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范文

    吴琼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由此可见,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长期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破坏产生的后果,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问题;治理对策

    1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大约60%的城市缺水,因缺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 2000 亿元。近些年,松花江、沱江等流域接连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它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目前,大多数河流已经被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农药残留物等有害物质污染,用水紧张现状日益凸显。有些地方由于缺水,地表沙漠化日趋严重,沙尘暴天气频繁出现。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除了珠江和长江水质较好以外,其他河流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严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由于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汽车尾气排污、煤和石油的燃烧等原因,使大量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雨及雾霾天气,导致空气中的污染指数急剧上升。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都是只顾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的后果,这些后果必然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生物资源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农业和农村表现的极为突出,食品安全也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现代化大机器耕作和化肥的使用,使原本矿质丰富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土地肥力丧失,大规模垦荒造田,使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农业生产中化学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使害虫和益虫一同消灭了;粮食、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使生物中毒而死,生物种类减少和人类食物链的威胁最终会危害人类。

    2 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威胁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尽早找出原因,进行有效治理。

    (1)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一旦过度利用资源,想要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一旦过度利用,就意味着资源逐渐枯竭。在很多落后地区,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了我国生态文明面临巨大问题。

    (2)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我国一方面制定和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又以经济指标为评价标准,对恶化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因此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各级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私营企业主为了提高利润、减少成本,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3)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

    我国的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但目前人们生态意识不足,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从而引发了一些列的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等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倡导勤俭节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鉴于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呈现协调发展局面。

    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系。法律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生态环境才能切实的得到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一些列关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排污标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第二,加强监管力度。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并公布于众,从而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除了国家要建立环境监管部门外,各地区和每个企业也要建立环境监管部门,在进行政府监管的同时,也要进行自律监管,要实行全员监督制,使政策得到最大程度的落实。

    第三,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通过媒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在广播、电视、网络上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提高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节约资源的意识,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第四,开发新技术与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从源头减少和控制废物和污染的产生;二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求人们减少污染、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将资源循环使用,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会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举措[J].辽宁党校报,2004(04).

    [2]沈宝祥.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学习时报,2005(9).

    [3]王为东,等.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观-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深思考[J].上海环境科学网络版,2002(12).

    [4]张岂之.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思考[J].史学期刊,2001.3.

    [5]白雪涛.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6]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