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国】1 泛指某一同盟条约的缔约国或参加国。2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中一方的成员国(另一方是协约国),由德、奥、土、保等国组成。3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同德、日、意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的称呼。如中、苏、美、英等国。
同盟国tóng méng guó❶ 缔结同盟条约或参加某一同盟条约的国家。1890年《日本国志》卷三十:“第二节: 有关外患罪——与外敌抗本国,或内外交战中抗我同盟国及背叛而属敌者,处死刑。”1898年《清议报》三《保全支那论》:“日英同盟国与之交锋,击退俄法,则其局势终如何,势必有一中立国为之调解,以开弭兵会议。”1931年《英汉对照百科名汇》:“Ally,同盟国。”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指由德、奥等国结成的战争集团。1917年朱执信《中国存亡问题》:“同盟国迫比利时,比利时以兵抗之;协商国迫希腊,希腊亦不听也。”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在同盟国之中,起初时有德国、奥国,后来加入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协商国之中,起初时有塞尔维亚、法国、俄国、英国及日本,后来加入意大利及美国。”1928年冯节《近百年国际政治史略》第四章:“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奥对塞宣战,各国以倒德之机已至,遂一变而为协商国对同盟国之战。” 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中、苏、美、英、法等国。简称盟国。1944年民国政府《战时出版品审查办法及禁载标准》:“战时出版品之审查,除依据修正出版法第四章之规定外,其有下列各项情形之一者,应行禁止刊载。(一) 违背我国立国之最高原则者;(二) 危害国家利益,破坏公共秩序者;(三) 泄露国际间未至发表时期之会议谈判、缔约及其他有关外交之机密者;(四) 妨碍我国与友邦之睦谊,或同盟国间之团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