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海南地域植物文化多样性表现及特征探析 |
范文 | 张欣欣+黄菊 【摘 要】 本文从海南植物文化属性的由来入手,分析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丰富的海南地域植物文化。详细阐述了海南植物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地方志是海南植物选择的真实记录,民俗生活是海南植物文化的生活实践,民间文学是海南植物文化的书写空间。深入剖析了海南植物文化实用性、多元性、宗教性的特征。植物亦是可以凸显地域特色的、直观的文化因素。加强对海南地域植物文化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海南;植物文化;多样性体现;特征 海南植物生态的原初记录《海南植物志》在1964年出版,记录海南本地植物有259科3585种,乔木就有800多种。“海南史志网”中的植物篇记载全海南岛约有维管束植物4600种,分隶于233科和1201属,其中约有80%属于泛热带科和亚热带科。[1]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构造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植物文化。学者冯广平最早提出“植物文化”是指人类和植物的选择关系和协同演化,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植物为载体和诱因的成果类型与行为方式。 一、海南植物文化属性的由来 海南地处热带季风性气候条件下,自然条件优越,十分适合多种类植物生长、繁殖,是中国热带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自然条件的优越又哺育了各种类的动物,因此狩猎采集或捕捞的经济较容易维持。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造就了海南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海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当地人利用植物的方式。海南属于岭南地区,气候不但炎热,而且多雨潮湿,人们经常受瘴疠虫蛇侵扰。海南岛作物资源包含多种疾病的药材,尤其以清热、解毒、滋阴和利湿药材为多,在海南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大大丰富了当地的植物文化。 在海南人民的生活与风俗习惯中,植物也占据了重要的比例。《光绪·定安县志》中提及“橘”,“南人度年,虽贵,必购之以供新年,盖取其字音有类于吉利之‘吉也。”[2]当地人利用谐音文化来祈求吉利、吉祥。人类使用植物的历史悠久,再加上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民的生產生活习惯,使得当地人利用植物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海南植物文化意蕴表现多种多样。 二、海南植物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植物的选择与协同演化的过程是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被海南先民赋予各种文化特色,笔者将从海南地方志、民俗生活、民间文学作品中去寻求其表现: 1、地方志——海南植物选择的真实记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诸种地方志里就有关于果类、蔬菜、谷类等食用植物的记载。仅以果类为例,《乾隆·琼州府志》记35种、《乾隆·会同县志》记25种、《康熙·儋州志》记23种、《康熙·陵水县志》记16种、《咸丰·文昌县志》记30种、《道光·万州志》记39种、《光绪·定安县志》记45种、《光绪·临高县志》记13种、《光绪·澄迈县志》记29种、《光绪·崖州志》记37种、《民国·感恩县志》记24种等。果类植物如此众多,有人们熟悉的芒果、龙眼、荔枝等,也有现代人十分陌生的橹罟子、鸡头子、昌汉子等,笔者粗略去重统计海南果类近百种。这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如椰子,它不仅提供了饮水、食物,也可以作为盛放东西的硬壳和帮助远航用的漂浮物,还可有纺成绳索的纤维及用作取火的木材。苏东坡曾写有七言诗《椰子冠》:“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林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3]在诗中,他将椰浆比作美酒,与朋友相邀而“大醉”。《咸丰·文昌县志》记椰子“肉环壳生,白如雪,味甘美,榨之有油”“肉中空,容浆升许,清甜如酒,东坡所谓‘椰子酒是也。”[4]如今,以椰子为原料可制作如椰子糯米饭、椰汁虾、椰子粽、椰子清补凉等诸种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美味佳肴。 读地方志,发现石榴子“酸者可入药”,五棱子有醒胃、疗喉疽的功效,炭紫果的嫩叶可以治金疮等等。这些果类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而且还有药用功效,这与海南岛气候湿热、多瘴疠虫害侵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有关。因海南岛孤悬海外,与内陆横亘着琼州海峡,古时海峡两边的人员往来只能依靠船只。那时的人们发现了蜜望、檬(芒)果等有止晕船的功效。作为酿酒食材的果类也不少,如山甘子、山竹子、杨梅等,因此,海南随处可见水果酒。另外,海南人善于就地取材,他们发现乌榄不但可以吃,还可以用来榨油调食、点灯。落花生生熟者皆可食,而且用来榨油最好。 众所周知,海南人有嚼食槟榔的习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嚼槟榔有药用价值。《乾隆·陵水县志》说“取其实合扶留叶及灰食之,辟腥、消食、除瘴。”[5]咀嚼槟榔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美的价值。爱吃槟榔的人认为牙齿越红越美。黑牙齿,已成为黎族姑娘的特征。被贬海南的苏东坡曾以诗句“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来劝诫我们槟榔不宜吃过多。 2、民俗生活——海南植物文化的生活实践 海南植物文化在民俗活动中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最有特色的当属黎族人家的“插星”文化。[6]这种“插星”行为在海南黎族人家中有保家护身、镇宅避凶、祈求物产丰收等的作用。“插星”植物文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方面:人们习惯在屋檐、屋角、门口等处挂上红白藤叶、露兜草、芒草等植物。打结的露兜叶一般挂在屋檐屋角,红白藤叶挂在谷仓门口,而猪圈鸡舍牛栏等处则挂上打结的草。 (2)生产生活:在杞方言的黎族人家中,人们往往在自己选中的一块山地中打一个大的草结,表明此处已经有主人,禁止别人再来开垦。砍山时,男子将自己家的前后门紧闭,在门上插上青树叶,妇女们不可以在家中织锦、吵闹,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男子掉下树而身亡。在生产生活中的“插星”文化还有许多其它的表现形式。 (3)生育方面:如果一家有妇女生育,主人(一般是年老的妇人)会在产妇门房上插上青树叶。男孩一般挂棕榈叶或菠萝叶,女孩则挂野生树叶。小孩十二天“满月”后沐浴挂龙眼树叶的习俗的现在仍存在于部分黎族地区。 (4)宗教方面:黎族人民认为带刺的草、叶子等可以勾住欲闯入家门的鬼怪,一可以护家,二可以保护家人的灵魂不被鬼怪摄走。因此,每当举行宗教活动后,黎族人家必然会虔诚在自家屋门口、屋檐、屋角、床头、床脚等处捆上露兜叶、红藤花等叶边有锯齿的草。这体現了黎族人民祈求家庭平安顺利的心理。 除了黎族人民的“插星”文化,本地植物的利用在其他海南人的民俗活动中也随处可见,如端午节,海南人民也吃粽子、插菖蒲、艾草,甚至洗草药澡;定安的鬼节,人们通常用鸡屎藤作成手镯,鬼姜切成小块戴在小孩和妇女的身上、手上,用以辟邪等等。这些特色植物同样具有别样的文化内涵。 3、民间文学——海南植物文化的书写空间 海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居少数民族有黎、苗、回族,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留下了许多有关植物的民间文学作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南岛原始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行。 (1)椰树:谈到椰子的来源,传说纷纭。早在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称:“相传林邑王(今越南北部)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如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7]笔者查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中国谚语集成·海南卷》等“三套集成作品”,粗略统计“记椰类”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大概有82条数据。在这各异的民间文学作品类型中,椰树常常呈现坚贞、善良、正直的形象。如其中一则关于椰子的故事,内容如下:天庭中的三姐不顾玉帝的反对,为了与穷书生在一起宁可化椰树也要长留在人间。三姐果然变成了一颗椰树。玉帝看了也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泪水低落在椰树上,椰树忽然变得很茂盛,满树结出了累累的椰果。椰树是善良、对爱情坚贞的代表。 椰树挺拔笔直、勇敢顽强,也为不少文所赞美,明代丘濬《椰林挺秀》诗云:“千树榔椰食素封,穹林邀望碧重重。腾空直上龙细,映日轻摇凤尾松。山雨来时青霭合,火张处翠荫浓。嘴来笑吸琼浆味,不数仙家五粒松”。[8]椰树在海南人民心目中是积极向上的形象。 (2)槟榔:笔直挺拔、青绿可爱的槟榔在海南地区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对爱情的忠贞,它也是爱情的媒介。在黎族民间爱情故事中最有特色的当属《槟榔的故事》。黎族人民嗜好槟榔,还有槟榔婚俗的传统民俗,正如谚语所云:“女送槟榔是待客,男送槟榔是定亲。”黎族青年自由恋爱,双方交往往往以槟榔为媒介,在黎族民歌中有:“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可见,槟榔在黎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黎族人民将槟榔树视为正直的化身,因为它宁折不弯、笔直挺拔、青翠如盖,它所产的果实也有贵客之相。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这便也是“槟榔”命名的由来。 除此之外还有椰子壳、木棉、烟叶、加当叶、冬冰树和菠萝蜜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中的植物都是美好事物的化身。在这些植物身上,体现的是当地人的良好品德。同时,也可以看出海南人民的植物图腾崇拜。 三、海南植物文化的特征 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与利用植物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植物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在感受各种植物的表现出来的审美情趣,因此不同地域的植物能传递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在植物资源丰富的海南,人们在利用过程中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因此,植物文化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文化背景,海南地区的植物文化具有其鲜明特征。 1、实用性 古时海南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海岛,勤劳的海南人民充分发现了本地资源这一优势,在吃、穿、住、用等方面均挖掘出了各种植物所具有的价值。首先,海南先民为了充饥,发现了各种可以食用的水果。其次,黎族祖先的衣服、帽子、被子等都是用树皮纤维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为“树皮布”衣服。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黎幕出海南黎峒,黎人得中国锦采,拆取色丝,间中棉挑织而成,每以四副联成一幕。”[9]再次,海南岛原始居民住的是用竹、木、茅草等搭建的船形屋。最后,如特色植物露兜树“其嫩叶可编厦帽、提篮之属。本岛到处产生,土人取之以编蒲包。”[10]在丧葬仪式中,露兜草还被用来编成露兜叶席,铺在尸体下面。 2、多元性 海南本土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至于具体的植物本身,一种植物也可能具有多种植物内涵。如海南最常见的槟榔,首先它是一种食物,可以用来咀嚼。其二,槟榔还有药用功能,长期咀嚼具有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其三,在黎族人家中它还有美的价值,因为爱吃槟榔的黎族人以牙齿红为美。其四,槟榔是黎族人婚嫁的媒介,在黎族人家生活中有“一口槟榔大过天”的说法。青年男女定亲之时,必有槟榔“做媒”,槟榔是爱情的代表。 海南省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居住着汉、黎、苗、回、壮等民族。各民族的文化碰撞,使本省的地域植物文化绽放异样的光彩。 3、宗教性 海南岛上的苗族人民与黎族人民一样,崇拜村寨旁的大树和古树,人们誉它们为“神树”。万物有灵的观念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对树的祭祀、崇奉活动,人们会在树上挂红绸、树下建祠坛等。 古时海南,人们为了祈求平安、驱邪治病,通常会举行一些宗教活动,以求得心理安慰。如宗教中的植物“插星”就属于这一行为。又如美孚方言区的黎族群众,为预防天花、鼠疫、霍乱等的流行,一般要请巫医举行宗教仪式。在宗教仪式中,每户人家都要用三角枫树叶、野菠萝叶挂在门口,以阻隔瘟疫。 又如海南香材,最初是作为用于治病的药品被人们所认识的,在《琼黎风俗图》中,②我们就可以看到描绘海南自古已存在采香业的图画。可到了汉代,由于佛教、道教的兴盛,香材被制作成避邪物随身携带在身上。人们对香心木材上长成的褐色的树脂聚合物予以神秘化,在宫殿、寺庙里点燃,因此海南香又被赋予了具有宗教特征的文化内蕴。 四、结语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地域文化可利用价值,植物亦是可以凸显地域特色的、直观的文化因素。筆者所在的五指山市居于海南中部,不断涌现新的住宅办公区域,还有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等,可所选择园艺植物有如重阳木、鹅掌木等,甚至如柳树,皆非原产于海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划者对于海南地域植物文化的疏忽与不解。因此,加强对海南地域植物文化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注 释】 ① 冯广平,(男)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中科院植物所博士。在2013年发出“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抢救古树名木所承载的文化记忆”的呼吁,2014年在《植物文化与考古学》最早提出“植物文化”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② 《琼黎风俗图》作于清代,通过图文描绘海南黎族的生活面貌,原为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后调拨至海南省博物馆收藏. 【参考文献】 [1] 海南史志网[EB/OL].(2013-02-07)[2015-04-27]http://www.hnszw.org.cn. [2] (清)吴应廉,蔡凌霄.定安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17. [3] (宋)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清)张霈等.文昌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76. [5] (清)翟云魁.陵水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45. [6] 黄仁昌.远古物象符号——黎族“插星”文化阐述[A]//王献军,蓝达居,史振卿.黎族的历史与文化[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14. [7]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3. [8] (明)丘濬.琼台诗文会稿[M].朱逸辉等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9]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 (清)韩佑重修.儋州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32. 【作者简介】 张欣欣(1979-)女,黎族,海南三亚人,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黄 菊(1991-)女,河南信阳人,郑州龙文环球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职员,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