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摘要】《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这对我国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专业和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提升研究”(XSP18YBZO28)。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292-02

    一、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少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些产品产量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可为何还要提出“中国制造2025”呢?从国家内部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变革。虚拟化技术、3D打印、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人均规模甚至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等问题。未来3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从大到强”。“中国制造2025”是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一次尝试和努力,是第一个专门规划。“中国制造2025”也是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产物。从国际环境来说,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表现在,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各发达国家已经做好了各项计划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面对这样的冲击,《中国制造2025》纲要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为此,举国上下必须要营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必须走人才引领、培养为先的发展道路。[1]

    二、《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纵观世界发展史,全球著名的制造业强国都十分重视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地位。美国依托常青藤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德国长期坚持并推广双轨制教育,即学徒制,培养了众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制造强国都尝到了人才为本,振兴制造业,实现工业强国的甜头。分析我国制造业人才现有的优势:1.制造业人才规模不断扩大;2.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3.制造业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4.制造业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5.制造业聚集了一批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队伍;6.制造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反思我国制造业人才的劣势:1.制造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2.制造业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3.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从以上优劣分析来看,《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对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如下等方面的要求。

    (一)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

    我国的人才培养规模需整体调整:《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集中优势力量,推进优势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的装备创新,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的重点突破。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对应上述领域的专业培养规模明显不足,像农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全国在校生规模仅以百人计,人才准备明显不足,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调整的需求。

    (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是重点。随着制造业快速升级,低端岗位单一的操作型技术工人将会减少,而高端岗位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有更大需求。根据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未来5年中,机械行业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约400万人左右,石油化工行业需求总量在150万人左右,交通运输行业需求在100万人左右。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取得的是中级以下的技术等级证书,如何把培养工作重心从注重规模轉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三)对人才培养专业的要求

    我们需要扩大专业界限。我国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基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模式建立起来的,在专业设置上,专业狭窄且界限分明,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重视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而轻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技能,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在办学形态上,学校自成体系,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不足,办学的市场跟踪能力和适应性差。

    (四)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需要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是一切生产制造活动的主体,未来制造业竞争核心也将是人才之争。在“工业4.0”时代,人与技术的持续互动成为可能,人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将重新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人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

    参考文献:

    [1]孙凤山.中国制造2025:人才为本与培养为先—兼谈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无缝对接[M],2015.

    作者简介:

    黄丽玲(1991-):女,汉族,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文章!
  • 浅谈初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

    何维刚摘 要:“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案和思路的思维即是创新思维。21世纪,富有竞争力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

    蒋乐萍教育部门倡导“素质教育”,语文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肩负着这一重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