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的农村老人自我养老问题探析 |
范文 | 曾逸群
摘 要: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本文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对湖南省桑植县S村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村老人自我养老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以及自我养老方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与积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改善脆弱性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家庭保障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日常生活照料、满足精神慰藉需求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地优化策略。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 农村老人? 自我养老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2]。 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另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3]。可见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的数量更加龐大。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养老弱化、社会养老缺失、城乡差距较大的背景下,农村老人养老所面临的困难更多,形势更严峻,妥善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事关亿万农村百姓的切身利益,也事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当前,研究我国养老问题的学者有很多,其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各有差异,但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贫困山区老人的自我养老问题的却少之又少。故本次实地调研以农村老人自我养老为课题,调研地点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S村。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是国家级贫困县。 本次调研的样本点位于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西部。调研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的方法进行。调查对象为S村全村年满60岁的老人。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个案来探寻农村自我养老模式的优化对策[4]。 1 概念界定 养老保障主要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5]。根据穆光宗提出的“养老支持力”划分标准,养老方式主要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6]。家庭养老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保障。社会养老则主要由社会养老保险、离退休金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保障来满足养老需求。 而自我养老到底该如何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意见,穆光宗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上自立;刘从龙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理;陈赛权认为自我养老就是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理,精神上自强[7]。 综合考量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本文将自我养老的概念界定为:自我养老是指老年人的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大需求均主要依靠老年人自己来满足的一种养老方式。 2 可持续生计理论概述 可持续生计主要用于研究贫困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报告首先提出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把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8]。2000年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建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对后来的可持续生计实证研究起到了引领性作用[9]。 如图1所示,可持续生计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转变、生计策略和生计输出5大部分组成[10]。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脆弱性背景构成人们生计的外部环境,对生计资本有着直接影响,是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基础[11]。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核心。它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五大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五种生计资本可以相互转化。结构和制度通过影响人们配置和利用生计资本、选择生计策略,进而影响最终生计输出。生计策略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其生计目标,对生计资本进行配置、利用和选择经营活动等一系列方法和策略的总称。生计输出是生计策略或目标的实现或结果。 可持续生计理论为研究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运用可持续性生计方法,有利于在开展实证研究时准确分析农村老人的生计资本、主要生计活动之间的连接和资源的流动及主要生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合适的切入点,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法,从而让老人们从自身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出发,选择与自身实际情况更匹配的养老模式。基于此,本次研究活动以可持续生计框架(SLA)为理论基础。 3 S村老人自我养老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现状分析 3.1.1 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S村总人口为2149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388人,占总人口的18.04%,这个数据已经远远超过国际老龄化10%的标准。 3.1.2 生计资本比较匮乏 从自然资本来看,S村共有耕地1801亩,林地5796亩,人均耕地为0.838亩,人均林地为2.697亩,说明S村人所拥有的自然资本并不富足。从受教育的情况来看,被调查的老人中,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占48.84%,小学文化的占37.21%,初中文化的占9.3%,高中及以上文化的占4.65%,说明S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人力资本亦处于劣势。经调查了解,S村老人所拥有的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比较匮乏。 3.1.3 采取自我养老模式养老的比例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S村采取自我养老模式进行养老的老人比例高达80.39%,采取家庭养老的占19.61%,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占比为0。 3.2 主要问题 3.2.1 经济供给保障不力 据调查数据显示,S村老人的收入情况如下:从收入来源来看,主要包括土地收入、低保和救济金等社会养老福利、子女提供赡养费、打零工收入及其他收入,有退休金或积蓄的很少。 此外,自新农保政策实施以来,老人每月可领取103元的基础养老金;从每月总收入来看:0~200元的占13.73%,200~400元的占27.45%,400~600元的占13.73%,600元以下的占54.91%,600元以上的占45.09%,可见其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 S村老人的消费情况如下:从消费结构上看,老人的消费支出占比最大的分别是水电气等生活资料消费和医疗保健消费,其次为人情往来消费以及购物支出;从每月总花销来看:0~200元的占15.69%,200~400元的占33.33%,400~600元的占19.61%,600元以下的占68.63%,600元以上的占31.37%,可见其消费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3.2.2 生活照料严重缺失 一是日常生活照料不周。据调查,S村的老人中,日常生活主要由自己或配偶照料的占96.08%,由子女照料的占3.92%;老人生病时由自己或配偶照料的占74.51%,由子女照料的占25.49%。 二是身体健康保障不力。受经济、交通、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老人生病时的治疗及时率和抢救率都不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很常见;许多老人劳动负担过重,他们既要通过劳动挣钱来维持生计,又要忙家务,自己照顾自己,劳累而又孤寂。 3.2.3 精神慰藉不能满足 一是情感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许多子女养老观念落后,认为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有零花钱”就是尽孝了,忽视了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他们有的很少花时间去陪伴老人,与老人沟通不多;有的办事武断,处理家务事不与老人商量,不顾及老人的想法;有的甚至因为一些家庭小事而与老人产生隔阂。受交通、身体状况、代际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农村老人的社交圈和情感交流范围相对狭窄。据调查,S村老人平时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比例高达80.39%,有高达35.29%的空巢老人与女子缺乏交流。 二是精神文化活动极度匮乏。农村的娱乐活动场所、图书馆、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和健身场所等精神养老服务设施稀缺,志愿服务组织、读书社、书法协会、乐器协会、棋牌社、健身协会等组织机构严重匮乏,老年人的文娱活动无人组织。 三是缺乏自我精神养老。许多农村老人终其一生就是靠苦力来维持生计,盘家养口,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更遑论精神自养了;有的常常会为自己的健康、养老、家庭关系等问题产生焦虑和担忧,性格内向,存在自我封闭的现象。据调查,S村有21.57%的老人遇到烦心事时不会找人倾诉。 3.3 原因分析 3.3.1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日渐弱化 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正在逐渐减弱,家庭对老人养老的支持力正在持续下降,许多农村空巢老人不得已由家庭养老模式转而选择自我养老模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致使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常年外出务工,这种子女与父母长期分居的状态既容易导致双方感情疏远亲情淡化,也是老人经济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上得不到悉心照料、精神慰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 二是农村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农村青壮年夫妇的家庭负担加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2+1+4”和“2+2+4”型家庭结构正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结构的主流,1对青壮年夫妇既要抚养1~2个小孩,又要赡养夫妻双方的父母,无论是财力,还是时间和精力,均难于应付。 三是享乐主义和社会不良习气的强烈冲击,导致许多人的利益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赡养父母的责任感降低。 3.3.2 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一是养老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新农保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许多村委会却无力为本村老人参保提供集体补助;新农合往往存在小病门诊不报销、报销程序繁琐、异地报销难、报销比例不尽合理等问题;农村低保针对的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农村五保针对的是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这两项制度所保障的对象都不包括有子女却长期独居的空巢老人。 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和产业发展滞后。公立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且只有孤寡老人才有资格入住,导致了供给不足和空巢老人想进却进不了的尴尬境地。比如:S村有一个公立养老院,却因入住门槛高而无人入住,目前该院处于闲置状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民营资本因投资风险而对进入农村养老行业的积极性不高、因入住费用高而导致想入住的人承担不起费用、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 三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不健全,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是养老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12]。但该法律并没有就违反这一法律条文的个人和企业应受到怎样的处罚以及应采何种措施来促使其履行义务做出详细说明,可操作性不强。 3.3.3 物质和经济保障水平低 一是脆弱的环境和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受知识、体能、健康等条件的制约导致农村老人自我创收的能力和数量非常有限,从而导致收入水平低。 二是养老储蓄严重不足。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老人中有积蓄的人很少,即使有的人有点积蓄,也是靠牺牲其消费水平换来的,且数量极为有限。据调查,S村老人中有积蓄的僅占3.92%。 三是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和国内物流成本的上升致使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价格相对处于低位,从而导致土地的收益率降低,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耕地撂荒的现象;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不少耕地,使得农村可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农业产出率下降;土地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村土地难以进入市场。 这三重因素的叠加导致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 四是来自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明显不足。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收入低,家庭负担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主要原因;少数子女或家庭其他成员扶助和赡养老人的意识降低,不愿意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S村仅有33.33%的子女向老人提供赡养费,仅有23.53%的老人主动向子女索要生活费。 五是外来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为老人养老提供的经济支持很少甚至没有;政府对农村养老的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对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持不多。 4 农村老人自我养老的现实基础与积极意义 4.1 现实基础 4.1.1 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是自我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长久存在的重要内在原因和重要现实基础。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伦理价值和精神价值两个方面。老年人是维系子女之间、家族成员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老年人在经验和民间技艺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积累了比较深厚的人脉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13]。 4.1.2 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客观现实,是农村老人不得不采取自我养老模式的又一现实基础。许多农村老人除了选择自我养老,已经别无选择。 4.1.3 许多农村老年人有强烈的自我养老主观意愿 由于生活习惯或代际关系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老人更愿意自我养老。据调查,S村有43.14%的老人更倾向于自我养老模式。 4.2 积极意义 4.2.1 有利于满足老人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14] 老人们通过种田种土、饲养家禽家畜、务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既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能收获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尊严和社会地位。 4.2.2 有利于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自我养老可以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节约社会成本,缓解财政压力,降低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程度,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4.2.3 有利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 一是有利于弱化传统的“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思想;二是有利于养老观和消费观的转变。当人们有了强烈的自我养老意识,他们就会在年青的时候努力工作,控制消费,减少浪费,为今后的养老而积累财富。 5 优化策略 5.1 改善脆弱性环境,增强抗风险能力 一是优化出行环境。加强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实现水泥(沥青)公路通达到每一个院落;加强农村公共交通建设,确保每一个村每天都有班车方便出行;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及时消除各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加强对各类车辆特别是农村客运车的安全监管。 二是优化生态环境。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生态乡村;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打造干净卫生乡村;加大对农村各类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力度,打造安全宜居乡村。 三是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通信、电力、水利等各项基础设施和安全饮用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优化安全环境。加强安全管理,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五是優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村民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防偷盗、打架斗殴等各类案件的发生;严格按规定落实农村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办事流程的设计上尽量简化程序,让群众少跑路。 5.2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加强对农民农业科技、新型实用技术、现代经营、电子商务等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将现代科技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实践的能力,培育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立足本地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特色种养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发展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开发“农家乐”,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 三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五是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完善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免费提供就业信息,为农民就业牵线搭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生根,以增加就业岗位。 六是增加土地收益,提升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营效益;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机设备,提升土地的生产效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资本化,通过科学的土地流转模式来增强土地的使用效率和规模效应。 5.3 强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 加强敬老养老、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子女赡养父母的意识。子女要多与老人谈心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代际关系,在经济供给、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 5.4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强化医疗保障。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的建设,增添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医务人才到农村来工作,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定期为农村老人免费进行体检;建立和完善老人突发性疾病和意外受伤应急抢救机制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老人看病报销的扶持力度,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强化法律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使之与当地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相适应;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提高基础养老金方面的具体职责;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农业生产等各项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养老机构的作用。 确保每个村都有一所规模适度、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公立养老院;降低农村公立养老院的入住门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养老行业,以弥补政府供给之不足;加强对养老机构各项运转经费的投入力度;对民营养老院实行按入住人数进行补贴的制度;降低民营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除了实际发生的生活费用由老人自己承担之外,其他的各项费用均由各级财政补贴予以解决。加强对农村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一个养老机构都能为入住的老人提供贴心优质的服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杜绝应保未保现象的发生。 5.5 落实老人日常生活照料 子女要尽量将老人带在身边,以方便自己照料,若条件确不具备,应委托亲友、邻居代为照料,或安排老人到养老机构养老,并经常给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防止老年人精神空虚。村委会要安排专人定期走访空巢老人,及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健康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为老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调处和化解家庭矛盾纠纷。 各级地方政府和群团组织要组织志愿者开展关爱老人志愿服务,并形成长效机制。 5.6 高度重视并尽量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精神养老场所,比如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心理疏导中心等,让老人有一个聚集闲谈、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的场所。经常开展活动,丰富老人的闲暇生活。 按照就近、方便、自愿的原则,组建农村老年人互助协会,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利用协会平台,开展棋牌类比赛、观看影视、跳广场舞等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愉悦心情,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关江华,黄朝禧,胡银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差异及其驱动力研究——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视角[J].资源科学,2013,3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images3.mca.gov.cn/www2017/file/201908/1565920301578.pdf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 吴海蕊,赵彦飞,李园园.吉林省农村自我养老模式探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4(22). 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2015,31(01). 周翔.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南省芷江县的实证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8(04). 陈芳,陈建兰.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13,36(01). 李伟娜.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汤青.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现状及未来重点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2015,30(07). 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01). 寇淋.可持续生计文献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2(06). 朱洪革,柴乐,胡士磊.全面“停伐”背景下重点国有林区职工家庭生计研究——基于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视角[J].林业经济,2017,39(05). 朱劲松.试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自我养老模式选择[J].农村經济,2009(08). 李俏,陈健.农村自我养老的研究进路与类型诠释:一个文献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