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对行为活动或性质状态表示否定的副词。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不”“弗”“毋”“勿”“未”“非”“否”等副词表示。这几个否定副词意义都比较单纯,但用法却比较复杂。 “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动词。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不”否定不及物动词“复”,作状语。《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否定形容词“厚”,作状语。“不”否定及物动词时,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如《史记·项羽本纪》:“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不”不能否定名词,如果名词出现在“不”后,一般都活用为动词。如《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名词“才”活用为动词,是“成材”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名词“君”活用为动词,是“行君道”的意思。“不”均为状语。 “弗”使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一般说来,它不否定形容词,只否定动词,而被“弗”否定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晁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老子》:“功成而弗居。”在先秦作品中,被“弗”否定的动词也偶有带宾语的现象。如《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弗”也偶然否定形容词。如《尚书·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弗”放在形容词“豫(舒服)”前表示否定。“弗”不能否定名词,如果名词出现在“弗”后,一般都活用为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福”活用为动词,是“赐福”的意思。 “毋”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在句中作状语,可译为“不要”或者“别”。如《史记·项羽本纪》:“毋俱从死也。”又《史记·项羽本纪》:“毋妄言,族矣!”《左传·襄公十五年》:“大毋侵小。”“毋”字在古书中常常写作“无”。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又《左传· 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勿”也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可译作“不要”。如《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愿诸君勿复言。”《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勿”偶然用在陈述句中,便不再表示禁止而单纯表示否定,和“不”相似。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管子·禁藏》:“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在句中作状语。如《左传·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复。”《战国策·赵策》:“虽然,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有时“未”并不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有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否定,和“不”意义相似。如《战国策· 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非”所否定的不单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如《韩非子·五蠹》:“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孟子·尽心上》:“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上古“非”也写作“匪”,《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古代汉语中的“非”一般都可译作“不是”,但它并不是表示否定的判断词,它是否定副词,它所否定的是整个谓语。 “否”是个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和表示肯定的应答之辞“然”对立,经常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单词句“不”或词组“不是的”。如《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战国策·魏策》:“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否”还经常用在肯定和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马中锡《中山狼传》:“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可攻与否”就是“可攻不可攻”,“可否”就是“可不可”,“困苦否”就是“困苦不困苦”。 “微”用作否定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状况的否定,可译作“不”。如《战国策·赵策》:“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颜氏家训·序致》:“虽读礼传,微爱属文。”“微”有时相当于“非”,但只用于事后的假设,可译作“如果不是”。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指表示否定的词。这些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是副词,用在名词前或单用时,是动词。杨树达 《高等国文法》认为,“不” “弗”“未” “莫”“匪”“末”“蔑”“非”“无”“毋”“亡”“勿”“靡”“罔”等都是否定副词。杨伯峻《文言文法》:“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三类: ❶叙述的否定, ❷命令的否定, ❸疑问的否定。” “非、匪、无、无有、不、弗、未”等是叙述的否定;“无、毋、勿”等是命令的否定; “不、无、未”等放在句末表示疑问的否定。朱德熙《语法讲义》:“口语里常用的否定词里,只有一个 ‘不’是真正的副词。其他如 ‘没、没有、甭’ 等等都是动词。” 认为“ ‘不’ 加在表示动作的动词或词组前边往往是对某种意愿的否定: (不愿意、不肯、不想)”; “有时表示没有某种习惯或癖好”,例如: “我不吃辣的”; “ ‘不’ 还可以表示假设”,例如 ‘不下雨就打不着粮食”。
否定副词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 如 “不、 没、 没有、 未、别、非、 莫、 未必”等。 副词一般不能单说,但否定副词 “不”、“没有”在对话中却可以单说。如:“再聊一会吧! ——不了。” “老张走了吗? ——没有。”“不”与 “没”、 “没有”有区别。 “不”是对动作或性质的否定。 如 “不看” 是对 “看” 这个动作的否定, “不红”是对 “红” 这种性质的否定。 “没”、 “没有”是对动作的动态或性质变化的否定。如“没看”是对 “看了” 的否定, “没红”是对 “红了” 的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