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与重塑研究
马丽 严红霞
[摘 要] 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从字面含义来理解,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语言表达权利;从宏观的意义来讲,代表着高校辅导员的自身话语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冲击,自身的独立思维逐渐不再受他人的干扰,尤其对高校生来说,心理认知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自我体系,对辅导员难以“亲其师、信其道”,致使辅导员的工作流于形式,辅导员与高校生的距离拉开,辅导员的话语权也逐渐被弱化,在自媒体时代,高效辅导员应抓住自媒体的教育机遇,研究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的根本因素,并创新沟通方式重塑辅导员的话语影响力。
[关 键 词] 自媒体视域;高校辅导员;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4-01
传统媒体以严谨的、封闭性的信息传输形式在社会上进行信息流动,人们对新闻媒体的关注程度不高,近年来自媒体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均有机会利用媒体力量发声,阐述自己的观点,颇有“广开言路”的态势,高校辅导员本身的个人素质较高、专业技术较强,正可利用自媒体渠道,抒发健康价值言论,扭转现阶段的辅导员话语权弱化状态,开辟更大的空间,与高校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高校生真实的心理诉求,提高辅导员沟通的有效性。
一、自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弱化原因分析
(一)教育渠道的开通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传统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话语权验证,后经过环境的变迁发展,师者,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生可利用多重渠道获取知识,也就淡化了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意义,使辅导员逐渐从原本对高校生的认知指引,逐渐成为高校生的信息通知员,甚至连答疑解惑的机会都寥寥,高校辅导员不再有师者的光环加持,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二)师生距离的加大
代沟成为辅导员与高校生之间沟通的不利阻碍,一些辅导员即使在年龄上与学生的差距不大,但个人的经历相较于高校生成熟,在沟通的过程中,难免涉及一些个人经验,对高校生老生常谈,鲜少结合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展望,听取高校生的意见后,做出较为明智的分析,高校生的情况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通篇一律的沟通方式,对高校生来说枯燥且无法落实,没有基于高校生本身的情况做出适当的点拨,长此以往辅导员的话语权被弱化。
二、自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话语权的重塑方向
(一)建立自身知名度
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较为专业的素质修养,应让高校生意识到辅导员在本专业的能力水平,从而信服辅导员的指教,辅导员个人可利用自媒体,发表关于学术方面的文本内容,组织构建有利于高校生发展的未来展望,将这些时常提到的观点以书面的形式,利用新颖的结构整理成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辅导员的意见,潜移默化地对辅导员形成信服感。
(二)树立多维观点
自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各界的辩论声音层出不穷,辅导员个人应针对自媒体内容做出恰当的观点阐述,以多维的辩证形式阐明在各个角度下,网络上的教育困惑点和辅导的相应策略,以积极主动的学习与钻研态度,同学生站在一处,展开批判或者鼓励,尤其对一些学生的突出表现,建立自媒体平台,使学生互相规避缺陷,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述机会下,辅导员再“盖章认证”,这样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使学生更加认可辅导员的自身魅力与语言表述。
(三)开通网络教育平台
自媒体在信息自由传输的同时,也为高校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高校生自以为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容易陷入网络陷阱,造成较大的损失,輔导员应关注高校生的状态,利用媒体媒介与学生取得紧密的联系,主动询问非常规状态的学生问题,并拓展管理范畴内的资料共享,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汲取渠道,开通自给自足的网络化教育平台,凝聚力量提高话语的影响力。
(四)归类发布信息
以往辅导员在发布信息之后,学生的反馈较为单一,久之忽视了辅导员存在的重要意义,辅导员在发布信息时,可利用热点话题的形式,例如,#班会通知#,字符与文字组成的形式,将前后信息进行统筹归类,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获得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理性看待学生的不良言论。在自媒体时代,既要做好自身的网络素养升华,又要关注学生的网络习惯,以宏观的辩证角度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填充理性内容,不全盘否认学生的网络观点,而是以更为周到的思路,开辟学生新的认知领域,促进学生的深化理解,从而轻松地拓展话语权教育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辅导员的话语权重塑带来了先机,辅导员应把握自媒体的优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地替换传统思维认知形式,强化学生在媒体空间中的思想管理,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利用自媒体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桥梁,实现话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涵.自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9).
[2]荣荣,刘卫东.高校教师的自媒体发言与大学生思想引导[J].新闻知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