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思想在乡村学校的实践

    徐和俊

    摘要:以培养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为主要能力的“三力论”和“常能论”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目的观的具体体现。以乡村生活资源作为课程内容,把培养学生生活力作为具体的教育措施,为建构乡村校本德育课程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生活力?乡村资源?校本德育课程

    引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列举了70种生活力,涵盖了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各方面。这里的“生活力”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素养有着许多共同点,陶行知的“生活力”思想,有着更具体且较完整的内涵体系和培养措施,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的校本德育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生活力”思想下乡村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背景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乡村儿童被灌输了太多城市文化,社会和家庭对乡村儿童“跳出农门、融入城市”充满了渴望,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成绩好长大就能远离农村、融入城市,因而乡村儿童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漠视身边生活,对乡村传统缺乏了解、缺乏热爱,甚至部分儿童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厌恶情绪,五谷不分、不爱劳动等也成为常态。虽然说乡村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农民,但大多数儿童将来还会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让儿童更多地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乡村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陶行知在其《我们的信条》中有言:教育应当培养生活力,使学生向上成长。如何培养乡村儿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成为乡村学校德育的难点。德育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让课内与课外、书本与生活相互融合。为此,我们在校本德育课程建设中,以陶行知“生活力”思想为指导,以乡村环境为内容,构建生活力教育课程,开发出具有时代气息、本地特色、可操作性的校本德育课程,旨在让乡村儿童将来无论走多远对于乡村都有着无法磨灭的感情。

    二、制定课程目标,明确培养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存在差别,教育内容和目标也会不一样,学校在明确德育课程乡土化建设目标后,在活动中培育儿童生活力,以课程的形式把德育目标通过具体乡村生活加以落实。

    学校要统一认识,成立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机构,总体策划,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教师为主体,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乡村风土人情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富有个性的课程,使课程有落脚点,激发儿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起其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确定课程内容,提供发展载体

    学校把乡村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资源库,从中寻找所蕴含的生活力并加以提炼和系统开发,把生活力的基本素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形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鲜活校本气息、强烈实践特性、真实儿童本位的校本德育课程,让儿童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分发掘每一位儿童的潜能,使其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引导儿童对家乡民间真实故事、民间神话、历史典故、英雄人物、革命遗址等有所了解。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开展说家乡故事、学家乡英雄人物等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对家乡文化重新认识与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制订出可以达成的生活力目标,让儿童在活动中培养生活力。

    其次,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了解家乡。虽然儿童对于平常生活十分熟悉,但由于务工或务农的时间都比较长,父母没有时间与儿童进行太多的交流,隔代教育现象非常多,祖辈们缺乏教育意识,对孩子太过溺爱,他们大都只关注儿童安全与物质生活,导致大多数儿童平时不关注自己生活以外的事物,对日常生活常识缺乏了解。学校可以四季农作物种植为切入点,引导儿童走进田间地头,从种植活动中提炼出一系列生活力目标,让田间地头成为“儿童生活体验馆”。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可以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充分接触生产和生活,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父辈们的艰辛,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再次,引导学生沟通“生活力”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也在不断变化,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情况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变,让儿童对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感受乡村的开放性发展态势,在了解社会发展的同时,学生相应的现实生活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正如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指出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它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因而德育课程内容可以加入家乡的变化、作物的变迁等内容,让儿童明白家乡变化与祖国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为儿童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丰富德育过程,构建评价体系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要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发挥外力的作用。学校要通过宣传栏、墙报、手抄报等途径进行宣传,增强儿童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感知。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雏鹰争章”部分内容,根据生活力等级颁发相应的达标章和雏鹰奖章,构建雏鹰奖章的新体系,激励儿童主动、积极参与,通过课程了解乡村生活,拉近与家乡的距离,提升生活力。

    乡村学校要基于乡村本土建设校本德育课程,依托本地乡土文化优势及特色,分析研究本土文化实际情况,对学生生活的环境进行深入了解,为培养具有乡村特色生活力的儿童提供有效方法和策略,从而推动乡村学校德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刘大伟.论陶行知教材编撰思想与实践及其现实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3]邹开煌.陶行知核心生活力培養的现代回响[N].中国教育报,2017.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

    安如琰摘 要:历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教育体系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对学生日后学习乃至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最大化提升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 刍议体验式作文教学法

    张寒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采用体验式作文教学