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探索 |
范文 | 张立 李亚璇 本文系2017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自筹经费项目(编号:J17ZC48)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目标的定义、目标确立的依据和原则,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一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二是夯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三是加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一、目标的定义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先确定一个目标,目标是执行的标准和要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也具有关键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既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培养方向,也是此工作的基本要求,具有维系模式中各个方面关系构成整个模式方向核心的作用。当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日趋精细化,在精细化模式要求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制定要求更为完整、准确、精细。目标的确立是否精细化,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能否细化于内心、落实于行动。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进行探索,能引导此教育工作通过最有效、最高效的方式方法,达到最理想、最有效的效果。 二、目标确立的依据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和高校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息息相关,而是否有一套科学健全的目标体系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此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教育目标需立足现实,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精细化。 1、在社会多元文化思潮中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需要 “教育目的和目标对社会负有某种职能,要不依据与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而去确定教育目的和目标是办不到的。”[1]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现状基础之上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潮逐渐多样且互相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难辨,思想言论形态各异、内容庞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日趋增多,舆论的规模和影响力也愈发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这一群体尚未成熟的思想受到冲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多种社会思潮冲击我国意识形态的有力回应,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2]应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使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得到不断巩固,保障当代大学生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认可,保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2、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等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方面和谐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就此而言,在人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本质。[3]当代社会中,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正处于成长阶段且在不断发展,这个群体能否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国家是否有足够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推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当代大学生强化自身精神素养、培养高尚道德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4]广大大学生群体应当从现在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并躬行实践努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 三、目标确立的原则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目标的设置不仅要符合社会与个体的发展需求和目的,又需要与社会发展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与教育的普遍规律相契合,目标体系只有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从教育模式建构上看,目标的确立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一元导向原则 一元导向原则,是指在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目标时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政治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当今,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世界范圍内多种思想文化发生碰撞,各种价值观出现较量的新态势。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也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种种价值观的冲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理论导向,也是唯一的导向,即坚持导向的一元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根基和方向不动摇。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事物进行科学认识和了解。任何有效的机制体系,都必须能准确地反映其发展的规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系统工程中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制定合理科学的目标体系。科学性原则在目标体系中的有效发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层次性和完整性要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受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影响,因此在培育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论掌握和实践践行的程度上会出现差异性。目标的科学性原则即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应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逐步实现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培育,并督促此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践行。二是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中坚持一元导向原则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化和观念的多样性,科学性原则要求这二者应是辩证统一的,应在坚持根本的方向基础之上,承认差异,包容多样。 3、权变原则 权变原则是指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需要依据所在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权达变。一成不变、普遍适用并不存在,只有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才是最适合的。在权变学派中,权变理论又被称为“随机应变法”、“情景决定论”、“管理情景论”或“形势管理论”等。[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确立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但经确定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因社会环境是动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生态会不断出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育目标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与修正,以保证工作的进行与教育的发展。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可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实现稳定性与动态性统一。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目标可以看做是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需立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表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进行合理且准确的定位,才能增强教育的目标性和实践的实效性。结合当前形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群体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1、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任何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都是起源于“知”,认知是思想和行为的前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充分的理性认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目标。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提出的意义及内涵有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充分认识后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教育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有力的把握。虽然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但是效果并不佳。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性认知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产生理性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应先概括整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产生的感性基础之上,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其内涵进行识别,从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2、夯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情感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特质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存在于认同的整个过程,对于主体认识、理解、判断以及接受这一特质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有了深刻理解后,对此价值观产生肯定的态度,实质上就是将其深深地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这种认同感关系着学生们如何甄别、判断以及过滤所学到的理性知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实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过程,大学生群体先要通过高校的宣传教育等方式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端正学习态度,在这基础上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情感赞同和支持,联系自身产生情感寄托,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将之落实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因此,情感认同是理论认知的深化,是付诸实践的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为其践行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动力。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等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支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充分的情感认同,这样才能保证广大学生切实在实际行动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度 马克思认为“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6]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大学生在对此价值观有了充分的理论认识和强烈的情感认同后,将自身认识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将内化于心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外化为日常行动,达到思想和行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尚未稳定,还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强,较容易接受认同并努力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大学时期的学生因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思想极易产生动摇,因而行为上随之也容易出现懈怠,有的甚至做出沉沦背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所以,面对大学生这个年轻活泼的群体,高校在指导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除了宣传说教和组织活动外,可给他们展示社会和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典型示范,通过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广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也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和激励,通过正面肯定给予学生付诸实践的源源动力。同时,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要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行为错误,引导大学生在反复的试错过程中,不断知错然后改错,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是个人的思想认识转化为自覺行动的工程,而思想认识和实践行动是辩证统一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巩固学生的思想来规范日常行为、指导生活实践,而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通过切身体会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感悟和认同,继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度和践行的自觉度。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最终目标指向是指导、服务于广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统一,从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文明富强。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93.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1). [3] 崔秋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当代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论实质及其范式前提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01)79-83.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5] 唐卫东,程勇,陈祖新,韩培立.论权变理论及其发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90-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卷)43. 【作者简介】 张 立(1990—)女,山东潍坊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亚璇(1991—)女,山东潍坊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