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董晓玲
【摘要】《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报纸,是承载河东文化的主要平台;《黄河晨报》副刊是刊登河东文化的主要版面,对传播河东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黄河晨报》河东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河东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期促进河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关键词】黄河晨报;文化传播;河东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项目(HY-2013005)。
《黄河晨报》是由运城日报社主办的一份地级都市类报纸,面向运城市民发行,是山西省一级报纸[1]。自2006年创刊以来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传承黄河文明,引领社会时尚”为办报宗旨,在传承河东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河东地区代指运城。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运城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河东文化”是指运城地区文化的整体形象特征,它是一系列文化的综合体。既包括河东盐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也包含历史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黄河晨报》2016.1.1—2016.5.1为期四个月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传播效果来分析其在河东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
一、传播者
现阶段河东文化研究传承阵地主要有两个,一是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另外一个是《黄河晨报》。
(一)《黄河晨报》是传播河东文化的重要机构
《黄河晨报》是运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传承河东文化的重任。坚持办报本土化原则,可以增强报刊的吸引力。《黄河晨报》以传承河东文化作为自己的办报宗旨,内容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大量报道有关运城地区的文化,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容易激发运城地区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黄河晨报》现共有16个版面,这16个版面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运城当地的新闻,第二部分是河东文化相关的新闻作品,第三部分是转载的其他类作品。从它的分类可以看出其重视河东文化的传播。
(二)《黄河晨报》副刊版有优秀的传播者
记者张建群,耕耘在黄河晨报副刊版多年,笔耕不辍,是位高产的记者,也是出色的编辑。曾出版书籍《面孔》,于2011年获得“运城市十大编辑”,在《黄河晨报》上发表有关河东文化的文章多篇;景斌,《黄河晨报》记者、编辑,发表多篇有关河东文化的作品,也是河东映像版的责任编辑。
二、传播内容
《黄河晨报》现共有16个版面,有3个版面涉及河东文化的传播,涉及到的版面有古中国版,讲述古运城的遗址;文史版,讲述河东的历史;河东映像版,展示河东的各种文化如盐文化。2016.1.1—2016.5.1共出版96期报纸,其中有关河东文化的文章52篇,平均每两期有一篇河东文化的作品。见下表:
就2016年《黄河晨报》副刊版的作品看,对河东文化的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盐文化
运城,中国唯一因盐池而设立的盐运专城。盐池,运城最为古老而独具的标志。盐文化是运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城非盐不立,盐池非运城莫统。由于河东文化以运城为核心,因此对盐文化的研究是河东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6年3月1日文史版刊登的《河东盐商成功之道》讲述了明清时期河东成为商人争趋之地;3月22日河东映像版刊登了《蔡伦:利用运城盐池资源成造纸第一人》这一段历史佳话。
(二)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表现,是河东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集中体现,也是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文化也是河东文化报道的重点。现在河东映象版已报道的建筑有: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五龙庙、稷王庙、泛舟禅师、芮城城隍庙、芮城五龙庙、万荣东岳庙等。如2016年4月22日文史版刊登的《万荣后土祠“品”字形戏剧舞台历史沿革考》,从历史、外形两方面介绍万荣后土祠;2月15日文化版的《鼓楼传城史,文化壮楼威》,从历史变迁、文化名人等方面来介绍运城市文化地标鼓楼。
(三)历代文化名人
河东文化副刊版对历代文化名人的报道,既有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又有现当代的文化名人,这些报道主要从人物历史故事及人物思想进行。2016年1月23日文化版刊登的《解读关公爵名“义勇武王”》,这是从人物志角度对关公文化进行报道。4月26日《山村母亲:古老蒲剧艺术的华丽》,讲述了当代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凭借《山村母亲》获得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殊荣。
(四)历史拾遗
历史拾遗主要指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民俗民谚等。《黄河晨报》副刊版对历史拾遗方面的报道大多数很短,不占据版面主体,主要从河东地区民俗民谚、河东地区的历史事件、河东人物三方面进行报道。2016年2月3日文史版刊登的《稷山仁义村村名考证》,从碑刻上对村名进行考证。2016年3月1日河东映像版刊登的《三十年前的河东年景》,通过画家李汝珍民俗画《闹新春》再现30年前河东年景。
三、传播方式
(一)报网互动,共建传播平台[2]
2006年《黄河晨报》创刊,2007年其电子版开始上线,2009年实现报网互动。运城新闻网是《黄河晨报》的电子版,2013年运城新闻网官方微信平台也开通。现在有很多受众已经不读报刊,但却很少有人不上网或不用手机看新闻,因此《黄河晨报》通过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为其争取了更多的受众。运城新闻网上的新闻不是《黄河晨报》上新闻的简单复制,它通过专题的形式让人们更方便获取信息。在河东文化传播方面有专题:我们的盐池、河东映像、河东文化。每个专题里面都有报纸上所有的相关的内容,如“我们的盐池”里面有自《黄河晨报》创刊以来所有有关盐池的作品共90篇。
(二)多个版面相互支撑,形成强大传播阵容
对河东文化的传承除了有专门的副刊版河东映像外,还有其他几个版面。在《黄河晨报》的副刊版,传承河东文化的主要有三个版面,分别是河东映像、古中国、文史版。其中河东映像每周一期,涉及的内容既有河东名人的故事,又有河东历史建筑等,如5月10日《夏县柳村流传的宗元故事》和4月26日《曾经蒲州去又来》;文史栏目多为历史考察类的。如3月3日《黄河文化孕育“河东流派”》,从黄河文化的民族特质探索河东楹联的发展;3月17日《河东路氏家族探源》,从古文字出发探索河东路氏家族的发展繁荣。古中国版主要考察河东古代遗址。3月29日刊登的《绛县周家庄遗址:我国新石器时期最大的统辖中心》,证明了河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河东地区就是古中国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
四、受众
受众会受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的影响,《黄河晨报》是一份大众化的报纸,在传播河东文化时存在受众不易理解等问题,因此,从受众角度出发有必要做出一些改进。
(一)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通俗是用老百姓的语言去说,易懂是不能有太多的专业术语。[3]
河东文化的传播经常会涉及到许多古文字,而且纸质媒体往往一整版都是文字,所以难免晦涩。为了更好地传播河东文化,在涉及到古文古字或历史典故时,不能简单的搬过来,要运用描述,讲解,注释,最好配插图等方式还原历史,保证传播的效果。同时,在电子版运城新闻网上,可以通过采访一些传统文化的负责人,让他们口述历史以便更好地解读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传播优势,视频、音频、文字、插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晨报在河东文化传播方面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黄河晨报》可以通过系列活动,提高民众对河东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以受众为导向,将传播传统文化与满足受众需求结合起来,调动受众的兴趣和积极性。[4]河东文化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记住历史,承载文化,同时更好地继承发展河东文化。但是传统文化通过文字讲述的方式,往往难以使人接受。河东文化版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报道,激发受众的积极性,如运城蒲剧发展好,报社可以与蒲剧团联合搞活动,听戏答题等,既提高报社的威望,又很好的传播了蒲剧文化。可以组织读者探访古文化遗迹并鼓励写作品,如李家大院、秋凤楼,鹳雀楼,鼓励作诗等。或组织读者投票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等等活动,调动受众积极性。
五、传播效果
《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传播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可以促进运城旅游业的发展
运城是河东文化的集中地,有许多历史建筑物,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及文化推广力度不够,使运城的旅游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如,河东映像版对关帝庙、后土祠、李家大院、鹳雀楼等的报道,可以提高运城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开发旅游价值,以期推动运城旅游业的发展。
(二)《黄河晨报》副刊版对河东文化的传承,可以推动对河东文化的研究
目前研究河东文化的主要有两大机构,一是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是于1988年成立的研究河东文化的学术机构;二是《黄河晨报》副刊部对河东文化的传承推广。作为大众传媒,《黄河晨报》在传承河东文化方面更具有优势。因为受众面广,所以在做河东文化传播时,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大众化。
(三)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河东地区民众的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黄河晨报》副刊版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河东地区人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一方面可以使广大河东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推动运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凭借文化软实力,吸引外部人才和资金,促进河东经济的快速提高与发展。
(四)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运城的知名度,推动运城企业品牌的树立,增强运城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文化是竞争的软实力,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借助文化这种软实力。河东文化是河东企业的名片,河东文化的知名度的增强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含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如,运城品牌关帝表,正是借助关公的影响力才推向市场。
(五)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规范民众的行为,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构建和谐新运城
《黄河晨报》通过报道新闻,宣传河东文化,让受众在阅读中感受到被遗失的基本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以期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的新运城。如,河东映象版对关公的报道。可以通过宣传关公文化所体现的仁爱、忠义、礼让、睿智、诚信等优点,呼吁当代人们重拾所失去的道德品质,规范自我的行为[5]。
注释:
[1]梁玉峰.《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5(1).
[2]刘玉栋.《黄河晨报》新媒体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4(6).
[3]周仲辉、罗兵.地方报纸历史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J].传媒观察,2012(2).
[4]崔建华.先秦两汉“河东”地域称谓演变考[J].晋阳学刊,2010(2).
[5]许承宁.精神寄托关公信俗[J].神州,2011(4).
【摘要】《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报纸,是承载河东文化的主要平台;《黄河晨报》副刊是刊登河东文化的主要版面,对传播河东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黄河晨报》河东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河东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期促进河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关键词】黄河晨报;文化传播;河东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项目(HY-2013005)。
《黄河晨报》是由运城日报社主办的一份地级都市类报纸,面向运城市民发行,是山西省一级报纸[1]。自2006年创刊以来坚持“三贴近”原则,以“传承黄河文明,引领社会时尚”为办报宗旨,在传承河东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河东地区代指运城。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运城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河东文化”是指运城地区文化的整体形象特征,它是一系列文化的综合体。既包括河东盐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也包含历史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黄河晨报》2016.1.1—2016.5.1为期四个月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众、传播效果来分析其在河东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
一、传播者
现阶段河东文化研究传承阵地主要有两个,一是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另外一个是《黄河晨报》。
(一)《黄河晨报》是传播河东文化的重要机构
《黄河晨报》是运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传承河东文化的重任。坚持办报本土化原则,可以增强报刊的吸引力。《黄河晨报》以传承河东文化作为自己的办报宗旨,内容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大量报道有关运城地区的文化,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容易激发运城地区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黄河晨报》现共有16个版面,这16个版面大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运城当地的新闻,第二部分是河东文化相关的新闻作品,第三部分是转载的其他类作品。从它的分类可以看出其重视河东文化的传播。
(二)《黄河晨报》副刊版有优秀的传播者
记者张建群,耕耘在黄河晨报副刊版多年,笔耕不辍,是位高产的记者,也是出色的编辑。曾出版书籍《面孔》,于2011年获得“运城市十大编辑”,在《黄河晨报》上发表有关河东文化的文章多篇;景斌,《黄河晨报》记者、编辑,发表多篇有关河东文化的作品,也是河东映像版的责任编辑。
二、传播内容
《黄河晨报》现共有16个版面,有3个版面涉及河东文化的传播,涉及到的版面有古中国版,讲述古运城的遗址;文史版,讲述河东的历史;河东映像版,展示河东的各种文化如盐文化。2016.1.1—2016.5.1共出版96期报纸,其中有关河东文化的文章52篇,平均每两期有一篇河东文化的作品。见下表:
就2016年《黄河晨报》副刊版的作品看,对河东文化的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盐文化
运城,中国唯一因盐池而设立的盐运专城。盐池,运城最为古老而独具的标志。盐文化是运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运城非盐不立,盐池非运城莫统。由于河东文化以运城为核心,因此对盐文化的研究是河东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6年3月1日文史版刊登的《河东盐商成功之道》讲述了明清时期河东成为商人争趋之地;3月22日河东映像版刊登了《蔡伦:利用运城盐池资源成造纸第一人》这一段历史佳话。
(二)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表现,是河东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集中体现,也是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筑文化也是河东文化报道的重点。现在河东映象版已报道的建筑有: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五龙庙、稷王庙、泛舟禅师、芮城城隍庙、芮城五龙庙、万荣东岳庙等。如2016年4月22日文史版刊登的《万荣后土祠“品”字形戏剧舞台历史沿革考》,从历史、外形两方面介绍万荣后土祠;2月15日文化版的《鼓楼传城史,文化壮楼威》,从历史变迁、文化名人等方面来介绍运城市文化地标鼓楼。
(三)历代文化名人
河东文化副刊版对历代文化名人的报道,既有古代的历史文化名人,又有现当代的文化名人,这些报道主要从人物历史故事及人物思想进行。2016年1月23日文化版刊登的《解读关公爵名“义勇武王”》,这是从人物志角度对关公文化进行报道。4月26日《山村母亲:古老蒲剧艺术的华丽》,讲述了当代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凭借《山村母亲》获得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殊荣。
(四)历史拾遗
历史拾遗主要指的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民俗民谚等。《黄河晨报》副刊版对历史拾遗方面的报道大多数很短,不占据版面主体,主要从河东地区民俗民谚、河东地区的历史事件、河东人物三方面进行报道。2016年2月3日文史版刊登的《稷山仁义村村名考证》,从碑刻上对村名进行考证。2016年3月1日河东映像版刊登的《三十年前的河东年景》,通过画家李汝珍民俗画《闹新春》再现30年前河东年景。
三、传播方式
(一)报网互动,共建传播平台[2]
2006年《黄河晨报》创刊,2007年其电子版开始上线,2009年实现报网互动。运城新闻网是《黄河晨报》的电子版,2013年运城新闻网官方微信平台也开通。现在有很多受众已经不读报刊,但却很少有人不上网或不用手机看新闻,因此《黄河晨报》通过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为其争取了更多的受众。运城新闻网上的新闻不是《黄河晨报》上新闻的简单复制,它通过专题的形式让人们更方便获取信息。在河东文化传播方面有专题:我们的盐池、河东映像、河东文化。每个专题里面都有报纸上所有的相关的内容,如“我们的盐池”里面有自《黄河晨报》创刊以来所有有关盐池的作品共90篇。
(二)多个版面相互支撑,形成强大传播阵容
对河东文化的传承除了有专门的副刊版河东映像外,还有其他几个版面。在《黄河晨报》的副刊版,传承河东文化的主要有三个版面,分别是河东映像、古中国、文史版。其中河东映像每周一期,涉及的内容既有河东名人的故事,又有河东历史建筑等,如5月10日《夏县柳村流传的宗元故事》和4月26日《曾经蒲州去又来》;文史栏目多为历史考察类的。如3月3日《黄河文化孕育“河东流派”》,从黄河文化的民族特质探索河东楹联的发展;3月17日《河东路氏家族探源》,从古文字出发探索河东路氏家族的发展繁荣。古中国版主要考察河东古代遗址。3月29日刊登的《绛县周家庄遗址:我国新石器时期最大的统辖中心》,证明了河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为河东地区就是古中国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
四、受众
受众会受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的影响,《黄河晨报》是一份大众化的报纸,在传播河东文化时存在受众不易理解等问题,因此,从受众角度出发有必要做出一些改进。
(一)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做到通俗易懂,通俗是用老百姓的语言去说,易懂是不能有太多的专业术语。[3]
河东文化的传播经常会涉及到许多古文字,而且纸质媒体往往一整版都是文字,所以难免晦涩。为了更好地传播河东文化,在涉及到古文古字或历史典故时,不能简单的搬过来,要运用描述,讲解,注释,最好配插图等方式还原历史,保证传播的效果。同时,在电子版运城新闻网上,可以通过采访一些传统文化的负责人,让他们口述历史以便更好地解读传统文化,利用多媒体传播优势,视频、音频、文字、插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使晨报在河东文化传播方面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黄河晨报》可以通过系列活动,提高民众对河东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以受众为导向,将传播传统文化与满足受众需求结合起来,调动受众的兴趣和积极性。[4]河东文化传承的目的是为了记住历史,承载文化,同时更好地继承发展河东文化。但是传统文化通过文字讲述的方式,往往难以使人接受。河东文化版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报道,激发受众的积极性,如运城蒲剧发展好,报社可以与蒲剧团联合搞活动,听戏答题等,既提高报社的威望,又很好的传播了蒲剧文化。可以组织读者探访古文化遗迹并鼓励写作品,如李家大院、秋凤楼,鹳雀楼,鼓励作诗等。或组织读者投票本地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最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等等活动,调动受众积极性。
五、传播效果
《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传播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可以促进运城旅游业的发展
运城是河东文化的集中地,有许多历史建筑物,但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及文化推广力度不够,使运城的旅游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如,河东映像版对关帝庙、后土祠、李家大院、鹳雀楼等的报道,可以提高运城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开发旅游价值,以期推动运城旅游业的发展。
(二)《黄河晨报》副刊版对河东文化的传承,可以推动对河东文化的研究
目前研究河东文化的主要有两大机构,一是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是于1988年成立的研究河东文化的学术机构;二是《黄河晨报》副刊部对河东文化的传承推广。作为大众传媒,《黄河晨报》在传承河东文化方面更具有优势。因为受众面广,所以在做河东文化传播时,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大众化。
(三)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河东地区民众的自豪感,增强凝聚力
人民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黄河晨报》副刊版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河东地区人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民众的凝聚力,一方面可以使广大河东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推动运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凭借文化软实力,吸引外部人才和资金,促进河东经济的快速提高与发展。
(四)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运城的知名度,推动运城企业品牌的树立,增强运城地区企业的竞争力
文化是竞争的软实力,企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借助文化这种软实力。河东文化是河东企业的名片,河东文化的知名度的增强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含量,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如,运城品牌关帝表,正是借助关公的影响力才推向市场。
(五)通过对河东文化的传播,可以规范民众的行为,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构建和谐新运城
《黄河晨报》通过报道新闻,宣传河东文化,让受众在阅读中感受到被遗失的基本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以期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的新运城。如,河东映象版对关公的报道。可以通过宣传关公文化所体现的仁爱、忠义、礼让、睿智、诚信等优点,呼吁当代人们重拾所失去的道德品质,规范自我的行为[5]。
注释:
[1]梁玉峰.《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5(1).
[2]刘玉栋.《黄河晨报》新媒体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14(6).
[3]周仲辉、罗兵.地方报纸历史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J].传媒观察,2012(2).
[4]崔建华.先秦两汉“河东”地域称谓演变考[J].晋阳学刊,2010(2).
[5]许承宁.精神寄托关公信俗[J].神州,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