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南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问题研究 |
范文 | 赵睿婕 张纪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金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客观存在。作为区域经济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发展直接的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金融业的差异化必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一体化进程,探讨区域金融的发展差异问题,对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和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金融之间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本文从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两个角度出发,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理论的基础上从河南省行政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各区域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机理。通过金融发展总量和金融结构两个方面,揭示河南省区域金融发展现状,并根据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构建衡量金融发展的综合指标。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政府应该从构建区域金融合作的协调机制、培育区域金融发展增长极、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政策建议。 1 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简单回归分析 为了证明研究区域金融差异存在的必要性,首先要对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检验。此本章首先通过运用河南省各地区的相关经济数据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设定模型为yit=α+xitβ+uit是回归系数向量。其中因变量Y为河南省各市的人均GDP(单位:元),自变量X为河南省各市人均金融资产总量(以人均存贷款余额之和表示,单位:元)。对数据进行简单线性回归,由Eviews6.0软件得出如下表1分析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09/14 Time: 15:32 Sample: 2006 2013 Included observations: 8 由输出结果,建立人均GDP与人均存贷款余额之和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如下:Y=1911.895+0.597381*X。上述分析中的R2=0.958320,t值为11.74545,回归系数检验的P值为0。因此可以发现,人均存贷款余额之和与人均GDP之间确实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人均金融资产总量对人均GDP的线性影响十分显著,即人均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河南人均GDP也随之增加,人均金融资产总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GDP平均增加0.597381个单位。 由此可见,区域金融的发展确实能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正的影响,有必要对区域金融进行研究。 2 河南省金融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一)指标描述 区域金融总量指标 (1)人均存款总量。存款反映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是银行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河南省各地区人均存款总量值见下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地区人均存款差距十分明显。从横向比较来看,人均存款最高的地区是郑州,2013年达到165785.09元,而最低的是周口地区,仅有14638.55元,差距十分明显。从纵向比较来看,河南各地区人均存款从2006年到2013年几乎翻了一番。 (2)人均贷款总量。贷款反映了金融机构资金运用能力,同时较高的人均贷款说明一个地区使用金融资源的效率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好。河南省各地区人均贷款总量值见下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各地区人均贷款差距十分明显。从横向比较来看,人均贷款最高的地区是郑州,2013年达到124398.3元,而最低的是周口地区,仅有6222.02元,差距十分明显。从纵向比较来看,河南省2006年至2013年人均贷款总量不断上升,翻了一番,有的地区2013年甚至达到了2006年的三倍,这说明其他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金融结构指标 (1)金融相关率。 金融相关比率(戈德史密斯,1969)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含有重复计算部分)与国民则一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一般人们将其简化成金融资产总额与GDP的比值,用来反映一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以麦金农(1973)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主要用M2与GDP的比值来表示FDI,但由于我国各地广泛缺乏金融资产和M2的相关数据,故并不能直接使用M2与GDP的比值来表示FDI。我国很多学者通过使用存贷款之和来衡量金融资产,故本文也借用他们的研究成果,令FDI=(金融机构存+金融机构贷款)/GDP。 金融相关率越高,则说明经济金融深化程度越高。从表可以看出2010年,郑州地区的金融相关率指数依然最高,这说明郑州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最深,金融相关率值超过2,而除郑州外,其他地区的金融相关率小于2,.这说明整体上看河南省金融深化程度不深,甚至可能存在金融抑制的现象。 (2)人均存贷差, 存贷比 存贷差(deposits-loans surplus, DLS)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存款额(deposits , D)与贷款额(loans , L)的差额,它用来反映一个地区使用外来银行贷款或向外输出银行贷款的绝对数额。表达式为:DLS=D-L。若DLS为正,则称之为存差(deposits surplus),若DLS为负,称之为贷差(loans surplus)。存贷比(deposits-1oans ratio , DLR)是一定时期一个地区的贷款与存款的比率,它用来反映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信贷资金自给程度。若DLS小于1,则表示地区信贷资金自给有剩余,若DLS大于1,则表示地区信贷资金不能自给。其衡量公式为DLR =L/D。 通过计算可得出,河南各地区的人均存贷差基本呈现为存差现象,即DLS大于0。从横向比较来看,河南各地区的人均存贷差差距十分大,2013年,人均存差最高的郑州地区存差值为41386.82,而最低的鹤壁地区仅为2262.73。从纵向比较来看,2006-2013年间各地区人均存差具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河南各地区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不高。 3 政策建议 (一)建区域金融合作的协调机制 第一,要建立全省性的区域金融协调部门,主要负责区域间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努力打破金融的地域限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树立区域整体发展的战略理念,基于错位发展和互补发展的原则,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平衡点,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以求辐射更广泛的区域。 第二,对区域之间应该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区域金融发展的二元性特征,这样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地区金融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会降低金融效率,甚至会在个别地区背离金融政策的预期目标。 (二)培育区域金融发展增长极 要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以求通过区域金融中心的快速发展进而辐射和带动更广阔区域的发展。根据法国学者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区域金融中心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在区域金融中心初始形成的阶段,这时占据主导地位为"极化"效应,金融中心的显著特征便是金融聚集,随着金融聚集效应的发展,它会对周边的地区生产要素产生进一步的聚集作用,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会涌入金融中心,这种"极化"作用会大大增强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和金融实力。 其次在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扩散''效应在这一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和影响区域内的其他地区,对相邻的区域也会形成积极的刺激和推动,实现点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另外,我们还要在区域的周边地区培育出若干具有次级金融中心功能的城市,逐步实现区域金融市场之间的扩展和渗透,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极化效应"的发生。经济学家缪尔达尔认为最初的偏离产生的影响会继续使这种偏离趋势得到加强,不仅没有达到应有的平衡协调关系反而进一步强化了非均衡状态。政府应该制定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干预,防止中心城市过度吸引周边地区的技能人才、资源和资金,抑制不平衡发展趋势的扩大。 (三)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首先,从金融机构所在的地域来看,关键是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由于像四大国有银行之类的全国性金融机构资源是在全国范围内的调动,由于河南经济水平在全国居于中下等,较为落后,另外河南内部各区域之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容易产生全国性金融机构资金外流的问题,这样不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并且做大做强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更好地使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立足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优势。 其次,金融发展主要就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由于河南金融发展较为落后并且区域内部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证券业、保险业相对于全国来说比较落后,我们要在继续保持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证券业、保险业,同时要大力发展信托、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机构体系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再次,要积极鼓励和引进区域外金融机构的进入。中原城市群由于经济实力强劲和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的注入,所形成的机构的多样化为该区域的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由于金融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使得中原城市群的经济也在金融竞争中受益匪浅,反观豫北地区、豫南豫西地区和黄淮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本上都还是国有商业银行,这对区域金融发展非常不利。 最后,要鼓励农村金融的发展。河南有80%左右的人口都在农村,农村金融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打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鼓励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民间金融的发展,鼓励银行进入农村地区结合当地金融市场的特点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于"三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立群,潘宏胜.国内城市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一以天津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3,(2):93-98. [2]张俊生,曾亚敏.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一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4):37-45. [3]张企元.区域差距与区域金融调控[J].金融研究,2006,(3):156.165. [4]张建森,余凌曲,熊文祥.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导报,2007,(4):76-80. [5]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郑长德.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及其形成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4):7-13. [7]赵伟,马瑞永.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一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经济地理,2006,(1):11-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