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gōngzhǔ最初是指主婚之事。我国周代,天子的女儿被称为“王姬”。因为周天子是姬姓(如周文王名姬昌、周武王名姬发等),而“姬”又系古人对女子的美称(如艳姬、美姬等),遂称“王姬”。例如《诗经·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雍,王姬之车。”《春秋·庄公元年》:“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这里面的“王姬”即指天子的女儿。 “公主”之称始于周宣王。在民间,出嫁女儿由父亲主婚。可是,天子的女儿下嫁时,“至尊”的天子不能亲自去主婚,因为会降低身份。那么谁配得上主持这样的大事呢?只有请仅次于天子的“公”出任了(周代诸侯的爵位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是最高爵位),于是,天子之女下嫁便由“公”来“主”了。这便叫出了“公主”二字。 在春秋之前,“公主”不是指人,而是指“主婚之事”。《公羊传》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事,故谓之公主。”春秋之后,逐渐演化,由事到人,这时的“公主”,仅“循为故事,并非主婚”了。 帝王的女儿被称为“公主”,始于战国,但自秦朝以后,“公主”就成为皇帝的女儿的专称了。到了汉代,被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历代沿称。不过,宋代政和年间,曾参考周代“王姬”之称而改“公主”为“帝姬”。到了建炎年间,又恢复了“公主”之称。此后这一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现代,漂亮的女孩也被称之为“公主”。在家庭里,说小公主,其实是对女儿的一种爱称。所以公主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公主【同义】总目录 公主贵主
公主〈隐〉港、澳、台黑社会指槟榔。
公主帝王、诸侯的女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列侯多尚~,皆不欲就国。”(尚:娶帝王之女。)
公主ɡōngzhǔ帝王的女儿。
【公主】帝王之女称号。 皇亲
皇亲皇室宗亲﹑外戚:懿亲 帝王的亲属或亲戚:肺府 肺腑 皇帝的姻亲:椒房亲 称让出皇位给儿子的父亲:太上皇 皇帝的母亲:太后 王母 帘帷 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的代称:长信 皇族中对皇帝的兄辈:皇兄 皇帝尊称其弟:太弟 皇帝姊妹的封号:长公主 皇帝的女儿:主(公主) 尊贵的公主:贵主 皇帝的女婿:驸马 额驸 粉侯 皇帝或皇族的子孙:玉叶 瑶叶 皇帝的长孙:太孙 亲王之女:郡主
另见:皇帝 帝王 亲属 皇戚 尊贵
公主gōng zhǔ皇帝的女儿:在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四·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