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
范文 | 胡肖强 曹磊 张子宁 摘 要: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明显增长,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这一现象在各大高校尤为突出。手机功能日益丰富,不仅包括游戏和娱乐应用,还产生了微信、多媒体视频、GPS手机定位和移动电子商务等,这些应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这一新兴事物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围绕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对大学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 1 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情况 (1)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实际状况研究调查 在研究大学生使用社交商务、移动网络的具体状况时,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使用了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情况的网络调查,我们运用网络调查派发放共600份研究调查问卷,有效回收问卷共有587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部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约有98%在校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上网,而多达70%的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大于二十次。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存在每次使用手机时间大于一小时的状况,时间大于五小时的学生占到65%。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社会商务,也有一些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剩下大部分学生均为查看新闻或消息。 (2)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倾向性分析 实际考察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85%的大学生会选择飞信、腾讯QQ或微波进行聊天沟通。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知,社交商务及在线聊天是大学生群体应用手机的主要方向,有时也需要对新闻或消息进行检索。当前聊天应用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成为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微博的刷新速度可以用秒来计算,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投入,省时省力,效率更高。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几乎每位学生都会应用上述聊天工具。在社交商务系统的支持下,大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更加紧密,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动态消息,扩展学生的视野。 (3)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布状况 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都分布在吃饭前后、路途中及睡觉前这几个时段,使用频率较高,几乎达到随时使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80%,在上课时间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学生约为35%。由此得知,大学生课下实践都用在上网方面,大学生都选择应用智能手机同他人进行沟通,移动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学校园,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在校园内部,大学生在家庭、外出活动时,也会应用到移动社交网络,利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惯。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习过程中被网络消息干扰,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参加社交活动的几率明显下降。在移动社交网络中,大学生之间形成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网,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生活。 2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1)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意识的影响 对自身自主权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处在一定的活动及学习环境中,体现为希望辨认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享有一定的人格自主权。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际范围,认识更多的同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心理需求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实现了学生的愿望,能够以一种主导地位,达到独立生活的愿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为社交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 (2)移动社交网络改变传统形势 处在当前信息网络化社会中,人们更愿意发掘和接受新鲜的东西,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经信息、图片上传到移动社交网络中,并通过这种方式人事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对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重建。尤其针对当代大学生中,移动社交网络的便利性成为选择的主要原因,可以摆脱传统交流在地域、空间方面的现实,能够在任何时刻发挥作用。本研究中涉及的大学生群体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应用社交网络来结识朋友,在需要沟通交流的情况下,首选方式就是社交网络,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成为我们以后生活中不可或缺形式,在将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更加美好,变的更加便利。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永远陪伴我们的生活。大学生通过移动社交商务扩大交际,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可以满足自身的多种需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掌握自身的命运发展,独立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有效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能够实时性的获取相关的信息,同他人进行联系,对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树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占君慧,张繁谦.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需求实证研究及分析[J] .商品与质量,2012(07):270. [2]徐百成,杨立淮."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03):105. [3]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姓名: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训练项目 201413107010Y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