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感恩有你 |
范文 | 世间多有巧合之事。2016年60岁生日那天,我即兴写了一首《耳顺偶感》:“白驹过隙一甲子,教苑躬耕四二春;自幼好学立志向,文字情结见痴心;敬业爱岗勤砥砺,追求卓越自成林;喜看桃李遍华夏,三代同堂享天伦!”谁知,小诗落笔不到两个小时,时任河南教育报刊社党总支书记的王源一行竟然出现在我的面前,送来一本大红烫金荣誉证书:命名魏胜先同志为河南教育报刊社功勋通讯员。 今年年初,《河南教育》编辑部约请我这个老作者为创刊40周年撰稿,回想起我与河南教育报刊社尤其是与《河南教育》编辑部的交情,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处女作”问世——因为有你 我与《河南教育》相识在1985年9月。作为濮阳市教育局办公室文秘干事,我被推荐为当时的河南教育报刊社通讯员,参加第一次市地通讯组长会议。会上,领到一沓子社里印制的通讯员专用免贴邮票信封,心里美滋滋的。 不久,我寄出的第一篇稿件《清丰实验一小第二课堂教学成绩显著》,很快就发表在1985年第12期上了——这是我在省级报刊发表的处女作。当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刊时,我把那一页还散发着油墨味儿的铅字作品大声朗读了三遍! 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河南教育》编辑部一任接一任的主编、一茬接一茬的编辑,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30多年来,我在《河南教育》发表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理论文章等累计50余篇、10多万字。同时,在国家级和其他省级报刊发稿330多篇、30多万字,其中获奖作品25篇。本人20多次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表彰,从一般文秘逐步成长为一名副处级领导干部、省政府督学。每每想来,是《河南教育》伴我、助我一路成长,成就了我的事业。 改变“一头沉”——归功于你 其实,《河南教育》不仅成就了我的事业,还改变了我的家庭命运。 我于1980年9月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春节与几年前订婚的一位同村姑娘结婚,后生育一男一女。那时,这种家庭结构叫“一头沉”,四口人靠我一份工资,生活比较拮据。1984年8月,我被调到濮阳市教育局,次年5月有幸当上河南教育报刊社的兼职通讯员。从学校到市教育局,又结缘教育社,我对此倍加珍惜,白天忙公文,晚上写新闻。那时还没有电脑,一篇稿子,写了又改,改了又誊,最后通过邮局寄到编辑部。自身努力再加上教育社关爱,头一年,我就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记得1986年年初,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告诉我,受到省级以上部门表彰的人员可以解决家属子女“农转非”。我喜出望外,连忙领取申请表,填好后,分管宣传的局领导亲自领我到市公安局签字并盖了审批专用章。就这样,一家四口都成了“城里人”。两个孩子在市区学校上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后来都考入了名牌大学。这年年底,到教育社开会,我高兴地将此事向社领导汇报,当时的总编辑杨玉厚伸出大拇指:“小魏运气好啊,没想到咱发的证书还有这么高的含金量!” 获得“社科奖”——动力在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成了《河南教育》编辑部约稿的对象,这给了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写稿质量的动力。 1995年年初,时任《河南教育》主编的冯振山老师向我约稿,让我写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理论文章。我反复思考后,确定撰写《试论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因为当时国内教育理论界有人提出“教育市场化”或“把教育推向市场”的观点,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拍卖式”选拔校长、“承包办学”的现象。我认为,这有悖于教育发展规律,是不恰当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不能推向市场,一是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劳动力半成品,尚不能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办学经费不足不能由受教育者家庭补偿,只能由政府负担;三是基础教育投资效益具有潜在性和长效性,对其经济效益不能作及时评价和精确计量……我用了5000多字的篇幅阐述了基础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几点思路。 文章在1995年第6期《河南教育》的《教育新论》栏目中刊出,并荣获濮阳市首届實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后被多家国家级期刊转载,还得了个“社科特等奖”。 重头报道——慧眼在你 2014年第1期的《河南教育》,为濮阳市放了一颗“卫星”。杂志在《本期关注》栏目,以8个页码、6篇文章、1.6万余字的篇幅,点面结合,集中报道了濮阳市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成熟经验和具体做法。这组报道的第一篇,就是《河南教育》主编张剑光、记者慕晓飞采写的长篇通讯——《让每个生命都幸福成长——濮阳市教育内涵发展纪实》,文章在濮阳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记得那是在2013年年底,我在郑州的一次会议上遇到张主编,顺便谈了我在局里负责的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情况,他听完我如数家珍的介绍后,对濮阳市坚持实施“六大工程”(教育管理干部素质提高工程、校长专业化成长工程、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中小学德育创新工程、网络班班通提升工程),建立“四项机制”(市县乡校四级联动的教科研机制、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竞赛机制、教育质量科学评价机制、民主评议机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有濮阳特色的教育内涵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几天后就和慕记者赶到濮阳采访。时值隆冬,他们两人深入城乡学校,访问座谈,听课察看,整整奔波了3天,提炼总结出具有推广意义的鲜活经验,很快在2014年第1期推出了报道。这体现出编辑部对基层教育改革发展的关注、关爱,也体现出新闻记者的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几十年来,《河南教育》历任主编及各位记者的这种意识始终如一,初心未改! 纸短情长,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河南教育》,感恩有你! (作者系濮阳市教育局原副调研员,现任河南省督学、濮阳市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责 编 帕 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