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媒体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范文

    李恒 马溪谣

    摘 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对其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利于增进团结、共同发展。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多元的网络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抵御外部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媒体平台呈现对中华民族精神认同的相关内容,并加强引领,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有利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網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由此可知,新媒体时代下,用好互联网这一有利平台是学习、宣传、教育的重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方法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2014年5月,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会中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2]自古代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共同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郑重提出,可见56个民族交织交融、和睦相处的融洽民族关系对个体成长、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意义巨大,各个民族也只有共同奋进、走向团结才能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时隔四月,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积极培养”四个字眼既阐明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又体现了整个社会达到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有一段距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肯定和认可,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只有每个个体内心深处达到认同,才能顺利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隔三年,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铸牢”二字意义深刻,强调的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可、认同,而是要在每个人心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挨得更近、靠的更牢,亲如一家。最近,2019年11月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会议中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5]一次次的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全国人民对团结奋进的期许,对56个民族同心同德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远的期盼,对构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的希冀。一次次会议的强调,都深刻反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年轻群体,作为接受新事物的前沿队伍,在其内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因此,学校各级部门理应携手合力、增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在爱国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并坚持“五个认同”教育,传输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存续。关于爱国,列宁曾进行过精辟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6]爱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现当代,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汉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2019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7]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纲要的印发为全体中华儿女弘扬爱国主义伟大精神,为中华儿女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增添了催化剂。在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体现,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体现。

    2.民族团结教育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交流方式、学习方式、行为特征等受到网络的极大影响。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民族观,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发挥教育全面性和时效性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更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提到民族团结教育,可见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非同一般。进一步可知,民族团结教育是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而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的体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领会讲话精神,全面传输讲话要点,抢占网络教育高地,在网络教育中不仅发声,更要讲得好,在全面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更加顺畅的完成教育工作。课外活动作为进行教育的第二场所,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五个认同”教育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8]。“五个认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巨大,关乎地区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关乎祖国长远发展和社会平稳安定,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五个认同”,并反复强调其重大意义。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没有“五个认同”,民族团结就如无根之木、无基之厦。因此,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强化“五个认同”教育。以“五个认同”助力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我国作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漏洞,对我国高校师生进行“普世价值观”的渗透,各级各类院校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反动言论。对于在网络环境中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工作任务艰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坚定信仰,坚定践行“五个认同”,对大学生进行“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重要性,认识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二、新媒体平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可能性

    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辐射力强、覆盖面广,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输快捷、交互性广,形式多样。新媒体时代的高新技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多种以数字形式的传播媒介。新媒体融合了图、文、声、貌等多种功能,应运通俗直观的形式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给学生,催生学生求知欲、深化学生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激发学生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媒体时代,高校借助新媒体平台,使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推动“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落到实处、应运到生活中,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五个认同”教育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在网上发表言论,评析他人观点,彼此也可随时浏览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进一步扩大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这种集图、文、声、相于一体的展现形式,声情并茂的为大家显示信息,有利于学生参与度的提升,也有利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教育效果,为高校进一步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内容提供了便利,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平台。

    三、新媒体平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不受限制和约束。尽管互联网的发展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但是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交叉性、虚拟性等特点,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许多挑战。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变得更加复杂。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交叉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使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更加便捷,参差不齐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上出现,使党对公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下降,也会导致国家话语权的下降,同时也给我国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冲击。再加上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美国政客、媒体对普世价值观的渲染,应运“羊群效应”,在网络空间大肆炒作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解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而且新媒体环境下,不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口口相传,网络平台不再是宣传者所掌控,有些传播内容可能与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大相径庭,这就增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无国界致使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同时让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不法分子宣扬本国所谓正确的价值观钻了空隙,错误观念的纷纷涌入,冲击着我国思想形态领域的主流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意识形态格局被冲破。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国家发布信息,民众接收信息,舆情冲击力量小,舆论可以控制,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影响相对较小。现在的新媒体时代,网民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也由单向变成双向,形成了巨大的空间舆论场,监管者对信息监管难度加大。如果人们没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站位,就会在各种价值观激荡中迷失自我,动摇政治立场,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四、积极利用新媒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新媒体上的相关内容呈现,强化对中华民族精神认同

    新媒体不仅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沟通平台,同时也是各民族交往联络的重要媒介。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平台,发挥新媒体在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的精神认同。从古代“仁者爱人、以德立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到近代虎门销烟精神、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再到现代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任长霞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主轴,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为主线的民族精神,不仅在传统媒体上高效传播,更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从而铸牢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加强网络教育引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式,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有相同的目的,目的就是占领和巩固新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和舆论的阵地,用以抵制外来敌对和反动意识形态的渗透,提高各民族同胞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成为新时代文明有礼的爱国好网民。网络环境下通过正确发挥网络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网络凝力促进正面向上的网络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我们必须要加强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为铸牢社会主义共同体意识在网络空间的形成持久发力。首先,要做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明确领导主体,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设计到网络教育中去;其次,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网民个体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抵制敌对反动意识形态的诱惑。最后,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将其贯穿于整个网络教育的始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网络中发展。

    (三)科学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体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科学运用新媒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首先,要抢占新媒体的话语权,推进党的声音进入各类媒体媒介,充分发挥党的引领作用,积极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我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最新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最新论述,并进行正向引导。其次,有关监管部门要保障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传输内容的质量,严格把关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安全性,确保发送、转发的信息没有危害国家安全、危害民族团结的内容,确保新媒体宣传内容的正面性。第三,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人们通过新媒体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信息,甚至敌对势力发布的破坏民族团结的极端思想,在此类情况下,有关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网络巡查力度,优化媒体运营环境,进行媒体话语整合,结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确保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3/c_129938245.htm.

    [2] 刘源泉. 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8.

    [3] 田旭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

    [6]列宁选集(第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08.

    [7] 西寧晚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EB/OL]. http://www.xining.gov.cn/html/4936/405153.html.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01.

    作者简介:

    1.李恒(1992.02-),男,河北唐山人,北方民族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2.马溪谣(1993-),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地区道德建设。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新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YCX2003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