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下) |
范文 | 朱安远 摘 要: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且长期雄霸全球,它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最多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大学中拥有最多的世界级一流大师。美国各高校功能边界最为清晰分明,竞争机制最为良好有序,倡导学术自由理念并贯彻始终,治学严谨严格,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拥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寡是国际上公认的评判一所大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高校中的翘楚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上最具声望和最顶尖的研究型高等学府之一,迄今哥伦比亚大学拥有的诺奖得主人数(98人,含笔者恢复补入的2人,与芝加哥大学的97人难分伯仲)仅次于哈佛大学(147人)和剑桥大学(102人),名列世界第三。厘清并从多视角阐述了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联的诺奖得主概况并考据澄清了一些流传较广的诺学谬误。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哥大);诺贝尔物理学奖(诺物奖,PH);诺贝尔化学奖(诺化奖,CH);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PM);诺贝尔文学奖(诺文奖,LI);诺贝尔和平奖(诺和奖,PE);诺贝尔经济学奖(诺经奖,ES);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科奖);诺贝尔奖(诺奖)得主;诺学;校籍;维基百科(维基,Wikipedia) 3 有关校籍诺奖得主若干问题的辨析 中文文献中关于校籍诺奖得主的人数统计,因标准混乱、口径迥异和视角多样,各种统计数据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真伪难辨、谬误甚多,学者们在引用时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现象亦十分普遍,鉴此很有必要对此问题作出辨析和澄清,以正视听。诚然,因这个问题牵涉面广而显得十分复杂,大多情况下很难获得清晰而准确的数据,[1]但是只要选取标准明确、信息资料齐全、分类科学合理、录用名单完整,人们总是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统计数据。现列出文献[2]供读者参阅,文中各统计数据是否准确,笔者并未甄别过,特此说明。 文献[3]P30“像冯秉铨教授获博士学位的哈佛大学就有二十九位诺贝尔奖得主(截止2008年)”(此处“截止”系“截至”之误——引者注),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则采用“共有40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说,其中“教授”一词似欠妥(获诺奖者可能不全都是教授)。基于诺奖官网诺奖得主所属单位的准确统计数据是30位(PH=9,CH=6,PM=11,ES=4,不含其附属机构的2位诺医奖得主韦勒和默里),陈其津之说本来还算比较准确,可是文献[4]的作者却一知半解、视野狭窄、不明就里地稀里糊涂就开始胡乱纠错,其研究思路、方法和结论都是错误或不当的,全文硬伤累累,为此特剖析和澄清如下:①截至2000年,按哈佛大学官网统计,其诺奖得主人数是“36位+1个组织机构主席+1个组织机构”,杨氏诺奖辞典中恰巧也是“38位”,貌似很准确,实际上纯属巧合,因两者的分项数据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含义和实质性内容相差很远。进一步地,即便两者的分项数据相同或相近,其具体名单仍可能呈明显差异。②靠自我手工查阅《参考消息》来确认哈佛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这个局限性太大了,是无法获得准确资讯的。果不其然,陈文中2001-2008年哈佛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2位(谢林和钱永健),与其官网相比,遗漏了6位(斯彭斯/2001ES32、贾科尼/2002PH31、琳达·巴克/2004PM22、格劳伯/2005PH31、马斯金/2007ES32和戈尔/2007PE22)。况且钱永健(2008CH33,1972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学BS双学位,1977年获剑桥大学生理学PhD,1977-1981年任剑桥大学生理学研究员,无哈佛大学及其附属机构的工作履历)并不在哈佛大学官网的统计名单中(哈佛大学维基诺奖名单和剑桥大学官网中则有钱永健),文中还将谢林(2005ES22)的获奖年份误为“2004年”。陈文仅依据遗漏甚多的统计数据就乱发感慨和评述,所谓“哈佛大学低迷”和“剑桥大学更加低迷”之说是不准确的,不像是一位严肃学者所为。从表9中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诺奖得主新增势头十分强劲,可圈可点,其内在成因值得探究。哥大的增长率则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新增业绩堪忧。顺便指出,东京大学的增长势头则更为迅猛(11=5+6,因起点基数小,其增长率高达120.00%),值得重点关注并探讨其成因。③依据剑桥大学官网统计,2001-2008年其诺奖得主共有8位(斯蒂格利茨/2001ES33、亨特/2001PM32、布雷内/2002PM31、苏尔斯顿/2002PM33、施洛克斯/2005CH33、马斯金/2007ES32、马丁·埃文斯/2007PM32和钱永健),根本就不是陈文中所述的“1位”(未列其名)。在此需着重指出,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官网的统计标准和口径是相差很大的,两者数据并无可比性,这一点需格外引起注意。顺便说点题外话:钱永健先生从其内心来说是鄙视钱学森(193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学和数学PhD,以“工程控制论”荣获195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这位堂叔长辈的,钱学森不光为亩产几万斤提供“科学”依据,[6~7]而且曾“以党性担保: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1982年5月5日钱学森致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郁文函用语,幸亏他不是以“人性”作保),公然为伪科学背书,且事后他从未因此认错或道歉过。所谓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实乃良心未泯式的明知故问和自我诘问。[8]④2009-2012年哈佛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因其官网统计标准和口径严格而保守,故只有区区2位(绍斯塔克/2009PM33和埃尔文·罗斯/2012ES21)。陈文中提及的8位(绍斯塔克、布赖恩·施密特/2011PH32、里斯/2011PH33、约翰逊-瑟利夫/2011PE31、萨金特/2011ES21、西姆斯/2011ES22、维因兰德/2012PH21和埃尔文·罗斯)都靠谱,但亦存在不少遗漏,如施泰茨(2009PM32,1966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PhD)、奥巴马(2009PE,1991年获哈佛法学院JD)、波尔马特(2011PH31,1981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BS)、斯坦曼(2011PM31,1968年获哈佛医学院MD)、沙普利(2012ES22,1948年获哈佛大学数学BA)和萊夫科维茨(2012CH21,1970-1973年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完成住院医师临床培训并任HMS教员)6位等。再次着重指出,此处的“8位”也好,“14位”也罢,与前述“36位+1个组织机构主席+1个组织机构”和“38位”的统计标准和口径并不一致(差异可能还很大),它们是不能简单叠加的(如同2个不同量纲的物理量相加,这种相加后的结果并无确切含义)。同期剑桥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是4位(布莱克本/2009PM31、拉马克里希南/2009CH31、爱德华兹/2010PM和约翰·格登/2012PM21)而不是1位(未列其名)。 文献[9]一开头就引用说:“资料显示,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共培养出了48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毕业生共有50人获得诺贝尔奖,东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okyo)毕业的本科生有7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校籍诺奖得主的统计范围通常包括其毕业生(校友)和教职员工,故此处的“培养出”(宜使用“拥有”一词,若统计口径像牛津大学官网那样,获诺奖后入职者不算,这种情况下使用“贡献”一词才恰当)和“毕业生”用词十分不妥,“本科生”用词则略显奇怪。陈福季文中关于哈佛大学诺奖得主的人数是胡乱叠加的大杂烩,盲目地引用这种数据不足为训,理当引以为戒。文献[10]中说牛津大学贡献了“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据其官网统计,截至2010年或2011年,这个数据都是“49位”(PH=5,CH=11,PM=15,LI=5,PE=4,ES=9),此说比较准确。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则采用“培养过56位诺贝尔奖得主”说。至于东京大学什么“本科生诺奖得主”,因此限制条件有点奇怪而不合常理,笔者本来就不想再一一甄别了,但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双重驱使下仍奋力查找到被引原文的全貌:“截至2011年,在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中,有7人是获得东京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其中4人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1]此说存在一点瑕疵:7人获得东京大学(1897-1947年称东京帝国大学)学士学位不假,但其中只有3人(江崎玲於奈、小柴昌俊和南部阳一郎)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另1位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朝永振一郎是1929年获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BS。迄今东京大学共拥有15位诺奖得主(PH=7,CH=1,PM=2,LI=2,PE=1,ES=2),在维基诺奖名单中名列第46(5家并列),见表10。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东京大学”词条中未提及其诺奖得主情况。 注1:日本的现代学位制度确立于1887年5月21日(即颁布第一次《学位令》),当时只设博士和大博士(1898年颁布第二次《学位令》时被废除。传说1888年曾将日本明治维新之父和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等人列为大博士候选人,但后来因故并未实际授予,故大博士学位从未有人获得过)2个等级,其中博士学位只设法学、医学、工学、文学和理学5类专业,并未设置像美国那样的覆盖各学科门类的哲学博士,博士种类分为课程博士、论文博士和推荐博士(1920年7月6日颁布第三次《学位令》时被废除)3种。根据第一次《学位令》授予的推荐博士占83.45%(116/139),根据第三次《学位令》授予的论文博士占62.66%(1195/1907)。[13]1953年起日本的学位制度改设博士(仍分为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2种,1974年起又增设学术博士,在日本实授博士学位人数一度以论文博士为最多)和硕士(在日本又称修士)2种,学士只是授予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种称号,法律上并不承认它是一种学位。[14]上表中的学士学位BA/BS系套用欧美学制而来。迄今日本籍诺奖得主共有23位(PH=9,CH=7,PM=4,LI=2,PE=1,ES=0),另有3位日裔诺奖得主:①美国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2008PH31,1970年入籍);②美国电子工程师和发明家中村修二(2014PH33,2000年入籍);③英国小说家和编剧石黑一雄(2017LI,1982年入籍)。 注2:东京教育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Education):其前身是1872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日本首所师范学校),后相继发展演变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886-1952年存续)和东京文理科大学(1929-1962年存续),1949年更名为东京教育大学(1978年正式废除),1973年从东京校区迁至茨城县筑波市后改名为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同年10与1日正式开学。 注3:小柴昌俊于1955年获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物理学PhD,1967年再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PhD,系论文博士),他向东京大学提交的博士论文是《超高能量现象的统一解读》(超高エネルギー現象の統一的解釈)。 注4: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简称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867):1868年3月2日正式开学,最初只有2名教师和77名学生,原名伊利诺伊工业大学(Illinois Industrial University),1885年更名为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1982年起正式更为现名,系美国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香槟分校是伊利诺伊大学的旗舰校区,该大学的另2所分校是芝加哥分校和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意译则是春田市)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并称为美国公立大学三巨头。 依据芝加哥大学官网统计,截至2005年,该校共拥有79位(PH=27,CH=15,PM=11,LI=3,PE=0,ES=23)诺奖得主,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则采用“81位”说,故文献[15]所称“芝大贡献了约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严谨而规范,甚为恰当(严格意义上说,只是“贡献”一词略显欠当),值得点赞。可是,文献[16]的作者在根本就不知道他人所言具體内涵的情况下就胡乱批驳,令人喷饭,只得又留下一笑谈。批驳文中还存有两大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①将“里根斯坦(Regenstein Library)图书馆”误为“里根斯图书馆”。②稀里糊涂就将杨氏诺奖辞典中哥伦比亚大学的诺奖得主人数(32位)“嫁接移植”到了芝加哥大学(22位)头上,真是稀里马虎至极,这种离奇而邪乎的错误实属罕遇(幸好此错在文献[17]中已得以纠正)。作者以这种蛮横的浮躁态度治学,实在是要不得的,因此而屡屡出错并常常误人子弟就不足为怪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