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描写语法学
释义 描写语法学

描写语法学

简称为“描写语法”。指对特定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法构造作静态描写分析的语法学。重视断面的、静态的描写,是其主要特点。它一般不追究现象和规律的历史状况如何,不说明发展变化的方向,也不拿所研究的语法同亲属语言的语法作比较。这种研究,对于特定阶段具体语言语法体系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历史语法学必要的出发点之一。参见“历时语法学”。




描写语法学

描写语法学

徐思益著。共分10章。第一章“人为什么要说话”。介绍了人与动物交往、传递信息的区别,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首先是劳动,以及同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和辩证思维。说明了人类语言(说话)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还介绍了人们“说话”由“说出阶段”到“传送阶段”,再到“接收阶段”,最后实现“理解阶段”的过程。认为“说话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过程,其中思想内容和语句表达形式的矛盾贯穿全过程。它既有个人的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又有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物理因素和共同理解的社会因素。只有全面理解和分析人们说话所包含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主要矛盾,才能确定我们这门科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说话的基本单位——句子”。举例说明了句子虽然是说话的基本单位,是思想表达的手段,但必须把句子同它相应的说话严格区别。因为,某个人在特定语境下说出某个句子和另一个人(或者是同一个人,但语境不同)说出同样的句子,是不同的话,而却是同一个句子,只是重复地说了两次或多次。说话和句子的区别在于:说话包括句子出现的语境,而句子并不包括说话的语境。具体句子也就是言语。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互相依存的不同概念,为了明确地、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著者从语言、用词造句等方面对言语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二者进行了科学的联系和区分:语言客观存在在言语里,是言语的本质部分和决定因素;同时言语又是语言的具体表现,是语言个别存在的形式。语言是交际工具,言语是对这种工具的具体使用。以语言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它的结构和性能,主要研究语言的语法;以言语为研究对象,就是研究语言的使用。第三章“语言的形式和内容”。论述了这样三个中心:
❶语言和它在使用过程中的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极其复杂的,有思想内容的意义,有语义内容的意义,而且这两方面的意义常常交织在一起。加之不同的人对同一意义理解的程度有深浅不同,这就更加增加了意义的神秘色彩。
❷语言的意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不存在于孤立的语言要素本身,或者说孤立的语言要素本身无法确定它的意义。语言意义是在语言要素的组合关系中,在相互制约的结构网络中,才能显示出来和确定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最重要的是形式,而不是形式所表达的语义内容。
❸语言最重要的是形式,它表现为语法结构的网络关系。因此描写语言学在方法上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对语言进行形式化的描写,根本拒绝把意义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因为意义没有外部形式标志,而且是不可计量的。第四章“语言符号系统”。介绍了用途不同、表义有别的多种符号,语言符号作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它具有线条性、任意性、不变性、可变性、生成性等诸多特点。语言符号系统表现为上下表里各种层级关系,以及纵横交错的组合关系和类聚关系。第五章“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对索绪尔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理论作出自己的评价:
❶为了深入研究语言,划定研究范围,限制研究对象,作为一种描写语言系统的有效方法,划分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是完全必要和正确的。
❷索绪尔的语言共时研究(语言的静态描写),并不否定语言在时间上的变化,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手段暂时撇开微小的变化罢了。
❸索绪尔认为,在历时的轴上只看到个别要素的变化,其中一个要素被另一个要素所代替,而不牵涉到整个系统,它是在系统之外发生的。这既否定了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性,也忽视了要素交替和系统调整的辩证关系。同时著者也论述了划分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根据,提出了语言描写的原则。第六章“语法和逻辑”。分别论述了语法和逻辑以及词和概念、句子和判断、复句和推理的关系。第七章“描写语法学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讨论对象、观点和方法。分别指出吕叔湘、高名凯关于语法研究对象的论述的长短之处,肯定了把语法研究的重心由词法转到句法是正确的,对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提出了异议,著者赞同已故语言学家方光焘先生的观点,认为:传统语法的morPhotogy(形态学、词法)专论词的形态变化;但是这种形态变化必须体现在词与词的关系、词与词的结合的语言线条性关系里,也就是只存在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里,孤立的词的本身无所谓变化。基于此,著者认为:语法是关于句子的结构模式的科学。语言是交际工具,说话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所以我们规定语法的上限不超过句子结构片段。……句子的结构模式包括析句和造句两方面内容,析句就是分类,分解组成句子的各种结构单位,包括划分词类;造句就是把各种结构单位组合成结构模式,装配成句子。析句和造句是相反相成的分析语法的程序。第二节讨论中心成分分析法的利弊。指出“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所用的中心成分(或“中心词”)分析法,有利有弊,弊多利少。其有利方面可概括为两点:
❶重视逻辑语义,甚至把它作为语法分析的出发点。教的人方便,学的人容易。
❷抓住主干,驭繁于简,一目了然,学用方便。其中心成分分析法的缺点:
❶歪曲了句子的语义内容。
❷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形式。分析的结果不符合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上说,中心成分分析法忽视语言的线条性和层次性,把语言中的词看成是互不相关的孤立要素。因而在方法论上折衷调和,没有一贯到底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三节讨论语法单位的同一性。第四节讨论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介绍了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手续:
❶分布和功能,
❷结构层次和直接成分,
❸模式和同构,
❹扩展和变换。这些只是为了划分语法单位,确定它的同一性的方法,并非是描写语法的唯一的或全部的方法。第八章“词和词类划分问题”。分析介绍了语法学界对词的定义的不同看法和划分词类的不同标准:
❶词义标准,
❷形态标准,
❸功能标准,
❹“词汇·语法范畴”标准。著者认为:词类就是根据语法形式的分类语法形式,包括通常理解的形态、功能(词的结合能力),还包括语义(功能——词的结合可能性的语义基础),这样,就把划分词类的3个标准——语义、形态、功能真正统一起来了,同时也符号“词汇·语法范畴”的含义,这正是著者理解并赞同陈望道所说的“从配置求会同,从会同求定类”的主张。第九章“语法单位”。首先介绍了可以作为语法单位的不同语素。接着讨论词的分类,把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动名词、形容词、系词、衡词、指词、数词、量词、方位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然后讨论短语的结构。用树形图分别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谓补短语、疏状性短语、修饰性短语。最后讨论基本句式。第十章“句子构造”。首先介绍了析句和造句的关系;接着用树形图说明了短语的结构规则。最后运用转换规则探讨了短语结构规则难以揭示的双宾句、兼语式、连动式、歧义句式等等的深层结构关系。本书在深入认识语言的基础上,为确立一套语法研究的方法,比较客观地、科学地、严密地描写汉语共时的语法体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1981年6月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