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瞒上不瞒下
释义

瞒上不瞒下

谓对上级隐瞒真情,对下级无所顾忌。《官场现形记》第三六回: “不瞒老哥说: 这些事情原是瞒上不瞒下, 常常有的。 ”
●宋杨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 “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 ‘漫上不漫下’ ,通衢用以为戏云。” 宋时民间用皮将五尺左右竹筒蒙住一端,且称这种制作方法为 “漫上不漫下” ,意即影射当时蔡京、童贯蒙蔽宋钦宗。


瞒上不瞒下

瞒哄上面;对下面则无所顾忌。元·无名氏《闹铜台》一折:“开仓粜米依时价,拔济以间行德化, 升斗上面尅除粮,一心瞒上不瞒下。” 明 《金瓶梅词话》二六回:“你还有什么亲故?俺们看阴师父面上,瞒上不瞒下,领你到那里胡乱讨些钱米。”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四回:“方才有几个教亲,共备了五十斤牛肉,请出一位老师父来求我,说是要断尽了,他们就没有饭吃,求我略松宽些,叫做‘瞒上不瞒下’,送五十斤牛肉在这里与我,却是受得受不得?”茅盾《腐蚀》:“可是最近这几天,大大小小各项物品的囤户陆续查到了七八个,一律如法炮制,瞒上不瞒下,交易而退,各各其所。”


瞒上不瞒下mán shàng bù mán xià

意即指欺瞒上级,不避讳下级。源自南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靖康初,民间以竹径二寸、长五尺许,冒皮于首,鼓成节奏,取其声似曰‘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漫上不漫下’,通衢用以为戏云。”清人梁章钜《浪迹丛谈》载:“今人有‘瞒上不瞒下’之语,似即本此,而以瞒为谩。”
《宣政杂录》中所载民间制作的乐器,其实就是渔鼓,渔鼓是在长竹筒的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制成,形成鼓面。伴奏时将渔鼓斜挎于胸前,蒙皮的一面朝上,用手敲打。渔鼓的制作方法,宋时称作“谩(鞔)上不谩(鞔)下”,“谩”字是“鞔”(mán)的谐音。此语原是百姓用以影射蔡京、童贯作恶多端,只瞒得宋钦宗一人。
后来泛指官场里瞒哄上级、对下则无所顾忌的行为。


瞒上不瞒下

指隐瞒情况不让主人或上级知道,却不隐瞒手下人或众人。


瞒上不瞒下

原指朝廷大臣蒙蔽皇上,不欺瞒下属。后泛指对领导隐瞒真情,对下面的人则不隐瞒。
也作
❶ 瞒官不瞒私。
❷ 瞒公不瞒私。


瞒上不瞒下

241.瞒上不瞒下(p2221.1)

首项书证题作: 《古今杂剧·缺名〈梁山七虎闹铜台〉一》。
按:两书证之剧名虽详略不一,以见行文之参差,实为同一剧目,而丛书皆误称。《闹铜台》剧不入元人无名氏辑《古今杂剧》三十种,而入于明人赵琦美辑《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亦入民国·涵芬楼辑《孤木元明杂剧》一百四十五种。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