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企的“一带一路”
范文

    姜懿翀

    高朋满座,群贤毕至。

    备受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5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主题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齐聚一堂,就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一带一路”是迄今为止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自2013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之后,推进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已获得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在此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共达成了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国承诺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進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等重要措施,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一系列务实举措受到普遍欢迎,为共享发展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信心与力量。

    面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期,嗅觉敏锐的中国民营企业,早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诸如华为、华立、正泰、联想、三一重工、吉利、红豆、万达、美的、力帆等一大批着眼全球、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作的优秀民营企业。

    据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直接投资将超过7500亿美元,出境游客将超过5亿人次。对此,不少民营企业纷纷表示,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新的阶段,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它们将结合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知名度,在“走出去”和国际化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不少国家的营商环境在逐渐的改善,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民营企业难免还会遇到地缘政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商业环境等诸多挑战和风险。如何识别、规避、处理好这些挑战和风险,依然是企业“走出去”必须直面的难题和关键。

    戏份越来越重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主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虽然目前央企仍然是“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但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央企为民企“走出去”创造了完备的路线、交通、资源、产业园区等基础条件,已形成了“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格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的戏份儿已经越来越重。数据最有说服力,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76.3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比81%。此后,国有企业占比逐渐降低,非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至9382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50.4%,非国有企业占49.6%。

    可以这样说,近年来民营企业逐渐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之后,众多民营企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高效的决策效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寻求“走出去”的机会和模式。

    据有关机构统计,2014-2016年,沪深两市共有953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提及“一带一路”合计1652次,其中民营企业家,占比43.65%,几乎与国有企业平分秋色。

    从业务来看,上述416家民营上市公司中,海外业务涉及建筑、能源、汽车、通信、环保、农业、钢铁、交通运输、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信息技术、有色金属等诸多行业和领域。

    根据深交所综合研究所5月12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市1870家上市公司中约284家以不同方式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其中民营企业约199家,占比高达70%。从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数量较多。

    不仅参与的公司数量惊人,更为可喜的是,海外收入在这些企业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据了解,在被统计的416家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中,有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比如,2016年TCL集团实现营收1065亿元,海外营收占比接近50%。2016年美的集团实现海外收入640.1亿元,海外收入占公司营收的比例达。宝鹰股份2016年签订的海外订单占全年在手订单的近一半,总金额近70亿元,同比增长300%多。2016年三一重工实现国际销售收入92.86亿元,今年一季度海外销售额同比增长;海外销售已经占到三一重工销售总额的40%以上,其中70%-80%的销售业绩来自“一带一路”区域和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企业恰逢一个“走出去”的高潮,无论是农业、矿业,还是制造业、服务业的投资都开展得风生水起。诚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所言:“民营企业实力日益壮大,‘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

    参与方式多种多样

    在“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广大民营企业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

    据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组组长朱振鑫等人总结,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主要有这样四种方式:产品和服务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设立工业园区实现抱团“走出去”,以及设立海外子公司、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并购投资。

    企业在跨国运作中最基础的模式是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直接将产品出口到国外或进口国外产品和服务,开拓海外市场,拓宽销售范围。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方式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企业跨国运营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

    在海外进行工程项目承包也是比较常见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之一,同时通过劳务合作等方式向海外输送人才。央企国企在对外工程承包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民企可采取与国内企业合作进行项目股权投资、通过企业联合体的方式在外设立工程公司、与海外企业合作设立中外合资企业等方式。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2014年,寶鹰股份通过控股子公司印尼宝鹰与印尼柯世模公司签署“钻石”建筑群工程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提供咨询、规划、设计、施工等个性化的开发建设整体解决方案,项目总金额为1.613亿美元,毛利率达44%,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9%。

    华西能源先后与瑞典、德国、巴基斯坦、泰国、塞内加尔等多个国家的公司签订EPC总包合同。仅与非洲能源公司签署的《塞内加尔AESA3×120MW洁净高效电厂EPC工程总承包项目授标函》合同,总金额就高达5.7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4.96亿元),约占公司2014年度经审计营业总收入的106.96%。

    第三种方式是设立工业园区实现抱团“走出去”,这是目前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较为推崇的方式。通过实力较强的民企牵头投建境外产业园,带领更多的企业抱团“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截至2016年11月,中国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园区,共吸引421家中资企业入驻,总投资约213亿美元。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牵头投资建成当地最大的经济特区西哈努克港特区,以纺织服装、箱包皮具、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为主。目前占地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已建有148栋厂房,吸引了103家企业入驻,其中包括家中资企业。园区未来将吸引包括金融和高科技企业在内的300家企业。

    分析人士评价称,这些产业园不但满足了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还成为有意“走出去”开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落脚地”,便于中资企业借这些经济平台迅速融入当地市场,减少了“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风险。

    第四种方式是设立海外子公司、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并购投资,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内产能转移或者合作获取新发展空间、获取海外优势资源和技术、凭借优势技术品牌实现全球化布局。华为、海尔、美的、万达、联想、正泰、中国华信、力帆等知名的民营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这种方式。

    比如,华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地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进行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有7.6万名。华信在法国、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地中海、黑海周边国家拥有1100多座加油站和上百座油库中转站,在欧洲形成了炼化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油气终端。

    在2016年成功收购GE家电后,海尔已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基地、7个工业园、24个制造工厂、24个贸易公司,初步形成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全球化品牌战略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美的集团在9个国家建立了12个海外生产基地,分别位于越南、白俄罗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日本等地。美的在去年先后并购了日本东芝家电、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和意大利商用空调企业Clivet。根据美的集团定下的年2000亿元的销售目标,其中海外市场的贡献率将提高到50%。

    根据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发布的报告,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本身在自然资源、经济、政治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上市公司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主要业务方式也各有侧重。中亚地区以工程项目的承包建设为主,东南亚地区主要以出口产品、项目建设和设立海外生产基地为主,南亚地区以项目承包建设为主,欧洲地区以收购资产、设立研发基地为主。

    站在新的起点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提振了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少民营企业纷纷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带一路”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将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它们将结合自身的优势,加快布局,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早在1999年,新希望集团便在越南胡志明市建成了第一家海外工厂,并在印尼、菲律宾、孟加拉、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站稳了脚跟。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将加大海外投资力度,尤其是做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选址布局。

    据美的集团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美的集团计划进一步加速全球化步伐,将采取三大措施扩大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规模:一是建立印度工业园区,扩大亚非市场;二是扩大与白俄罗斯企业合作规模,辐射欧洲市场;三是进一步有效推进在全球产业的布局与并购拓展。

    大连万达集团过去很多海外项目和投资集中在欧洲、北美地区,该公司董事长王健林表示,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未来公司的海外发展战略将更多地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国家,尤其是亚欧非地区。

    自1998年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以来,力帆集团的产品已远销全世界117个国家和地区。谈及“一带一路”战略,力帆集团进出口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泽军表示,集团正处于深化“走出去”的阶段,参与“一带一路”,不仅要辐射带动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也要更多地走入发达国家。他透露,力帆力争用1-2年时间,走入欧洲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

    电力和能源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线缆行业的领军企业、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表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贸易提供了新机遇。远东将结合自身优势,把规划设计、智能产品供应、EPC工程总承包及能效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能力“走出去”,在多个领域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

    “行胜于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和闭幕之后不久,蒙牛乳业、太平洋建设、苏宁、海航等知名民营企业随即进行了新的战略布局。

    5月14日,蒙牛乳业与白俄罗斯JSC“Meat & Dairy Company”公司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未来两家企业将就乳制品的相关贸易开展多项合作。这将为蒙牛盘活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多元资源提供更多的助力。

    5月15日,太平洋建设、中铁国际集团、乌克兰基辅市三方签订关于基辅市4号地铁线建设项目共约20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央企与民企联手“走出去”的典型合作案例。

    5月16日,苏宁与捷克贸易促进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式上线阶段性成果苏宁易购“捷克馆”。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一带一路”就像是机遇发电机,为企业打开了无限的空间和机遇,苏宁和捷克的合作仅是一次开始。未来,他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延展更多的业务交流、带动更多的企业发展,争取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项目合作的标杆。

    5月18日,海航集团物流板块正式落户陕西,这将为西安打造“一带一路”航空物流枢纽、建设中国“孟菲斯”发挥重要带动作用。海航现代物流集团董事长兼CEO张伟亮表示,下一步海航现代物流还将以西安为全球货运航网中心枢纽点,打造全球主要骨干航线,将洲际通路进一步扩张。据透露,未来海航的机场业务将拓展到100家,目前正在商谈的很多机场业务都在“一带一路”沿线上。

    ……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往前推移,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推出“一带一路”的相关战略和项目,从而推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和国际化的步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贡献更多力量。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完以后,将会出现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高潮。

    风险和挑战

    虽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虽然“走出去”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是,民营企业依然面临着地缘政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商业环境等诸多挑战和风险。尤其是不少企业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准备,在“走出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民营企业要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进一步增加风险意识和提高防范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高辉清分析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企业层面三大风险。其中,社会层面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政府风险和文化风险等;经济层面的风险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險和市场风险等;企业层面的风险包括企业管理风险、成本变动风险、信用保障风险、结算索赔风险和资源品质风险等。

    不久前,万达集团放弃欧洲老地标建筑西班牙大厦改造项目,就是政治风险和文化风险的典型案例。2014年6月,万达集团以2.65亿欧元收购交割“西班牙大厦”。拿下该项目后,出于安全考虑,万达提出了重建方案,该方案也得到了当时西班牙执政党人民党的支持。

    但在2015年的地方选举中,人民党失势,新上台的左翼政党“今日马德里”执政后否决了前任市长对万达的承诺。改造工程由此陷入了僵局。在经过多轮沟通无效之后,万达于去年11月3日出售了西班牙马德里项目。根据万达的估算,此笔投资共产生亏损净额约1.1亿港元。

    并购虽然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方式,但是海外并购要想成功的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业内总结出的海外并购的“七七定律”:70%的海外并购可能是失败的,海外并购有70%的失败原因是受制于文化。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TCL早期海外收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非常值得中国其他企业借鉴。李东生认为,当初收购汤姆逊项目之所以结局不佳,其实对产业转型的误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时,汤姆逊在CRT技术和DLP技术的储备都是世界一流的,TCL并购时认为LCD液晶技术至少还要5-6年才能取代CRT。不过,事实却证明LCD液晶才是主流。对技术革新的误判,使得收购汤姆逊的作用和意义大为降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在液晶电视上的供应链布局,这使得TCL彩电业务在其后的几年都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

    近期,还接连发生了万达终止并购传奇影业、安邦终止并购喜达屋、中联重科终止并购特雷克斯等案例。这些大型项目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一旦项目被终止,带来的损失一般都不会太小。

    对于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和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认为,最大的风险是不了解,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很多方面不了解。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又要去做投资和业务,自然需要十分的谨慎。

    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税务体系、信用体系等,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很多风险。企业“走出去”

    必须了解东道国法律制度、税收制度、外汇制度、劳工问题、政府审批程序等诸多信息。尤其是一些“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政府腐败和商业诚信缺失而导致的投资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据媒体报道,中亚某国为了刺激企业加大投资和吸引更多投资者,曾出台了返还投资企业30%项目建设资金作为招商优惠政策。但对于该笔资金,该国财政部、州财政和市财政拨款等,都没有给出具体实施细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在该国投资的中国民营企业拿到该补贴,优惠政策成为了一张“空头支票”。

    更为恶劣的是,极个别国家的检察院、工商局、移民局、卫生、环保等政府职能部门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到企业进行所谓的“检查”,而实质上就是去企业敲诈,不给钱它们就不走,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巨大的额外支出和成本压力。

    此外,融资依然是困扰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老大难问题。国内新增出货量第二大的风机设备制造商远景能源副总裁田庆军表示,项目的融资主体大多为持有项目开发权的国内外企业,无法在项目融资中获得相应国家主权担保,而其本身公司规模又不足以为项目提供足够的企业担保。虽然目前中国国内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可以提供这种项目融资,但针对海外项目较欧洲和日本的银行和基金在审批周期、贷款利率、选择多样性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以海外并购融资为例,即使是上市公司,其海外并购的资金来源绝大部分靠的是自有资金或境内非公开发行的方式。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由于缺乏境外并购金融工具、缺乏相应信用评级数据、对国际金融市场不熟悉等原因,在海外市场融资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至于那些非上市公司,尤其是实力比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则要更加困难了。

    田庆军呼吁,希望中国的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能加大力度和灵活性,对中国品牌的风机出口提供类似于德国和丹麦KFW、等银行低息且灵活的融资产品,助力本国企业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提醒,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传统的商业风险,而是非传统的非商业风险。非商业风险有地缘政治风险、社会责任风险、环境责任风险,但很多企业忽略了合规反腐的风险,这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新动向,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如何更好融入“一带一路”

    虽然风险重重,但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赵磊看来,风险当然要充分重视,但对中国企业而言,不“走出去”的风险更大,关键是企业自身要做好准备、项目要选好。应该看到,水深、浪急、风大的地方恰恰是产好鱼的地方。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企业应更为积极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对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赵磊认为中国企业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企业软实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以及品牌建设方面率先发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方面,提升企业跨国指数,在全球布局、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同时,要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品牌战略,让品牌、品质等软实力助推中国企业赢得民心、赢得市场。

    二是要重视法律、传媒、金融、会计、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中国企业要补足专业服务业的人才短板,在理念上要真正认同专业服务业的价值。

    三是要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协调联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有企业是主力军,民营企业是生力军,两者缺一不可,需要协同发展。中国企业之间要避免排挤、诋毁、压价等不良行为,要共同打造“中国企业”这个金字招牌。

    对于企业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赵昌文也给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他认为,企业首先要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和优势是什么,重点是什么。“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多数“一带一路”的国家还处于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阶段,对中国企業来说有很多投资的机会,但得选好项目,选好地方。

    第二,企业自己要有足够的能力,特别是国际化运营的能力要足够强。企业“走出去”,盲目地、光靠运气是不行的。就算有很多机会,没有能力也是抓不住的。况且很多发展的机会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开拓的。

    第三,企业既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文化习惯,也要注意防范风险。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建厂,遵纪守法、尊重文化是基础和前提。而且,要尽可能与当地企业合作,要双赢、多赢,不要只想着自己赚钱,把负担和麻烦都留给人家。

    在具体的操作上,来自实体企业的大佬们关注点则更有侧重,不像专家们所谈的那么面面俱到。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创新思路,要根据所在国具体国情,采取“一国一策”、“一城一策”,不能简单照搬中国既有的商业模式。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则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必须更有担当。“一带一路”走的是技术、走的是品质、走的是创造。企业家要有担当,要用产品说话,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告诉人们中国制造并不是低质低价,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则认为,首先,抱团出海是企业“走出去”的最佳方式,有助于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降低配套成本。企业“走出去”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要从环境安全、地理位置、投资保障、发展机遇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比较,详细考察,选择适合自己产业发展的投资地。

    其次,“走出去”一定要遵从东道国法律规章,规范操作。同时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做到“入乡随俗”。第三,要做负责任的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政府、当地人民实现共赢发展。

    蒙牛乳业总裁卢敏放也强调,“一带一路”是一个“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重大命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始终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和文化传统。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则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三不”建议:一是不要骨肉相残,不要中国人打中国人;二是不要做一锤子买卖,市场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是不要只出口不进口。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也表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海外投资,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市场特点,并与中国企业的优势结合进行谋篇布局。

    对于如何规避风险,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标建议:一是企业可以抱团“走出去”,相互之间保持沟通,通过沟通来规避风险;二是寻找一个优秀的当地合伙人,共同规避风险;三是与政府进行充分沟通,建立一个充分沟通的平台。

    扶持鼓励还需加力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我们还需进一步在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发力。

    针对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商务部前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环境支持和安全支持,要不断优化双边经贸环境、保证境外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另外,还要调动地方政府和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建议,政府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支持首先要聚焦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包括向企业提供东道国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安全状况等信息,帮助企业在获取投资机会的同时规避投资风险。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则认为,配套资金是制约“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关键问题。这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更需要以战略发展撬动社会资本力量,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他建议,国家能够在立法规范、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支持、自贸区创新实践以及相应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哲也认为,金融支持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前提条件,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层次、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对外投资、工程承包、贸易融资等资金需求,让企业走得远;另一方面,通过创新金融工具,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汇率风险、出口信用保险等风险管理的需求,让企业走得稳。

    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应该在三方面为企业减负:一是在政策上对“走出去”的企业给予更多的倾斜,包括税收的减免;二是给予企业培训;三是给予企业项目的指导。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未来还需建立一个对外合作协调的机制,并建立一个集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安保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制。

    结合中国风机制造企业“走出去”遇到的困境,远景能源副总裁田庆军表示,希望能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主导优势。对融资、投资和认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推动相关单位共同寻找对应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制定鼓励整个风电产业链“走出去”的政策;逐步探索中资银行、融资租赁等金融行业和保险业对海外风电项目纯项目融资的运作机制;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政府在外汇管制、融资方案、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高辉清认为,要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他建议,可依据政府有关政策,帮助建立行业内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机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可利用国际交流的网络渠道和行业常态联络机制,为企业提供服务。在重大境外投资和并购项目,充分发挥协会的专业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在5月14-15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夕,我国同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一批“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文件和多项合作协议。本次论坛共形成270多项成果。其中,在對接政策和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新举措。

    在企业高度关注的融资层面,中国宣布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为“一带一路”有关合作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对此,一些民营企业家表示,希望有关方面在落实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过程中,能够对国企和民企一视同仁。

    总之,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政府、产业界、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半官方政策实施机构、市场化服务机构共同努力,建立起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多元一体”服务体系,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