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时代下基于行为视角的用户贡献内容

潘琼

摘 要 Web2.0时代,用户贡献内容在社会各领域迅速应用发展,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基于类型理论明确了用户贡献内容的行为属性,最后,界定了用户贡献内容与相关概念如知识共享之间的异同,为后人展开相关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用户贡献内容;Web2.0;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1-0130-03
21世纪初开始,网络的发展进入了Web2.0时代,其与Web1.0的最大差异为“使用者贡献价值”“使用者交互” “使用者的参与和开放”[1-2]。在此背景下,2005年,摩根斯坦利首席分析师Mary Meeker提出了用户贡献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这个新术语,特指非专业的使用者在网络公开发表具有创新性努力的内容的行为。这种Web2.0环境下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成为Web2.0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3],同时也是推动大数据(Big Date)时代来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4]。
用户贡献内容相关研究及成果在2006年才开始出现且数量较少,大部分还是媒体关注这个新兴事物的报道[5]。目前来看,国际学术界和业界对用户贡献内容的关注远高于国内学术界[6]。对用户贡献内容的概念,虽有一些文献进行探讨,但经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却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7],其具体内涵未得到统一。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用户贡献内容的定义的文献进行梳理,探讨用户贡献内容的内涵,并与知识共享这一相关概念进行区隔,为展开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1 用户贡献内容:内容还是行为
用户贡献内容在国内外文献中又被称为用户创造内容(User-created Content,简称UCC)、用户生成媒体(Consumer Generated Media,简称CGM)等。本文整理了用户贡献内容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所示。综合各种用户贡献内容定义,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用户贡献内容的界定基于两大视角:第一个视角是将用户贡献内容看成一种独特形式的内容;第二个视角是将用户贡献内容看成一种行为,看成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一种新方式。
基于内容观,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信息经济工作组于2007年提出,很好地概括了用户贡献内容的特点。报告认为,该定义描述了3个特征:1)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内容;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努力;3)由非专业人员或权威人士创作(OECD,2007)。对于这3个特点,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例如纯粹的业余制作、非营利驱动和100%创造性制作的内容越来越少;一定程度的创新很难被量化;用户贡献内容是否包括专业制造的内容?[13]。
《用户贡献内容:支持多人参与的信息社会》(2009)、胡海波(2008)、艾瑞咨询(2009)等则从行为的视角定义用户贡献内容,虽然视角不同,但是与OECD(2007)提出的用戶贡献内容的三大特点却有所重合。首先,客体均是互联网上的个体用户,有些定义强调是非专业用户(OECD,2007),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一定的识别困难,因此,本文认为用户贡献内容的主体是互联网上的个人用户,与组织用户区别,由于是否是专业行为还是业余行为这一点很难界定,所以并不强调用户个人的专业性质,但其必须是以个人身份而不是代表其组织发布内容;行为过程是用户自己制作并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具有一定的原创努力,《用户贡献内容:支持多人参与的信息社会》(2009)用创作、修改、集成和发布来描述这个过程;用户贡献内容的客体是视频、图片(照片和图画)、音乐、音乐外的其他音频、文本、游戏、虚拟物品等一切可以被创造的内容(《用户贡献内容:支持多人参与的信息社会》,2009)。
那么,到底是基于内容观还是基于行为观去定义用户贡献内容,在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情境、研究问题中,研究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尝试通过类型理论来分析用户贡献内容的定义。类型理论尝试对研究现象进行流派、种类或拓扑结构的分类,从而界定研究对象的维度和特性[14]。麻省理工Malone(2009) 等基于类型理论,从Who,What,Why和How四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集体智能中大众行为模式和特征[15],赵宇翔(2012)等在此基础上采用类型理论对用户贡献内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认为用户贡献内容的研究框架由Who(用户的类型与角色),What(内容的类型与属性),Why(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How(用户生成内容的模式)四部分组成[16]。可以看出,赵宇翔进行分析的用户贡献内容更倾向于行为观,即用户贡献内容是一种行为,因此,可以研究其行为的主体即用户、行为的客体即内容、行为的动因以及行为的模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内容视角还是行为视角对于用户贡献内容的特点存在共性,基于类型理论,从行为视角定义用户贡献内容更有利于未来研究的开展。因此,本文对用户贡献内容的定义基于行为的视角,将用户贡献内容定义为个人用户在互联网上公布发布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视频、图片、音乐、音频、文本、游戏、虚拟物品等一切内容的行为。用户贡献内容的发布平台也很广泛,BBS论坛、博客、微博、Wiki、facebook、MySpace和Twitter等虚拟社区以及其他网络空间都有可能是其发布的平台。
2 用户贡献内容与知识共享:一个内涵和外延更小的概念
笔者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很多学者对于用户贡献内容的研究会借鉴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厘定用户贡献内容概念的边界,本文将用户贡献内容与知识共享进行比较区隔。
自有知识的概念以来,对知识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有着多种多样的见解。迄今为止,众多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定义知识。为了简单方便地理解知识这一概念的内涵,本文借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对知识的分类:第一类是Know–what,即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第二类是Know–why,即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第三类是Know–how,即执行某些行动的技能和能力;第四类Know–who,即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可以看出,知识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本研究定义的用户贡献内容的客体包括视频、图片、音乐、音频、文本等有创造性的内容,其实质就是知识,是知识的表现形式。
知识共享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而诞生的。总的来说,对知识共享的定义一般从组织和个体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由于“共享知识,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都需要个体来完成”[17],因此对知识共享的大部分定义是从个体的层面来展开。从个体层面定义知识共享,其内涵可概括为:
第一,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知识提供者和获得者之间传播的过程[18]即提供者对知识的外化和接受者对知识的内化这两个过程。如文献[19]也认为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用户贡献内容和搜索内容再利用。
第二,知识共享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
第三,知识共享强调传播者和接收者对知识的共同拥有[20]。
因此,综上所述,本文将知识共享与用户贡献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知识共享分为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而用户贡献内容只是内容的贡献,而不涉及到内容的搜索利用;
其次,知识共享的情境更加广泛,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也可以是其他的信息技术手段,但本文的研究对象用户贡献内容必须是公开发布在网络上;
再次,内容知识是知识共享的对象,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而这种呈现出来的显性知识与用户贡献内容中的内容相似;
最后,对用户贡献内容的理解更多为普通用户的媒介行为,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
因此,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是一个更大的范畴。互联网的用户贡献内容与互联网背景下个人知识贡献的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
3 结束语
学术界从内容观和行为观的角度定义用户贡献内容的内涵,本文基于类型理论,认同行为观的视角,将用户贡献内容定义为个人用户在互联网上公布发布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视频、图片、音乐、音频、文本、游戏、虚拟物品等一切内容的行为。未来研究者可以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对用户,内容,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和用户生成内容模式这四要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此外,用户贡献内容与知识管理在内涵、外延和测量上的区隔,研究者们可以展开相关的实证研究,以更进一步厘清用户贡献内容的概念。
参考文献
[1]Schauer B.Experience Attributes: crucial DNA of web 2.0[EB/OL].http://www.adaptivepath.com/ideas/essays/archives /000547.php,2005-11.
[2]Musser J. O.Reilly T. Web2.0 Principles and best Practices[M].NewYork: Oreilly&Associates; Inc, 2006.
[3]Gheorghe D.The Impact of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on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 Activities[J].Metalurgia International, 2011, 16 (9): 39-42.
[4]熊茵,韩志严.UGC语境下知识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9):71-74.
[5]范哲,朱庆华,赵宇翔.Web2.0环境下UGC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2):12-14.
[6]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与激励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7]李妙玲.用户生成内容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3(16):21-27.
[8]OECD. Participative Web and User - Created Content: Web2.0,Wikis and Social Networking [R/OL]. http://www.oecd.org/sti/ieconomy/participativewebanduser-createdcontentweb20wikisandsocialnetworking.htm, 2007-11.
[9]Lastowka G, Dougherty C. Copyright: Copyright Issues in Virtual Economi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8.
[10]Florence Le Borgne-Bachschmidt, N.Helberger, Nico van Eijk, Silvain de Munck.Et al: User-Created-Content: Supporting a Participative Information Society, study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DG Information Society, Final Report,2009.
[11]胡海波.專题报告:用户创作内容(UGC)型业务研究[R].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2008.
[12]艾瑞咨询.2008年中国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研究报告[EB/OL].[2008-11-17].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1214.html.
[13]Mosco V B. Pay-Per-Society: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1989.
[14]Chandler D. An introduction to genre theory [OL].[2011-03-11].http: / /www.aber. ac. uk /media /Documents/intgenre /intgenre. html.
[15]Malone T W,Laubacher R,Dellarocas C. Harnessing crowds:Mapping the genome of collective intelligence[OL].[2018-03-11].http://cci.mit.edu/publications /CCIwp 2009-01.pdf.
[16]赵宇翔,范哲,朱庆华.用户生成内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68-81.
[17]Bartol K.M., Srivastava A. 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9, 1 (2002): 64-76.
[18]Usoro A., Sharratt M.W., Tsui E., et al..Trust as an antecedent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7, 5(3): 199-212.
[19]Chen C. J., Hung S. W. To give or to receive? Factors Influencing Members'Knowledge Sharing and Community Promotion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2010, 47(4):226-236.
[20]IPE M. Knowledge sharing on organizations: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2003, 2 (4): 337-359.
相关文章!
  • 产业化背景下年画的出版与传播

    【摘 要】 年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播符号,是我国艺术群落鼎盛的象征,被海外美誉为“古老的东方之花”。年画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

  •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谷学强<br />
    【摘要】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压力。在融媒体时代下,党报媒体应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时机,

  • 短视频风口下的电视民生栏目内

    牛建勋<br />
    摘 要 短视频作为互联网媒体生产和投资的重要风口,吸引了大批电视专业人才的加入和资本巨擘的加持。面对短视频制作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