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看艺术中美与丑的改变
李明臻
摘 要: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在本质上与审美是一致的。审美是人类理解社会的一种方式,有美即有丑,“丑”元素在艺术创作中,日益升值,日益膨胀。文章以毕加索的油画《阿维尼翁的少女》为例,选取那个时代的审美观和对于美和丑的认知,从而引伸到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以及艺术中美和丑的阶段存在和美学思想,发现艺术中美与丑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对艺术市场带来的改变和艺术创作中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艺术;美;丑;绘画
在毕加索作品《阿维尼翁的少女》中,选取他的家乡巴塞罗那的一间妓院为背景,画面中少女的形象是非传统和扭曲的。在画中,无论是画作背景还是画面呈现,“丑”元素的注入,都是异于人们的审美的,但在中西方美学对于美和丑的分析探讨中,这幅画作却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说明美和丑是没有一定的绝对论的,有时候丑的存在衬托了美,突出了美,另一方面,丑的存在也反映和揭示了一些东西,本身的存在也是美的,是不能完全被否认的。艺术中美和丑的存在都相当重要。
一、艺术里的美与丑
艺术创作不同于普通劳动生产,是艺术家基于现实生活情感给人带来美感的作品,这种美感是以意志和理智把握的,理论上叫做审美情感或审美意识。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对事物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与功利、物质无关,但同时又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中西方的观念不同,也产生了各自艺术领域对审美的不同认知。
(一)审美学中的美
从心理学上说,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审美观的形成,而中西方因不同的地域和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审美差异,西方审美观认为审美是心灵主动的赋形活动,是意识的绵延和生命的冲动,并把直觉和艺术、美联系到一起,所以,“直觉理论”作为核心成为现代西方艺术审美感受和创造的根本,这种审美不受道德和形式的束缚,完全是置于人的本能之中。西方的审美也注重于追求自然的美,在西方的大多绘画作品中,表现形式大胆开放,色彩浓重鲜艳,表现形象夸张,立体感强,强调主观情感和艺术的纯粹性。
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美的理解,不同于西方的形式感,而是注重内涵美。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表现的意境、气韵,而中国古代艺术家的追求也是要把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体现出来,这符合人们受几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历史、人文、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审美观,中国的审美观以和为美、以意为源、以行为义、以思为最。
(二)艺术中的丑元素
对于丑,人们联想的第一瞬间就是丑陋、难看,在中国戲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的角色中也排在了最后一位,说明丑的存在是低微的,不被人认同的。而对于美,人们却趋之若鹜。关于丑的美学,被现代西方称之为“反艺术”。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艺术,那么在丑学思潮中产生的反艺术作品便可统称为“丑”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兴起,带动了丑在艺术中的发展,丑开始取代美并有占据主角的意味,人们的精神层面发生了改变,对美有了新的认知,丑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一些艺术家也开始对丑的创作题材产生兴趣,还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
审美中,丑是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一种存在,是被鄙视和唾弃的,在《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第一次把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了出来,并在美学理论上展开了丑的丰富性和广度。“丑学”也成为一门研究门类,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但是对于丑的定义是困难的,人们对丑的认知达成统一的集体共识到底是什么使然?社会科学家目前仍未研究出衡量丑的标准,但在艺术中,丑由最开始的形式表面,到揭露、批判的作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美”。
《阿维尼翁的少女》中,画家用夸张扭曲的形象表现少女,在当时彻底地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传统审美创作。这种“反艺术”中,歪的鼻子,扭曲的脸,裸露的身体,都是一种丑的表现,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诞生,却是新的突破。
二、一个时代中美和丑的认知
子博先生说过:这个世界的美与丑,来自你的认知。说明了随着人的心性改变,对世界美好事物的看法也在改变。这是从人自身的狭义上理论的,放在时代的广义上,对于美和丑的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时代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画风和手法,己不再适于表现当时的社会,于是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开始交错登场。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从艺术风格上,受到塞尚结构观念的启示和影响,是一种立体印象主义,同时也受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而不是一味表现平面视觉空间。印象主义强调人们的视觉感受,主要反对传统的古典画派,注重对外光的表现。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审美形成,都脱离不了社会现实生活,毕加索也不例外。毕加索的绘画美学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受各种流派思想的影响。在当时绘画已不单单是对照模仿,而是加入了画家本身的思想表现。在深受原始土著艺术影响的背景下,毕加索创作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体现了艺术的变形处理,这不仅表现出那个时代审美观蕴含着粗犷和活力,也体现了艺术审美本身的感知能力,替代了原有的审美创作之路,开辟新的后印象派道路,并影响着后期的美术的创作。每个时代的创作和审美都是通过打破原有的法则来进行革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新的创作思想。
(二)时代的审丑观
在毕加索的创作时代,人们对于丑已经摒弃了原有的成见,丑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着。
如果要归结丑的历史发展,从最开始的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在当时这些并不认为是丑。原始社会中,宗教意识占据着人们的思维和审美意识,人们本身没有艺术审美思维性,并且主客不分。宗教通过一些丑陋的、夸张的形象来增加神秘和恐怖来支配人类,这时候的丑恶和宗教神圣联系,致使美丑混淆。这个时候人们的艺术和审美与生产活动没有很大意义上的关系,而是和图腾崇拜相关。
古希腊时代美丑分明,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而且着重追求美,排斥丑,丑的作用就是用以衬托美的存在和光辉的。这个时期,讨论美、追求美是中心研究课题,美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丑却没有被相应的关注。而到了19世纪,才慢慢有了对丑的研究讨论,认为丑的存在是完善审美,但仍没有从审美中独立出来,严格意义上的审丑活动并未出现。
到了20世纪,出现了对于丑的偏爱,一些艺术创作品种,加大了丑的运用和表现,形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色,丑也从各方面渗透到人们审美中,扭曲的形体表现荒诞古怪,人们感受着艺术中变了形的世界,以及非理性的反人性的表现内容。丑占据了上风,而美成了丑的衬托。从开始的美丑不分、美丑分明,发展到审丑的天秤倾斜,这得益于非理性主义成为西方的哲学思潮。在丑的历史发展中,丑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地位也发生着变化,一直到20世纪,呈现出一种上升、主导趋势。
三、艺术中美与丑的改变
审美的改变,对于丑的接纳,是社会、哲学、美学的相互作用,是人类在透视自我的过程中一个新的突破。赫拉克利特说“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这反映了个体审美的差异,也说明了人们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美丑问题。
(一)艺术中美与丑的改变
無论是现实世界,还是文化艺术,都不可能出现绝对的美,美也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任何一方的舍弃,都会造成艺术的不完整性,也可以说是失败性。表现丑,也恰恰是突出美、表现美。二者矛盾冲突存在的同时又相互亲密纠缠,美和丑的地位改变,只是人们更加客观的一个认知过程。
丑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艺术的发展,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中,丑和美同样起着工具的作用,同时,丑也是对阴暗的揭示和批判。审美思想就是在丑的作用下,才有了更多的思路,没有丑的存在,审美能力就会止步。人类在获得物质充足的同时,物质也支配着人类,艺术通过艺术作品实现美与丑的转化,为人类的情感宣泄找到渠道, 促进了人类自身的人性解放和独立。
(二)美与丑的改变影响
当今艺术市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多多少少与商业炒作和金钱挂钩,但应该清楚地认识高价艺术并不能代表创作的真正价值。有些艺术创出,纯粹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获取商业价值,而忽视了艺术的存在价值,破坏了正常的艺术市场规则,使得创作上“丑”的失控,这些都是畸形的发展,不是审美的丑,而是一种艺术上的丑。
倘若艺术创作忽视了真正的表现内容,便把美彻底地驱逐了。苏联格言道:“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丑就变成了滑稽。”一味追求“丑”或者“美”的艺术作品,只是一味跟风,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出时代应有的审美,是没有特殊的艺术审美价值的。无论是美还是丑,都应该客观地看待其相应的存在,互相影响,互相衬托才能体现彼此的价值和意义。
四、结语
美和丑同时作为艺术审美意识的产物,本身是并立存在的,因相互扮演的角色不同,导致了各自在艺术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同。人们接受美是本能使然,而接受丑则是对于社会和自我的又一新的认知,是理性的、客观的一种表现。认识到这种改变,是艺术工作者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革新,对其创作过程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滕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杜书瀛主编.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张君.谈毕加索的“色情绘画”[J].大舞台,2011,(09).
[4]周克平.试论西方丑的艺术的形成及美学意义[J].广西师院学报,2000,(01).
[5]何建良.西方现代艺术审丑的三重成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05).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