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黏
失黏也作“失粘”。 (一)指诗或讲究平仄的应用文中平仄不符合规则。陈鹄《西圹集·耆旧续闻四》:“四声分韵,始于沈约。至唐以来,多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凡表启之类,近代声律尤严。或乖平仄,则谓之失黏。”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律诗失粘”条所举杨万里等的诗句,都是将对句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用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仅第五字平仄不合,成了所谓“三平调”。参见“三平调”条。 (二)不合“黏对”规则中的“黏”,即上一联对句的第二字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不相同,叫做“失黏”。如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首联对句为“仄仄仄平平”,则颔联出句应为“仄仄平平仄”,而用成了“平平平仄仄”;颈联对句为“平平仄仄平”,则尾联出句应为“平平平仄仄”,而用成了“仄仄平平仄”。有两处“失黏”。 “黏”的规则在中唐以前并不严格,诗人写诗有不少“失黏”的句子。中唐以后这个规则逐渐严格起来。在宋以后的科举中,“失黏”被认为是近体诗中的大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