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西:用油画语言诗意地抵达

    蒋璐徽

    陈和西,1953年10月出生,祖籍湖南浏阳。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油画风景研究会会长、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美术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

    八月未央,蝉鸣声满满地长了一树,微熏的风拂过,那些枯黄的叶子纷纷零落。于是就有了“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诗人句。其实,那些何尝不是叶落归根季节流转的一次深情蜕变与轮回。

    我们总是这样,一边失去,一边成熟。在艺术中,只有踽踽而行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内核。而自九十年代上半叶开始,陈和西先生的艺术创作就是内化着这样一种气象。那就是不再限于表达眼睛所见之具体,秉持突破与蜕变的理念,追求个性和自然的本真,用厚重且富有质感的油画语言,诗意地表达一种精神和情怀。1999年他创作的作品就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继而《小路》又获中国油画大展优秀奖。

    “蜕变”孜孜以求的应当是油画不同于其它绘画的语言特性。油画虽然是舶来画种,但完全可以表现与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祈求越来越高,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脚步更近。如何将自然界的外部形象、艺术家在自然之前的“梦境”以及色彩与形状的形式特征综合在一起,则在于通过画笔持续探讨。

    “在现代和后现代的现实处境和艺术语境中,陈和西持守着的仍是没有被现代尘埃污染的古典审美情趣。”文学家眼中的他是一个深谙西方油画艺术精髓同时又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土壤,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人。而陈和西先生说:“油画其实是一部由色彩构建的个人心灵史。诗意地写实就是我的个人追求,这其中包括对色彩、造型、用笔的运用都有一定的实践和思考,这些纯属于绘画本体的东西和内容无关,但它与文化和精神密不可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多元化结构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湖南,其艺术之包容与开明、自信与创新的精神,无拘无束的想象,烙印独特的湖湘地域特色,更易蜕变通向现代。事实上,我一直在用油画这样的形式创建一种个人化的心灵图式。也的确是年复一年的在不断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蜕变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

    或许画家本人也无法用语言来完美诠释绘画创作的心理动因。但毋庸质疑,一切艺术形式都将服务于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不会是别的。那些耀眼而华丽、黯淡而昏灰的色彩轨迹实则隐藏着个人的精神密码与审美的追求。

    也许你以为一个画家举手投足间总会与众不同,最起码也该有点“另类”的做派。但今天的陈和西教授身上依然穿着那套几近是他标志的黑白装束,臂上结实的肌肉,看上去很沉稳,比印象中不羁的艺术家要平和很多、安静很多。

    或许你也很想知道,一个因为色彩、酷爱艺术而获得 “中国南方田园风景油画最优秀的画家” 殊荣的男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不会是个很固执的人?就像他总是身穿黑白两色衣服?

    以前看过一些关于性格测试的书,说是喜欢黑色的男人往往会很固执,好我行我素;而偏爱白色,是因为他有一些害羞,和更多的敏感。不知迷恋黑白两色的陈和西教授,会不会符合这个猜想呢?

    “我的生活很单纯,教书、画画、听听音乐。我穿黑色衣服,是因为我喜欢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这是让有限的生命创作更多的好作品的唯一选择……”陈教授的话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感觉还有更深的潜台词在里面。

    我曾试图从陈和西教授的表情中去窥视他的内心,走近他由色彩构建的心灵秘境。但我很快发现,自己这种尝试其实是徒劳的。或许,他根本就是一个不把心情写在脸上的男人。或许,不如从他的畫中捕捉他的心情、他的想象力,还有他想掩盖和回避的一切。因为他说过:“只有在画里,才躲不开那份真实,田园风景是我安放自己的角落。”

    陈和西教授的确是一个很帅的男人,一张四方的国字脸上,虽染有风霜之色,但浓眉下那双眼睛依旧炯炯有神,顾盼之间,冷峻中稍现几分柔韧。

    眼睛一向被人们誉为心灵之窗。是啊,“眸上心痕”。我以为,人首先要安顿好的是自己的灵魂,尤其是艺术家,坚守自己的一方心灵的领地,是最为重要的。正如陈和西教授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浓郁的人文情结,浸透着一种生命的芬芳。他的审美体系完全是东方的,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对自然境界的神往,同时超然物外的处世风格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而他却说:“一直向往世外桃园的生活,我也不敢说我已找到了最好的、最合适自己的方式,但我觉得走上艺术之途的人,就好像把自己绑在永不停歇的车轮上。”

    陈和西教授的作品以田园风景、唯美典雅而著称。他的油画创作题材丰富,他画土地与农作物含情脉脉,画湘水芙蓉、蒹葭苍苍。他充满温情地赞颂那些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民、渔民们的生活和环境。他笔下的田园小景淡远清新,有一种少见的纯稚和阳光;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普通人,他总能生动地捕捉并表达出他们的淳朴与善良,质朴无华。走进他的作品,仿佛进入一个梦幻的世界。从宁静的田园、斑斓的沃野、迷幻的芦苇,到静谧的村落,以及村落与山野之间点缀的牛羊狗、鸡鸭鹅等飞禽走兽,信手拈来。在西方现代主义兴起的早期阶段,很多艺术家都强调简化客观对象的重要性,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客观对象的束缚。而陈和西教授在写生的过程中,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语言,他大胆探索,不断打破原来套路,重色彩节奏、重画布底色。比如绘画前做底,那可是绝活,堪称“陈氏画话”。他将丰富的肌底、响亮的色阶巧妙与对象契合,羽化成一个随形,再深度萃取与凝练,既让绘画获得了一种颇有意味的现代感,又保持了艺术家本原的气场,这种状态是无法模仿的,已成湖南乃至国内一面旗帜。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其实,陈和西教授画的风景都是我们熟悉的、平常的江南景致,然而,在这个物质社会功利纷繁充斥眼球的时代,很少有人愿意真正沉下心来面对自然、面对自我了。不由想起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陈和西教授便是这样,对于身外非艺术的东西关注得很少的人,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艺术“隐士”。他的心早已经脱俗于这个喧嚣的世界,那样安静、平和地教学。同时又走出了客观风景的局限和内心固有的丘壑,开始了主观风景的随意创作。从夏日的朗朗阳光到风中蔷薇的甜香、从翱翔在高空的鸟儿到呢喃的归燕,就足够看出生活中人们对自然媲美的景象向往,也能看出陈和西教授在细节上追求某种意义上的完美。

    “每每写生回来,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对‘半成品进行再创作,揉进心里最想表达的一些情愫。这个打破、蜕变,又重构的过程,就像秋风吹黄了夏日的绿,凋零的是落叶,带来的是新生。”陈和西先生的话语深邃、清朗,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啊!

    透过画面那一条条青翠欲滴的藤蔓,可以看见晨光下粼光闪闪的小河,宛然还听见一阵嬉戏的笑声掠过水面,惊跑了觅食的鱼儿。

    如果你顺着那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穿过密密层层的树林,便可见炊烟缭绕的村庄、平常的农家小院、晚归的牧童,它们在夕阳的背景里凝固成一种悠远,就像啜饮一杯陈年老酒,满心满身的醇香。还有那些零星点缀在风景里劳作的农夫,即便他们的背影是静默的,但很亲切。那轻袅的炊烟、涟漪的池塘、河畔的行舟……无不散发着一种湘土特有的淳朴气息,氤氲着楚国大地的潮湿。我惊叹:要抵达这样一个境地,非人力所能及,即使你有非凡的毅力和刻苦耐劳的精神,若你没有对于色彩的天生敏感与独出机杼的表达,你也无法抵达。何况一个并不是生长在乡下,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为何这般迷恋乡村风景呢?

    在陈和西先生看来:“这是精神上的一种需求,我始终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那就是生活永远都是艺术的中心。湘江是母亲河,在湖南人的心中有着特别的情感。我从小在湘江边玩耍,感觉那个时候的湘江水是清澈的,现己今非昔比了,很怀念那些在母亲河的怀抱里游泳的日子。嗨,这种生活状态在乡下的风景中找到了。你看在我的画面上点缀的一些在那里种地的农民,看起来在田地里面劳作好像是很辛苦,但是我觉得那是一种自食其力,这种劳动没有市井的浮燥和快节奏竞争带来的不安,他们的生存就是依赖这种环境,在这样情景之中自耕自作是一种幸福状态。我喜欢在青山绿水间用或古典、或明快的色彩演繹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尤其是骤雨初歇,还可以听见檐下滴水的声音,宁静而悠远,也应该讲是一种理想化的风景,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生活。”此刻的陈教授一脸安详,他的话和画一样,都值得让人细细琢磨和品味。

    我不想简单地用“风景”这个概念来述说陈和西教授的作品,似乎低估了其价值。他的作品是景色,更是一种发乎内心、动之于情的激情创作。一直以来,生活都被他顶礼为所有艺术形式的灵魂,比如执着山谷、悠长溪水、阡陌田园 ,还有来自秋天馈赠的瓜果,即便是满坡落英缤纷,总有一抹亮色在他画布上斑斓。而那些宁静田园的背后实则是对当下浮躁世风的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召唤!召唤回归天趣与自然。

    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看见白云在陈和西教授头顶上静静地飘过,而他却于憔悴的池塘守候着最初的自己,安之若素。我愿意看到他沉浸在这样的意境里,同时我也愿意陷入陈教授营造的色彩世界里,它们就像习习的风慢慢浸染我,直至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给予晚荷的清香呼应,刹那间,画布上的那些景致以十四行诗的格式涌向我,说的都是心灵的事,云淡风轻的诉说。

    都说幸福所呈现出来的模样,是能被感知的。看,玉米地披衣的骨子里,闪烁着金色的荣耀,摇曳的花朵诱因着蝶儿双双飞,鹊在枝头欢腾地鸣唱,都被陈和西教授用油画语言回归诗性表达,传感湘楚大地恬静、安然,传递人性回归生活的本心。

    将暮近暮,远处点缀一朵闲云,两只野鹤。植物惹红或泛黄,都是爱你的颜色。

    依着秋日的门楣看陈和西教授作画,时光总是匆匆一晃。 他画笔下的风,自由,即兴写意。那冒着炊烟的农家、篱笆墙上的影子,有一种宁静悠远之美,使人能感受到故乡泥土的亲切。

    从陈和西教授画中走出来的时候,依稀芬芳满衣。原来,美丽的邂逅竟是如此简单,无需在现实和梦境的缝隙中转换角色,也不用说遥远的楚河汉界,仅一个悠然的转身,便拉近了与世外田园的距离。

相关文章!
  • 解析服装及道具在电影中的作用

    【摘 要】电影《乱世佳人》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主人公郝思嘉与白瑞德的爱情故事。除了传统的剧情叙述,导演也从服装、道具等角度侧面烘

  • 匮乏·需求·满足:《春娇救志明》

    周筱真彭浩翔执导的影片在香港新生代导演群的作品中独具风格,浓郁的港式喜剧风格为他的电影贴上了特有的“彭式”标记。“志明春娇”系列影

  • 谈小学合唱教学与训练

    代宏民摘 要:小学合唱是单纯由少年儿童组织在一起演唱的合唱,是合唱两大类别中同声合唱中的一种。童声合唱,声音甜美、清脆、纯净,特色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