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指向
韦香 程艺萍
摘 要 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法宝。当前,深入开展以为整治“四风”为重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求取民意,赢得合法性的基础,根据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满足人民的物质、安全、精神文化需要,达成巩固政权和为人民服务的二元统一,从而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联系群众 群众路线 目标指向
作者简介:韦香、程艺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2
长期以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会议上也一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彻落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建设,明确党的任务和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有效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执政党地位,求取民意,赢得合法性的基础
“民本”即古代意义上的“群众路线”,最早萌芽于殷周时期,《尚书·盘庚》中即有“重我民”、“实施德于民”之说,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重民、富民思想,倡导重视人民的生活疾苦。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强调把百姓放在首要位置,才是求得民意获取政权的有效途径。荀子则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深刻揭示了民众对统治者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秦朝统一六国后,横征暴敛、征伐无度,迫使农民频繁暴乱,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结局。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显示民众的重要性,如何“亲民”、“恤民”、“爱民”,进而“得民”,最终确立和巩固政权也成为了历代统治者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现代化政党中,党执政的合法性,是民众对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其实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承认并接受一个政权的管制。 列宁指出:“一个阶级怎么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呢? 这个政权又怎么能够维持三年半之久呢?是从什么地方得到支持的呢? 我们知道,这种支持来自国内,来自农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真正的铜墙铁臂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臂,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习近平同志在群众教育实践工作会议上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综合以上论述可知,人民群众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稳固,必须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群众路线不仅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广泛适用,西方民主理论家对“人民主权思想”也有诸多的阐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他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西方民主理论家另辟蹊径,从民主协商的角度,论证了人民对于政党执政合法性以及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了人民主权思想在政治民主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回顾历史中的政党政治,一些政党沉浮不定,还有一些政党发展迅速却又像泡沫一样消失,归根结底,就是他们在执政的过程中偏离了群众轨道,导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最终失去民心,甚至失去政权。世界执政党的兴衰史告诫我们,人民是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二、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具有历史实践性。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的历史轨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所做的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历史实践所取得的实际性的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切的中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是人民对事物的理解和述论,正确的、系统的理论对我们在实践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系统的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深化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科学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历届国家领导人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精髓,结合我国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理论,为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提供行动指南。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拥有强大的执行力。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需要一个强大的执行力作为支撑。首先,中国共产党拥有庞大的队伍,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总数在2009年底达到7799.5万名,基层组织有379.2万个。庞大的党员人口基数是中国共产党强大执行力的有力保证。其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都要艰巨,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各党派的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集中有效的解决社会的突出問题,确保党方针政策的有效运行。最后,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手握重权,极易导致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做出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二)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的人民服务
第一,密切联系群众,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基本目标。无产阶级政党以争取、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就郑重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福利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并努力付诸实践;1945年中共“七大”更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写进了党章,标志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制度依据,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将为人民服务纳入党章的先河。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者任务,如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精辟地概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目标。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需求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变化,主动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处理好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及时更新完善政策措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探索群众运动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三,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使他们各得其所,和谐共处,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核心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创造形式多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三、 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达成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政权二元目标的统一
(一) 为人民服务重在实践
过去几十年,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将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如果不付诸于实践,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共产党只有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才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无形的理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异于空头支票。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操作,将人民的愿望诉求转化为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获得人民的政治认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也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中体现出来。
(二)为人民服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理论相辅相成,并在实践中达成统一
巩固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手段,另一种是以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获取人民的政治认同。强制性的方式虽然也能巩固执政地位,但是不利于执政党长期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决定了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共产党在巩固执政基础时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把实现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最终目标。
注释:
样伯俊.孟子译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328.
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52.
纪中强.党提高执政成效的挑战、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岭南学刊.2013(6).51.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3.
参考文献:
[1]石火学.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求实.2014(2).
[2]允春喜.从“安天下”到“万民忧乐”——论黄宗羲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北方论丛.2011(2).
摘 要 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法宝。当前,深入开展以为整治“四风”为重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求取民意,赢得合法性的基础,根据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满足人民的物质、安全、精神文化需要,达成巩固政权和为人民服务的二元统一,从而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联系群众 群众路线 目标指向
作者简介:韦香、程艺萍,湖南都市职业学院,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2
长期以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会议上也一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贯彻落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建设,明确党的任务和目标,强化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有效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终极目标。
一、 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执政党地位,求取民意,赢得合法性的基础
“民本”即古代意义上的“群众路线”,最早萌芽于殷周时期,《尚书·盘庚》中即有“重我民”、“实施德于民”之说,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重民、富民思想,倡导重视人民的生活疾苦。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强调把百姓放在首要位置,才是求得民意获取政权的有效途径。荀子则指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深刻揭示了民众对统治者维护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秦朝统一六国后,横征暴敛、征伐无度,迫使农民频繁暴乱,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结局。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显示民众的重要性,如何“亲民”、“恤民”、“爱民”,进而“得民”,最终确立和巩固政权也成为了历代统治者首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现代化政党中,党执政的合法性,是民众对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其实质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承认并接受一个政权的管制。 列宁指出:“一个阶级怎么能够建立起自己的政权的呢? 这个政权又怎么能够维持三年半之久呢?是从什么地方得到支持的呢? 我们知道,这种支持来自国内,来自农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真正的铜墙铁臂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臂,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习近平同志在群众教育实践工作会议上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综合以上论述可知,人民群众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一个政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稳固,必须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群众路线不仅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广泛适用,西方民主理论家对“人民主权思想”也有诸多的阐述。古希腊政治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他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西方民主理论家另辟蹊径,从民主协商的角度,论证了人民对于政党执政合法性以及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了人民主权思想在政治民主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回顾历史中的政党政治,一些政党沉浮不定,还有一些政党发展迅速却又像泡沫一样消失,归根结底,就是他们在执政的过程中偏离了群众轨道,导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最终失去民心,甚至失去政权。世界执政党的兴衰史告诫我们,人民是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二、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具有历史实践性。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的历史轨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所做的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历史实践所取得的实际性的成果表明,中国共产党一切的中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是人民对事物的理解和述论,正确的、系统的理论对我们在实践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在理论上系统的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深化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科学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历届国家领导人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精髓,结合我国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理论,为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提供行动指南。
第三,为人民服务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拥有强大的执行力。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需要一个强大的执行力作为支撑。首先,中国共产党拥有庞大的队伍,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总数在2009年底达到7799.5万名,基层组织有379.2万个。庞大的党员人口基数是中国共产党强大执行力的有力保证。其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比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都要艰巨,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团结各党派的力量,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集中有效的解决社会的突出問题,确保党方针政策的有效运行。最后,相对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手握重权,极易导致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做出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二)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的人民服务
第一,密切联系群众,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基本目标。无产阶级政党以争取、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就郑重宣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福利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目标,并努力付诸实践;1945年中共“七大”更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写进了党章,标志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了制度依据,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将为人民服务纳入党章的先河。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者任务,如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精辟地概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目标。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群众需求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与时俱进,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变化,主动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处理好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及时更新完善政策措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探索群众运动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第三,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使他们各得其所,和谐共处,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核心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首先,进一步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创造形式多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三、 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达成密切联系群众、巩固政权二元目标的统一
(一) 为人民服务重在实践
过去几十年,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一方面,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是将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如果不付诸于实践,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共产党只有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才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无形的理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无异于空头支票。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操作,将人民的愿望诉求转化为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获得人民的政治认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也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果中体现出来。
(二)为人民服务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理论相辅相成,并在实践中达成统一
巩固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手段,另一种是以依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获取人民的政治认同。强制性的方式虽然也能巩固执政地位,但是不利于执政党长期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决定了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共产党在巩固执政基础时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把实现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最终目标。
注释:
样伯俊.孟子译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328.
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52.
纪中强.党提高执政成效的挑战、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岭南学刊.2013(6).51.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3.
参考文献:
[1]石火学.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求实.2014(2).
[2]允春喜.从“安天下”到“万民忧乐”——论黄宗羲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北方论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