“真金白银”财政资金的融通。在诸要素链条融合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资本链的及时有效补给,势必会造成“无米下锅”的尴尬。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同样非常重要,应当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思路,汇聚高端人才,在推动区域产业和人才“双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为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这六大要素组成的链条融合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于优化要素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新动能的产生,将大有裨益。二、河北省当前“六链融合”中存在的短板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要素融合,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培育提供了充足动力。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着一些短板,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创新链与信息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紧密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实力和产业基础影响,河北省的创新能力一直处于偏低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创新链与信息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得不紧密,进而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协同度。
第一,产业链对创新链、信息链的支撑度不够高。一方面,由于河北既有的产业结构偏重化、偏传统化、偏低端化,相对来说,产业的技术含量偏低;再加上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向度低,因此整个社会对创新与信息技术的需求度也就整体偏低。近年来,虽然河北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政策落实比例不高,政策覆盖面也偏小。另一方面,北京和天津创新成果在河北的转化率也非常低。理想中的凭借毗邻京津优势,积极汲取二者创新外溢效应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美好愿景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和河北省接受创新能力的不足,京津优质创新资源在河北的转化合作较少,产生了明显的“蛙跳效应”,有相当一部分创新要素跃过河北而在山东、长三角甚至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进行成果转化。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不力,缺乏对创新前沿成果的有效吸引力,不仅降低了有限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而且不能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无法有效支持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创新链对产业链的引导度、契合度与转化度欠缺。虽然河北省在产业创新领域也积累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真正能发挥对实体经济具有良好引导作用、对解决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优良的契合度、对关系本省国计民生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创新比例,仍是非常低。而且自有研发成果的转化率与市场化率也偏低。这是导致很多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根据河北省科技厅数据,2013年河北省86%的科研成果未得到有效应用,这意味着近九成成果停留在了纸面上,研发、转化“两张皮”的状况仍未改观。再如,河北作为制造业大省、钢铁大省,制造业大而不强,高端设备靠进口、核心技术缺乏;钢铁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的短板非常明显。既有的研发创新在改善河北经济发展的这一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人才链对创新链、信息链和产业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足。受经济发展实力和产业结构影响,再加上京津二市的虹吸效应,高端型创新人才出于职业愿景和发展机会等选择,更多的聚集在京津二市,河北本地的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二)政策链、资本链的保障功能偏弱
一方面,政策链与其他要素链的融合不紧密。无论是产业链还是资本链、信息链与人才链,市场都在配置要素资源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河北受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氛围影响,与发达省份相比,市场意识偏弱。对要素的布局和资源的配置更多的体现在行政命令和政府决策层面。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与不健全、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政府决策的非完全理性,既导致了激励和约束创新活动的机制发生扭曲,也造成了产业链条与创新链条、信息联通的割裂。让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传导作用大大受阻,经常出现政策执行中的“堰塞湖”,导致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彼此耦合不上,影响了要素鏈条体系的协同效能。因此,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从全链条设计政策体系,是适应竞争规则变化做出的必然选择,也对政府创新管理的视野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资本链在要素链条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血液”融通功能不畅。正是由于资金缺口以及融资缺口的增加,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的成长受到影响,也使得一些具有明显转型希望的企业由于某些银行“一刀切”的做法,不断抽贷、压贷,失去了“翻身”的机会,也遗留下了很多的社会负担。三、其他省推进“六链融合”的做法
(一)江苏省
省市共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采取线上线下协同互动、服务机构加盟共建的方式,通过“线上信息平台+信息站点”“线下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的方式建设和运营,构建了技术成果、专利信息、技术需求等若干层面数据库和动态数据库,强化了信息集散功能、项目对接功能、市场融资功能。同时,出台人才新政,对优秀人才实行多种薪酬制度。允许特设岗位引进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急需紧缺外籍人才引进条件更宽松,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实现“点对点”等。
(二)山东省
建立激励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支持机制。山东省财政厅、科技厅、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出台了《山东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符合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研发投入较上一年度实现一定比例增长等条件的企业给予支持,以此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人,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普惠性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孵化器主导,孵化器种子基金助推在孵企业快速成长。孵化器种子基金是由政府和孵化器联合出资组建的股权投资基金,设有裸退条款,孵化器可享有投资的所有收益。这一举措可以推动孵化器投资在孵企业、与在孵企业共同成长,有效提升孵化器投资功能,助推科技孵化器转型升级,让最懂“在孵企业”的机构“遇见”最有潜力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实现科技与金融完美结合。
(三)安徽省
线上线下双结合。线上设立“合创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可满足双创企业科技服务采购、政策申报、产品信息发布及上下游合作等多方面业务需求。线下组织面对面活动。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相关企业承办,搭建创业者与企业家、投资人对接交流的平台。同时,依托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广场及配套服务机构三大板块,为企业展开专业服务。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合肥工作站及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网内网外的有机融合,汇集技术、成果、资金等科技资源供需信息。依托政策引导和市场交易,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四、对河北省加快“六链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申报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推进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一系列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优势。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准了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河北始终没有被纳入。因此,建议河北积极行动,以秦皇岛开发区、廊坊开发区和石家庄高新区为依托,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申报力度。同时,在企业创新主体、人才评价激励、科研经费使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同步研究制定普惠性政策,打造产业研发联通、要素交易畅通、创新转化融通、信息服务贯通、资源共享互通的坚实载体。
(二)推动创新一体化的平台建设
按照“1+6+N”的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六链融合”的平台建设。即:1个中心,6大平台,N个站点。1个中心——建设河北省“六链融合”促进服务中心。按照“线上门户+线下站点”的模式,建立“六链融合”门户网站,组建一体化平台服务大厅。6大平台——产业协同平台、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创新政策服务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每个平台包括一个线上服务网站、一批线下服务平台、一系列服务推进行动。以此来实现技术、人才、资本、设备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共建共享。N个站点——试点在廊坊开发区、秦皇岛开发区、石家庄高新区等省级高新区(开发区)内建设N个一站式服务中心(站点)。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业务、有网站、有措施、有机制的要求,建立站点和企业需求数据库,各园区、各站点将分散的各类信息整合,与“中心”形成工作互动,推进数据共享。以一站式统一集中的服务,将其全面建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设施开放共享、创新服务优质高效的一体化平台。
(三)完善“人才、资本、政策”链,突出“精、准、实”,实现供给侧与需求端的协同施策
1.人才链:第一,设立河北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建包括科学家顾问团、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内的河北省新型科技智库,不断发挥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在重大创新决策中的作用。大力加强与北京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创新驱动领军人才工作站三位一体模式,形成本地科技队伍、挂职科研队伍、海外引智科研队伍三支队伍有效协同创新的主体框架。第二,对标发达省市,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从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河北人才引进措施。同时,畅通优秀人才项目申报渠道,完善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長的科研项目形成机制。第三,大力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推动全省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壮大。
2.资本链:股权债权多维发力,以科技金融助推“六链融合”。充实既有的科技股权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科技信贷准备金池和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等新型科技金融工具。在引导社会资金向创新创业融合集聚方面,充分发挥好河北科技投资集团的功能,完善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的功能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同时,加强科技专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加大补助实施力度。
3.政策链:第一,健全机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制定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认定办法,并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第二,促进转化。充分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作用,形成“互联网+”的技术交易模式;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大对技术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健全全省实体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积极营造技术转移转化良好环境。第三,降低负担。在全省范围内排查,切实做好简政放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服务等工作,真正为企业减负。第四,优化环境。政务环境的优化在要素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积极为要素融合、链条协同提供政策支持、优质的融合载体和资源对接服务,成功搭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高度参与的开放性综合要素服务平台,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信息链、人才链的无缝对接。
(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信息链,构筑新型创新生态系统
为了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日渐坚实的产业基础、日趋完善的资本配套体系、日益科学化的信息建设在吸引日臻增多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化实施中将发挥重要的角色。
1.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扩容。以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依托,探索管理规范化、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竞争差异化的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发展模式。通过定向投资、定向集聚资源,鼓励天使投资人、企业家等社会资本创建创新型孵化器,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孵化链条,重点打造基地“名片”产业,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推进格局。
2.強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激励和引导。一方面,在河北全省范围内筛选出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重点培育企业,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的落实。探索科技部门与税务部门建立企业创新优惠政策落实的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形式。例如:面向全国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积极吸引并选择与河北主导产业契合度高、具有前瞻性、与市民生活关联度强的创新项目,精准定位、迅速培育起一批具有前沿技术的科技创新型孵化企业,助力河北产业的转型升级。
3.健全信息链的通达关联机制。由河北省科技厅、工信厅、教育厅牵头,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省科技创新信息联盟,筹建全省统一的产业一技术信息数据库。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方式,定期开展“一表清”行动。从全省产业需求出发,梳理出一批符合河北实际,突出高校学科优势、成熟度高的最新成果信息(包含成果简介、技术方向、转化意向、应用领域等内容),推送给相关企业,供有合作意向的企业选择。另一方面,筛选出各地重点产业(集群)的创新技术需求,供有意向的科研院所选择。以科技与产业的“订单式”协同,实现研发与产业对接的精准化、制度化、常态化,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创新更接地气。
4.积极搭建京津冀大数据一大产业平台。以大数据为三地产业现状诊断、规划制定、资源对接和引入、集聚区发展、市场监管、财政税收运行和监测、政策评估等提供全方位支撑,助力三地的产业协同。以大产业助力京津冀产业—创新联盟的深化落实。以一线地区捕捉创新源,二线地区孵化的方式,在京津冀地区形成类似“硅谷一新竹”的集成电路产业、“硅谷一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等跨区域产业链,协同培育“互联网+”、智能硬件、无人机、机器人、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实现河北经济发展动能的转换。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汲取北京优质科技资源的外溢,推进科技体制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多元化渠道探索“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新模式。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联邦德国]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成功的奥妙[M].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3]魏丽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N].河北日报,2017-07-07(07)
[4]祁文辉,魏丽华.建设“创新型河北”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思路[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115-1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