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
锦歌杂曲类曲艺。原名“杂锦歌”,后简称“锦歌”。形成于福建省南部,流传于漳州、厦门、晋江等地及台湾省,远及东南亚华侨区。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由明代南词小调吸收当地民间小戏、民歌及部分佛曲、道情的一些曲调发展而成。早期主要是农民和市民逢年过节时业余演唱,后来出现专业艺人。 锦歌的音乐曲调分三大类:(一) 杂碎仔、杂念仔。唱腔近于念诵,多唱长篇故事;(二) 五空仔、四空仔。此为基本曲调,包括多种富于变化的唱腔; (三) 花调仔、杂歌。源于南词小调和四平、乱弹、傀儡戏的部分曲调,可以单曲反复演唱,也可以曲牌联缀演唱。演唱分亭、堂两大派。亭字派主在城市,唱腔比较幽雅、细致。伴奏乐器主要有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小叫、双铃等。堂字派主在乡村,唱腔粗犷,曲近民谣,擅唱杂念调。乐器有月琴、二弦、三弦、渔鼓、小竹板、双铃等。曲目多为民间传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