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范文

    本文为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5-D-096)

    【摘 要】 本文阐述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大学生的知晓现状,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走进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知行统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当地特色文传承中。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分析;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考察山东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1]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她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性格,也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治世原则。作为传递文明、创新思想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应积极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文化具有天然的历史积淀性和代际传承性,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我们面向未来,解决现代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2]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绝不是靠复兴儒学、读经尊孔就可以实现的;但也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就能够实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库。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必须坚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认真发掘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12个核心价值范畴,是对我国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其中当然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和社会主义的普遍价值原则,但更对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社会遗传,这种遗传因子在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因,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感召学生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活跃。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特别是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对中国文化的抹黑、歪曲,部分大学生忽视、无视甚至敌视主流价值观,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言必称欧美等现象并非个案。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因此,深入阐发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人格塑造、道德养成等方面的思想资源,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也是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需要。

    3、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为己之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必然结果,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在抓好社会大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小氛围的同时,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和熏染,让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成长、人格完善、德性修养的因素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和手段。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大学生服务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思想基础;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为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信条;要让“慎独”成为大学生严于律己、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的警钟。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它在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完善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多元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存在了解程度不高、价值认识不足、传承意识不强等问题。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知晓度不高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5000多年,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源头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是值得全体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的。然而,从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不太满意。他们平时浏览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国外商业大片、韩剧、美剧等比较多,而阅读文史哲类书籍、中华传统人文经典的较少,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更少。根据一些报纸、学校和网络的相关调查发现,在大学阶段,能够真正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许多洋节的来历、习俗如数家珍,再加上商家的推波助澜,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逢节必过,忙得不亦乐乎!能够知晓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的大学生却不多。毋庸置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在大学生中是存在差异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则是不争的事实。

    2、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中国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但在近代,中国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经历了百年屈辱史。一些学者,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学者如胡适等,把近代中国的落后简单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主张。虽然西化并未能救国救民于水火。但否定传统文化的观念却得以流传。此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依然处在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其结果必然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狂热追求、顶礼膜拜,盲目追捧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至上等消极思想;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观念淡薄,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漠视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导致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严重的偏离,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部分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不强

    可喜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强烈的责任感一直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精神风貌。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感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一项调查显示,有49.9%的学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有17.1%的学生认为“金钱至上”,说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功利价值取向日趋明显,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日益淡化;有31.6%的学生对社会公共利益表示无所谓,认为那不是他们的任务;有64%的学生旷过课,其中经常旷课的比例有14.6%。[4]表明部分大学生自我角色定位模糊,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反映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就是缺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珍贵结晶,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我们要努力探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转化的路径,并以此为依托,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意识,塑造具有民族情怀的中国现代人格,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5]

    1、走进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和集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动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主动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授、讨论等环节适当地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概念、典故,通过中外对比、古今比较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就无法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但仅有思政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在专业教学中也应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在茶艺课中,应展示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及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在中餐课程中,应体现传统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上的生态环保思想等;在管理学课程中,不应仅仅是对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介绍与分析,也应把中国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积极地融入教学过程。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覆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2、知行统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创造一种高雅的文化情景和氛围,去感染、启迪、陶冶和塑造学生。因此,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比如,在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方面,高校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建筑、教学设施和各种人为景观中,使大学生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校园文化软件建设方面,可以在校徽的设计,校歌、校训的创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并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校史、名人等,在校园中增添文化名人雕像和其他人文景观。利用校园网络、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研读传统经典、传承传统技艺如书法、篆刻、武术等的学生社团,开展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大氛围,让学生在了解中走进传统文化,在走进中感悟传统文化。

    3、整合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融入到当地特色文传承中

    地域文化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呈现,如周秦汉唐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等。高校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通过共建等形式,举办民间文化艺术展示、民俗民风体验、民俗文化展览等活动。比如,传统戏曲曲艺,不是仅有京剧、评弹、相声等,还有大量的地方戏曲曲艺形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1)走出去——建立实践基地。与当地相关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协商,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在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地体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传统的魅力。(2)请进来——组织、承办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比如承办地方传统戏剧活动、民间工艺展示、地域文化讲座、地方传统饮食展示等,不仅能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让学生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注 释】

    [1]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11/29/content_1354405.htm.

    [2] 纪宝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N].光明日报,2011-5-6(7).

    [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24/c40531-25726339-4.html.

    [4] 汪琴.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江西.南昌大学学报,2012.13-14.

    [5] 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11.

    【参考文献】

    [1] 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03(下).

    [2] 朱艳红等.地方高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以山东理工大学为例[J].管子学刊,2014.04.

    【作者简介】

    郭飒飒(1977-)女,陕西杨凌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