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经济结构的关联性研究
范文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然后采用1952年-2014年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城市化率互为格兰杰原因,而第二产业比重仅是城市化率的格兰原因,第三产业比重仅是城市化率的格兰杰结果。最后,通过以上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率越高,一般该国家或地区经的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也较高,可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影响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再不断的优化升级。产业机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密切相关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才能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又能进一步的促进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然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逐渐上升,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产业布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的产业格局。因此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和全面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相关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都可以从量与质两方面进行相关分析,本文则侧重于从量的方面研究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关联性。从量的角度来看,城市化即是城市人口的比重,产业结构即是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中国成立到一五计划结束(1949年-1957年)是我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低,是典型农业社会阶段。第二阶段为大跃进时期(1958年-1960年)是我国城市化的过渡推进阶段,我国城市化率突飞猛进,3年的大跃进,我国城市化率提高了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1年-1978年)的停滞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城市化水平也停滞了增长。第四阶段是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基础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极严重的破坏,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平稳发展。第五阶段,为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1992年-至今),由于改革开放前10年,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基础,这一阶段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快速推进。

    从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工业化阶段(1949-1969年),该阶段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第二产业的比重次之,第三产业的比重最低。该时期,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在初步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化初期阶段(1970年-1994年),该阶段是我国工业化初期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并且与第一产业的差距在逐步的扩大,而第三产业则也开始稳步向前发展。第三阶段为工业化中期阶段(1995年-2012年),该阶段我国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维持不变,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表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快速下降。第四阶段为工业化后期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表明我国正式迈入了工业化后期的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逐渐下降,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的特点。

    二、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选取1952年到2014年的我国城市化率(y),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1)、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2)、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3),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来研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对1952年-201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进行因果分析之前,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的现象,首先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evews8.0软件,进行ADF检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城市化率、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的ADF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各变量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检验结果还表明滞后一阶的城市化率,滞后一阶的第一产业比重、滞后一阶的第二产业比重,滞后一阶的第三产业比重的ADF值都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原假设,即认为滞后一阶的各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2.协整检验

    虽然城市化率、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都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以验证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是否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Engle-Granger检验,首先分别将y对x1、x2、x3分别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下所示。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每降低1%,城市化率提高0.97%,而第二产业每增加1%,城市化率则提高0.96%,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1%,城市化率则提高1.49%,因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对城市化促进作用最高,第一和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率的影响大致相当。

    设r1、r2、r3分别为以上回归方程的残差,对这些残差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残差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比重都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分析城市化率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还需要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做进一步的讨论。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首先要确定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本文综合考虑LR、FPE、AIC、SC、HQ等准则,来确定最优格兰杰因果检验最优的滞后阶数。关于格兰杰因果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确定的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4格兰杰因果检验最优滞后阶数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率与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都为两阶,因此,我们做滞后两阶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的比重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城市化率与第一产业的比重是相互影响的。而第二产业比重是城市化率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率不是第二产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比重是单向影响的,即第二产业比重影响到城市化率,而城市化率对第二产业比重的影响不显著。相反,第三产业比重不是城市化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城市化率是第三产业比重的格兰杰原因,即城市化率提高影响到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对城市化率的影响不明显。因此,结合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体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有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2)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有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3)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4)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助于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三、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又能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化的影响。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我国城市化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制定合适的城市化政策,不仅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还要让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的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稳定发展农业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比重与城市化率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率的提高也有利用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所以,第一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农业的发展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才能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虽然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有所降低,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但是农业产量,农业产值的绝对量的稳定增长,才是健康的产业调整,健康的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否则只会出现像1958年-1960年一样的城市化过渡推进的现象。这种过渡的不健康的城市化推进或产业结构调整,一定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愿意面对到的。因此,要坚定不移的稳定的发展农业生产。为了提高农业的产业,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一,要正确的认识目前我国严重农业发展形式,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第二,要坚定不移继续实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不能让谷贱伤农的现象发生,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农民对国家制度、对农业发展的信心。第三、要完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农产品交易中的交易成本,进而间接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保证农业生产的健康良好的发展。

    2.加快工业的转型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下,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而有助于第二产业比重的降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比重的快速增长,工业比重的下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工业产值比重降低的同时,更要注重高精端工业产品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产品,很多都是简单加工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根本不具有核心技术,因此,处于产量大、利润低的状态。为了摆脱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第一、大力发展战略新型产业,战略新型产业是未来世界竞争的核心产业,只有大力的发展战略新型产业,才能够弥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工业生产上的差距,才能将我国变成工业强国。第二、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现阶段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只会逐年的下降,而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要保证我国工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只有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腾出更多资源为高精尖企业的发展。同时,淘汰落后的工业企业,有利于提高城市化的质量,随着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又会促进对落后工业企业的淘汰。在这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三、促进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我国的工业产品,很多在国外被称为山寨货,被当作劣等品、次等品的象征,这也是虽然我国的工业产值可以傲居全球,但是工业利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少的可怜的原因。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的生产技术,因此,要大力鼓励我国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3.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是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标志,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龙头军,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在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中,不能只关注第三产业发展的量,更要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的质。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大量劳动力的就业,更能够提升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因此在第三产业发展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它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另外还要考虑到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效益。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一下几方面。第一,改革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生产总值,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更是对居民思想观念、能力素质的改造。因此,在第三产业管理中一定要去除掉官僚主义作风,消除掉行政管理体制,为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以市场为导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发展。第三、改变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重视服务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宗平,吴思思.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水平提升间互动关系研究[J].城市观察,2014,06:67-76.

    [2]周莉萍.城市化与产业关系:理论演进与述评[J].经济学家,2013,04:94-99.

    [3]Sylvette Puissant,Claude Lacour.Mid-sized French cities and their niche competitiveness[J].Cities.2011(5):11-13.

    作者简介:李成全(1991- ),男,汉族,籍贯安徽,硕士在读,兰州大学,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