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央行数字货币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
范文 | 周爽 刘赟 摘 要:随着数字货币试点运行的开始,中国将进入数字货币时代。近几年数字货币逐渐发展起来,比如以去中心化为主要特征的比特币与以太币,与美元等值挂钩的稳定币USDT。央行最近也要推出数字货币,本文综合各方面信息,总结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探讨了这种电子货币与传统现钞的关系,最后展望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央行数字货币;金融;支付电子货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2(b)--02 1 绪论 从货币的发展史来看,货币最初是自然物质形式,逐渐演变为金属货币,比如金币、银币或铜钱等,在交易过程中又出现纸币,最终发展成电子形态。这些变化的核心动力是为了提高货币流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就其功能而言是为了替代现在发行的纸币。从数字货币的内测图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四种功能:“扫码支付”“汇款”和“收付款”以及“碰一碰”,这些功能与普通银行功能相似。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的ATM机以及人工服务柜台使用率大幅降低,很多人基本上已经不使用现金了,银行的顾客访问量也大幅降低。纸币的印制、发行和防伪所耗费的成本也降低了。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证了数字货币的匿名性和防伪功能。传统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和用户的银行卡绑定,和传统的纸币使用还是不一样的。比如,支付宝的资金转移必须通过银行账号,是可以追溯的;而央行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可以匿名支付。 众所周知,由于现金存在防伪问题,印刷与发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在现金流动监管方面也存在很多漏洞。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大幅提升,再加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加持,许多国家都在研制数字货币,现金在支付过程中的资金流动逐渐被数字化转账所取代。一个国家的纸币占总货币量的份额不停下降,现在已经低至5%左右,而中国更是降到4%以下。 当收取和支付数字货币时,这些信息需要发送到管理钱包的第三方机构,与此同时,也要发送到央行。负责付款的第三方机构根据以上情况从数字钱包余额中扣款,并增加对央行的应付款项;负责收款的第三方机构会把相应资金注入钱包余额中,同时增加央行的应收款项。央行与第三方运营机构每天需要就数字货币当天收支情况核对汇总,同时更新双方当天款项往来产生的新信息,并记录保存钱包持有人的数字货币流通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只能掌握钱包余额变动情况,而无法知道交易对手的具体情况。为此央行必须打破惯例,为国家金融机构和财政部门之外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开设账号并办理相应的业务。 2 央行数字货币的發展历程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推出了稳定加密货币Libra,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美国为此做了好几次听证会。数字货币Libra的目的非常宏大,有自己的资产锚定物,联合了Visa、Mastercard、Paypal、Uber等金融机构,并且与政府债券绑定在一起,最终要实现数字货币时代的金融霸权,这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支付宝和微信的运营目标。 为了推出数字货币,中国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工作。从2014年开始前,央行就开始设置专门小组研发数字货币,并于两年后扩充为数字货币研究所。2019年深圳开始研发数字货币并进行移动支付试点。同年10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先生指出:央行可能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推出法定数字货币。2020年4月,央行的数字货币在农行系统内部测试检验。与此同时,苏州也开始用数字货币代替纸币发工资。 既然这样,数字货币是否会替代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和微信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数字货币替代的只是纸币和硬币,功能上与现金相似,不能代替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用商业银行中的存款进行结算,相当于存款的数字化,不能发行货币,所以央行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性能不一样,不能互相取代。 发行数字货币后支付领域会产生很大变化,未来几年内,将有三成到一半的现金会被数字货币取代。 2019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新出的数字货币将采用一种双层运营机制:第一层是央行,第二层则是金融商业机构。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公众再从这些机构中兑换出来。 由于商业银行长期打造的成熟服务体系不发生大变化,不仅会影响其用户使用,还能保持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能力。据此可以推测公众获得数字货币的流程:利用商业银行账户里的余额直接兑换或者从上级机构中领取并保存在数字钱包中。从实际操作上来看,数字货币的使用与支付宝类似,只是无需使用二维码,像现金一样可以匿名使用,不需要依靠网络和银行账户。 3 数字货币的优势 总体来说,数字货币大幅度改善了支付功能。数字货币只要装上APP就能使用,由于使用了密钥,使用起来更安全。 与第三方支付相比,数字货币多了一个重要功能,即双离线支付功能,也就是说,只要在手机上安装数字钱包,在网络信号缺失的地方,也能像使用传统现金一样,实现实时支付。例如在飞机和轮船上购买物品,或者在地下车库缴费等场景。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将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无网络的“碰碰付”作为一个不同于银行网银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的特殊亮点重点宣传,即数字货币可以像纸币收付一样,在网络信号不佳或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只要两个装有数字货币钱包的手机“碰一碰”,即可完成其支付转账。这是一种交易双方都离线的状态下完成收付的功能,算不上创新。在离线状态下的收付会产生一种名叫“双花”的风险,也就是一份数字货币被支付两次的情况,主要原因是钱包管理运营的第三方机构与央行在对账时会产生错误,所以离线收付功能的使用要受到严格限制,只能适用于小额收付。不过,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这种风险。 数字货币的另一个优势是能追踪资金的流向,从而限制了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例如绑架勒索案件中,过去只能通过纸币的号码进行查询与追踪,而除了ATM机和少量验钞机之外,很少地方会记录钞票号码,从而为追踪增加了难度。而数字货币的任何转移都会在APP留下记录,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快速追踪和取证。 4 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数字货币的关系 客观地说,大多数数字货币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与比特币比较,央行数字货币的信用由国家背书,是完全中心化的。而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由共识维护其价值。 Tether发行的USDT定位是国家法定货币与数字货币的交换桥梁,与美元锚定在一起,其风险来源主要在公司的信用没有保证,为持有者带来不确定因素。 与央行数字货币相似的国家数字货币还有委内瑞拉的石油币,与该国境内的原油锚定在一起。而欧洲也发行了数字货币CBDC,相当于方便银行与企业资金流动的稳定币。 很多人认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会影响当今货币政策。从数字货币账户以及第三方机构的钱包来分析,本质上数字货币账户只是现金账户,除了收款和付款业务之外,不能进行借贷和透支业务,也不能计付利息,所以对已有的货币政策来说,应该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 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前景展望 数字货币目前还不能承担超出传统现钞功能的应用。现钞具有四大功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价值储藏。数字货币也具有,但是如果加载额外功能,比如智能合约,将有可能使数字货币最终沦为有价票证,这会损害人民币的信誉。 央行数字货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交易优化问题,利用数字货币作为数字媒介的优势地位实现交易中产生的券款对付功能,完成数字货币与其他数字票据的互动。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系统是理想的智能合約载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的确能加强很多市场应用中的可靠性。 有观点认为,推出数字货币也会产生一些新问题,中国率先推广数字货币,会威胁到美元的国际地位,因为美元一直被当作国际结算工具。这个观点认为,中国这次推出数字货币能率先占领国际电子支付市场,从而降低世界对美元结算的依赖。Facebook推出稳定币Libra,其主要理由之一就是要与中国的数字货币抗衡。由于目前中美正在进行贸易摩擦,这种观点显然有一定道理。 但实际上,一种货币到底有何国际地位,并不取决于其具体的发行方式,而是由该国的国力决定的。央行数字货币只是提高了人民币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地位,使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但也应该看到,使用方便程度只是客户选择货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币值是否稳定、交易人员是否认可等都会影响货币的国际地位。目前只有努力优化自身的经济体系,继续增强经济实力才会更好地对抗美元霸权,不应该对数字货币的出现赋予太多题外涵义。 参考文献 Lin William Cong, Zhiguo He. Blockchain Disruption and Smart Contracts[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0.3386/w24399,2018-03-1. Michael D Bordo,Andrew T Levin.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and 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7. NBER Working Paper No. 23711 Available at SSRN: http://www.nber.org/papers/w23711. 中国人民银行.范一飞副行长: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EB/OL].2019-08-21.https://mp.weixin.qq.com/s/GMF9J QLy-el0sRF2HPR31g.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