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 |
范文 | 张翔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工匠精神的提出背景,探讨了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从理论价值看,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匠精神理论的研究内容,有助于深化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从现实价值看,工匠精神是立身之本,是医者所必须具备和坚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 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当代价值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 2016 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6 年 4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提出:“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2016 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提到工匠精神,并强调应在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 年初,来自各省市行业的人大代表在全国的“两会”上再次强调要传承与发扬工匠精神,期盼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这四个字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与主流媒体上,从国家层面上反映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也为中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判断 工匠精神作为精益求精的职业风范和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是一种共通的职业精神境界,是全社会都应共同拥有的优良品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这也必须是医学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素质。人民生命健康事业更需要医学从业者坚守“工匠精神”,这对解决目前医患关系紧张,重建医患间的信任关系,创造和谐医疗环境,树立良好行业形象,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独特的价值。而目前医学行业工匠精神观念淡薄,已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树立医学精神,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忽略“德为医之本”,造成了其对自身职业缺乏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与认同感,把救死扶伤的医学事业仅作为一种谋生赚钱的手段,更加偏向于对其物质收入的功利性考量。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的主渠道,人才培养的沃土,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服务社会的基地,必然应成为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特别是医科类院校,其目标是不仅要学生能“合情、合理、合法”的正确使用医学专门技术,更要其树立对医学职业的敬畏感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教会他们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珍重生命、关爱生命,追寻医学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为社会培养出人民满意的医者而努力。而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主渠道,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和育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最终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与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敬业乐业、专注执着的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师徒传承,寓“教”与“育”于一身,又与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内在契合,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在现实而具體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以此加深自我对个人和社会的认识,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医科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应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三、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 1、理论价值 首先,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内容。思政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延展。马克思始终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工匠精神中的敬业、专业、专注与创新是实现终极目标的灵魂,只有把它们注入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真正实现劳动自由和自觉,才能热爱和敬畏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进入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工匠精神将使两大理论达到完美的融合,最终实现具体—抽象—具体,达到逻辑与历史统一。 其次,有助于深化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两者在内容上是不谋而合的,既相互包含又相互补充,使得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形象化、更具生动性,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灵活性;这也必将有利于探索出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途径,提升其实效性,进而为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有助于丰富工匠精神理论的研究内容。虽然工匠精神在我国一直都存在,但并未得到广泛重视,直至2016年才被重提,因此无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不够透彻,而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以医科类院校为落脚点,以思政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具有“仁心、仁爱、敬业、诚信、公正、公平”的创新性医药卫生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能够为工匠精神理论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 最后,有助于实现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对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医学伦理品质的形成,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最终内化于心(职业素养),外化于行(医疗实践),最终达到医学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引导医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建立对生命的敬畏,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职业奉献精神,自觉担负起培养合格的医药卫生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社会责任与神圣使命,推动新时代我国人民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现实价值 首先从个人的角度看,工匠精神是立身之本,更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途径。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学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康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其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大医”与“儒医”提供最有效和最基础的支持。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应是医者所必须具备和坚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人民生命健康事业离不开工匠精神。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将会自觉激发医学生对医学事业崇高性的价值认同,将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重构医患关系,创造相互信任的医疗环境,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最后从国家的角度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竭发展的动力,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动力和根本原则,它是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将有利于构建医学生的创新思想价值体系,推动我国医学的全面发展,这对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与独特的价值。 四、总结 工匠精神之“德”是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德为医之本”;工匠精神之“文”是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匠精神之“新”是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动力——“推陈出新”。因而将精益求精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注入高等医科类院校思政教育中,医学生才可能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发挥至极致,成长为老百姓信赖的、爱戴的、合格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参考文献】 [1] 馬修·克劳福德.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100. [2]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54. [3] 徐红勤.论工匠精神及其培养[J].高教发展研究,2016(11)19. [4]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5] 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6] 刘晓. 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20-22. 【作者简介】 张 翔(1982—)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研究生,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