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范文

    郭万超

    当前,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这一命题存在两种观点。以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极力主张市场化、自由化,否定国家干预,认为政策无效,政府的功能是弥补市场失灵,并不需要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内,一部分受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影响比较深的经济学者也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提法存有异议。但是,西方发达国家许多接近实践层面的经济专家和非主流经济学者都十分注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在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也强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其实,国家是否需要经济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对政府功能的认识,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政府主导制定和实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或者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在经济学中一直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对于政府功能,必须超越旧的无政府主义和干预的区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国家表现不同。比如,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和在正进行经济追赶的后发国家其作用就不一样。正确的选择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寻求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最佳结合。和政府功能的复杂性相对应,集中体现政府意志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中国经济属于追赶型后发型,发展战略比发达国家更为重要。早在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Paul·Kennedy)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中就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但是,保罗·肯尼迪又极其深刻地指出,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是与中国领导集体制定并有力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密不可分的。中国要想实现自己下一步发展目标,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并调整自己的战略实现方式,让市场更多地发挥作用。下面具体阐明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及其对中国的特殊作用。

    第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作用不同而已。否认政府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主张。其实,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并不能完全反映不同时期的不同国家的政府及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际作用。自17世纪到20世纪的长期历史发展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国家意志从来是在经济过程中最强大的力量,可以说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几乎是国家意志左右经济发展的历史,国家奉行不干预无非也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尽管对政府作用的争论没有停止过,但政府规模和职责范围仍然是大幅度的扩大了。在IMD(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和WEF(世界经济论坛)对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中,政府作用和绩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政府的功能并不像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所论证的那样,仅仅是对市场拾遗补缺,它还具有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职能。

    当然,不同国家的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目标有很大的不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式方法也不同。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及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就比现在更为明显。虽然英国统治者在1776年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而欢呼,但英国政府并没有按照斯密的说教去办事。英国人让自己多如牛毛的法律、制度,甚至带着血腥的政治指挥着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保持自己的经济强势,而对外却向美国和其他国家大力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政策,这显然是一种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的表现。当代世界各国也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号称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也在以保持“全方位”的全球领先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冷战结束后,美国在纺织、钢铁业、汽车业、电子消费品、家用电器以及电信等行业失去了全球统治地位。于是,它一方面借助关贸总协定机制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区保护和推动自己经济的发展;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创新战略全方位提升国家的科技和经济水平。尤其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举起振兴美国经济的旗帜,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将科技与市场相结合的项目,继续进行官、学、研合作创新研究项目,实现“小政府、大投资、强国家”等等。在其他国家,政府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更为显著。可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抽象理论并不完全符合各个国家的现实,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

    因此,中国要在经济上追赶发达国家,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制度、内外环境、经济发展的任务等,并借鉴各种经济理论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

    第二,各个国家的领导层和许多经济学者也都十分重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不管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怎样从理论上论证市场化、自由化的合理性,怎样反对国家干预,各个国家的领导集团还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非常注意从战略上来考虑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他说:“我们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都是管大事的人,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在《邓小平文选》中,大量使用了“战略”、“发展战略”这两个词汇。另外,邓小平还使用过“根本发展战略”这一用语,大体上就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发展中国的一整套路线和方针政策。

    西方许多非主流经济学者也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合理性提出非议。美国的菲利普·科特勒認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高瞻远瞩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他还认为应当“对积聚国家财富的问题采取战略规划的方法。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必须具有远见卓识和使命感,他们应当努力通过所制定的政策和国家的结构为全国每天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胡鞍钢认为:“能否把握21世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以此为指导制定适当的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最大的成功是发展战略的成功,反之,最大的失败是战略上的失败。”

    第三,后发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收敛,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制定符合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从现代化角度看,可以分为先行国和后发国。后发现代化国家也被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比发达国家更重要。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发展形势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用100年、200年来发展经济才达到目前的水平。在一两百年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组织、制度安排因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变迁,由于时间较长,许多变革可以依靠自发的力量来完成。因为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过3%左右。但是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可以达到10%左右,世界银行1991年的《世界发展报告》的资料显示,英国从1780-1838年用了58年,美國从1839-1886年用了47年,才使人均产出增加了1倍,而我国从1977-1987年只用了10年人均产出就增加了1倍。发达国家用100年、200年时间走完的路程,我们希望在30年、50年里面走完。既然如此,那么物质资本的积累、要素禀赋的提升、产业结构的提升、生产活动的特性都会变得非常快。这种状况下就会有很多社会组织、金融安排等属于比较接近上层建筑方面的制度需要随之发生变革,由于制度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这种变革如果单靠市场来提供,那么将会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后发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必须进行剧烈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政府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自己的特殊发展规律。但在启动现代化方面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相似之处。从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后发现代化国家要有效推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一个明智而有力的政府,而不在于它是民主还是集权。因此,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启动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当然,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民主是政治体制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其发展进程必须根据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第四,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其强有力的政府推行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发生其他转型国家那种政治剧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在于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国政府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不是一个外来力量强加于中国的傀儡政权,而是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最终脱颖而出的政治形态。这使它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尤其在改革的最关键阶段,这个制度的创建者仍然执掌政权。改革是一个破与立结合的过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是一场革命,其间要克服的难题很多。中国政治的品性,使它在改革这场宏大的变革中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应对各方面的挑战而制定和推行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五,经济发展战略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从当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看,中国急需经济发展战略指导。

    一是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全局性、方向性、长期性的总体谋划,它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然而,它对大国的作用更大。对于小国而言,由于其国家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其战略规划层次比较低,战略目标、战略环境、战略手段等都简单明了,因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比较简单。然而,大国却不一样,与小国相比,大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国际地位特殊,更需要全盘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就要在以经济科技为重点的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大国战略设计与小国战略设计具有本质的区别。这正如动物世界中大象的战略战术绝不同于小鼠的战略战术,拳击比赛中矮小选手的战略战术必然不同于高大选手的战略战术一样。从国内战略来看,大国的发展就存在如何协调地区发展的问题,如何实施正确的人口战略的问题等等。可以说,大国的生存和发展要比小国复杂的多,也就更需要治国安邦的大智慧。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日益突出,也就更需要完备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的关键时期。公元元年至1800年,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1949年,中国经济迅速衰落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50年至今,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比较成功地发动工业化、现代化,追赶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与贸易中的比重再次上升,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的观点,1950-1980年是中国经济准备成长期;1980-202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期,即经济起飞时期;2020-2050年,中国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强盛期,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国际国内形势看,21世纪初的前20年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中国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的腾飞。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的互动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高度自给自足的比较封闭的社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相当弱,其外贸进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相对小。按1990年美元价格计算,195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63.4亿美元,占世界出口额的1.69%;而后中国这一比重不断下降,到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0.65%。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对外开放,外贸进出口额逐年迅速增加,中国从一个基本脱离世界的十分封闭的发展模式向加强与世界联系的全面开放的发展模式转变。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实际上,伴随着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历程,全面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冲破自我封闭走向世界的过程,亦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深刻把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当然,融入世界必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中国人看来,21世纪最初的20余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而在世界看来,这是面对中国经济崛起必须做出及时调整的重要时期。从历史上看,大国的经济崛起无一例外地导致对外扩张和战争,形成对和平的威胁。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领头雁受到的挑战和压力最大。在国际社会,各种对中国发展方式、发展影响、发展结果的猜测、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尽管其中有积极客观的认识,但以美国为首的现有大国对中国却坚持以遏制为其战略基点。所谓“中国威胁论”、“围堵中国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此,改变内向的思维方式,以世界眼光来思考中国的经济发展,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的互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处理好兴起与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要求中国领导人以理性的思维,以历史的眼光,站在全球的制高点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

    四是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有了一个科学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就有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团结奋斗的基点和前进的方向,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同时,一个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也为我们制定中短期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了依据。党中央在制定“六五”计划时,就是与20世纪末的小康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1985年在制定“七五”计划时,又考虑到下世纪的发展目标。英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古德曼曾评论说,“七五”计划是中国第一个详细、具体和明确的计划,这显然与中国有了一个长期发展战略有关。“八五”计划、“九五”计划与“十年规划”,都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